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武灵王在取得“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功之后,将王位传于儿子,自己则制订了一个以云中、九原为基地,由北向南袭击泰国腹地的战略计划.赵武灵王的袭秦战略大胆而极富创意,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一旦实施就会对战国后期的整个战略走势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赵武灵王在沙丘宫变中死去,后世的赵国统治者再无他的雄才大略,加之赵国国力衰弱,所以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2.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一前295年),名雍,是中国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早年的赵武灵王,因为参与由中原诸侯发起的"五国相王"而称赵王,但是后来他有感于自己功未成名未就,于是去掉了王号,仍称赵君."赵武灵王"这一称号是后人给予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力排众议大力推行效仿胡人的"胡服骑射"政策,组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专业化的大规模骑兵部队,赵国因而得以强盛,先后灭掉宿敌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两大胡族,占领并开发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使赵国成为当时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强国.赵武灵王在武功上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然而其本人却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被其子、时为赵国国君的赵惠文王囚禁于沙丘,三个月后竟然被活活饿死,死后谥号为武灵王.赵武灵王开创了中国的骑兵时代,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军事改革的不乏其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使孱弱的赵国在一个时期内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秦的军事强国,更为后世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兵种——骑兵。本文拟就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作些粗浅探讨。赵武灵王,名雍,在位期间(公元前325—前299年)正处在各诸侯国间兼并和反兼并更加频繁、激烈的时期。为了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不少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  相似文献   

4.
凝心聚智“一班人”信息化不是信息话。如何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直是河北省邯郸某预备役旅党委“一班人”冥思苦想的问题。这天,正翻阅《邯郸成语典故》一书的预备役旅张忠顺政委突然把目光定格在“胡服骑射”这条成语上。“胡服骑射”讲的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受匈奴进攻赵  相似文献   

5.
原始社会,人类在相互混杂的氏族公社群体居住中,渐渐萌发了羞耻之心。人类开始用树叶兽皮遮体,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传说蚩尤铜头铁额,可能是最早的军服,一些战士已会披上厚厚的兽皮抵御弓箭;冷兵器时代,用铁丝编制成的锁眼网状的锁子甲是最初的甲衣,古希腊人也用贝壳做成盔甲;春秋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相似文献   

6.
针对青年民兵对思想教育存有喜近厌远、喜实厌虚的心理,邯郸市警备区在进行国防教育时,注意顺应民兵心理,从本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尽量把教育搞得近体、直观、实际。具体做法: 一是利用古赵遗迹,激励尚武精神。邯郸为战国时赵国都城,现在城里还留有赵武灵王丛台、插箭  相似文献   

7.
武超英 《国防》2008,(2):85-88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冀、晋、鲁、豫4省交界处,总人口约880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胡服骑射"、"邯郸学  相似文献   

8.
从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身着新式服装、新式帽徽和肩章、领章出现在大家面前,使我军的军容军威更加雄壮。说起军服,也有一部历史。早在殷商时代,人们打仗就懂得使用防护品,如身上披些防刺的荆藤等。但那时人们穿的是上衣下裳(类似裙子的围布),宽袍长带,打起仗来牵牵挂挂,很不方便。所以,到春秋战国时,就发生了一次“胡服骑射”的服装改革。“胡服骑射”的故事,发生在地处中原的赵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当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不想让长安君赴齐为质,但大臣又都相逼,因此心情十分郁闷烦躁,情绪极度低落,茶饭不思,对大臣态度也不好。赵国有位士大夫,名叫触龙,他求见赵太后,开导太后说:"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换来齐国出兵救赵,实际上是为赵国立下了大功。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占住脚呢?为人父母,应  相似文献   

10.
常耐强  林奎 《国防》2013,(10):72-72
山西省灵丘县被称为燕赵际会之地、晋冀锁匙之冲,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活动于此。抗战时期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发生于此。灵丘县人武部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上的军事故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斗争精彩战例,编撰成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材料,作为民兵政治教育素材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并将相关材料充实到本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展览馆,让光荣传统的感染力在灵丘大地持续释放正能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力在革命老区代代沿袭。  相似文献   

