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以色列以近乎恐怖主义手段暗杀了巴勒斯坦“人阵”总书记穆斯塔法,受到国际舆论强烈谴责。历史上,以色列曾经是一个深受恐怖主义伤害同时也敢于向恐怖主义宣战的国家。为此,我们推出一个以军当年反恐怖主义的著名战例,供读者了解以色列这个独特的国度。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国际恐怖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猖獗于80年代。当今恐怖主义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公害。“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更加活跃。目前,从中亚到中东,从亚洲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恐怖事件”此起彼伏,各国的“反恐”行动也是如火如荼。纵观当今恐怖主义分子的“制恐”与各国的“反恐”不难发现,正反两个方面都在走向军事化。 “制恐”规模扩大化 “恐怖事件”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古罗马的恺撒被刺、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被刺、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等事件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3.
●恐怖一词,最早出自拉丁语“TEPOP”,原意为“惊恐”、“害怕”之意。使用“恐怖”这个词,则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恐怖活动猖獗,国际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 ●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敌,堪称人类文明肌体上的毒瘤,但迄今有关什么是恐怖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其外延也纷繁复杂。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多达130种,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声音     
《环球军事》2012,(23):5-5
“北约必须保持强大和具备防卫能力,因为像恐怖主义之类的危险根源在当下经济危机时期也并不会变小。”  相似文献   

6.
吴明华 《环球军事》2008,(17):36-37
“9·11”事件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年头,然而,阿富汗不休的战事和伊拉克难绝的恐怖袭击,让美国仍然无法摆脱“越反越恐”的尴尬局面。7年来,美国咄咄逼人的“先发制人”打击,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恐怖分子的行动,但这种大规模的全球性军事干涉也使国际恐怖主义哨然发生变化。针对反恐困局和恐怖主义的新挑战,美一些学者提出“低姿态全球战略”的反恐新思维,主张采取更为精巧、灵活的方法打击恐怖主义,力求让美国快速走出反恐困局。  相似文献   

7.
恐怖主义 :黑色力量进入 2 1世纪以来 ,恐怖主义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公害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毒瘤般地蔓延开来 ,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慑和心理恐慌。把恐怖主义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 ,一点也不为过。据美国兰德公司统计 ,当今世界上以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主义、国家法西斯和黑社会性质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有 1 0 0 0多个。恐怖主义的恶果冲击着整个世界 ,重大恐怖事件每年就造成数万人伤亡和上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反恐怖