11.
邯郸,古代赵国的都城,号称中国最早的军事变革——胡服骑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今,在这座古老的城池里,有一位认真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肩负部队建设重任,切实履行新使命的优秀预备役军官。他,就是邯郸陆军预备役炮兵旅三营教导员、磁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家宝同志。  相似文献   

12.
在海军某导弹技术保障大队。有5名不穿军装的“女兵”,被官兵称为“五朵金花”。自从20年前她们“入伍”踏进驻在大山深处的军营便在这里扎下了根.并深深地爱上了“导弹保姆”这项工作.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着。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月,蒋立当上了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镇武装部部长。穿上绿色制服,蒋立爱武装的劲头更足了。他深知,自己虽然是个“军事迷”,可对基层武装工作却是“门外汉”。于是,他自费购买了《基层人武工作知识读本》《军事技能训练与实践》等书籍,孜孜不倦地学习民兵整组、军事技能、兵员征集和优抚安置等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4.
长平之战中赵国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作为战国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其起因源于司马迁之“反间说”,认为赵国换将是因秦间之谣言所致,千古因袭.综合各种史料重新考量之,其实并非如此.以赵孝成王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临阵换将,其原因有三:经济状况是迫使赵国换将的根本原因;军事抉择是赵国换将的直接动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是赵国换将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恶化的朝鲜局势,清政府内部战和意见不一,寄希望于俄、英调停。自1894年6月20日至7月18日将近一个月时间内,北洋大臣李鸿章全力投入请求俄国调停的工作,没有做任何军事上的准备,贻误了时机。而日本至7月中旬,已完成了在朝鲜的兵力部署,决心挑起战争。6月22日,俄国调停失败,日本向清政府提出“第一次绝交书”。7月14日,英国调停失败,日本向清政府提出“第二次绝交书”。  相似文献   

16.
中山国存在于公元前506年至前295年,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太行山脉以东。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中存在了200余年,并数次与军事大国相抗衡,成为左右战国盛衰的“枢辖”,被誉为“战国第八雄”。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曾赞叹说:“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后期因疏于武备和外交政策失误,中山国终被赵国所灭。中山国的兴衰,蕴含着深刻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哲理,对当代边防政策、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和外交策略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冉红斌 《政工学刊》2005,(10):62-62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新军事变革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但并非每一位人才在投入工作后都能立即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和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其间往往都有一段时间的等待,且可能还相当长。也正是在这段等待时间里,人才容易产生怀才不遇的挫折感,觉得自己坐了冷板凳,“身怀绝技”而又不为人知、不为人用,由此感到苦闷和徘徊。工作上消极应付,行动上显得孤僻,时间稍长,甚至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无形中就逐渐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孤芳”。在这种情况下,“孤芳”很有必要进行“自赏”,一方面是组织上要善于发现和大胆使用人才,但更重要的在…  相似文献   

18.
刘金广 《政工学刊》2004,(11):56-57
一、本质上的政治性,昭示我们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政治工作,必须强化官兵的政治意识。江泽民同志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这一科学论断,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验证。所谓“新的表现”,就是在强权政治的支配下,战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国,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发动了一场“屠刀”加“面包”式的非法战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因人才而兴旺发达 ,军队因人才而克敌制胜。伴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正朝着“战争力量的白领化”方向发展。江主席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 :“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 ,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 ,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因此 ,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 ,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人才准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准备。围绕“保障打赢”目标的实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人才准备 ,努力培养和造就…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日在调查工作时了解到,个别企业民兵组织存在"编制不正规、组织不健全、职能不清晰、使用不规范"和"一兵多用,谁出钱谁使用"等现象,有的民兵应急分队被随意派遣使用,穿上民兵制服干民兵的事,穿上保安制服又成了保安队,甚至成了个人的"保护伞",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应该制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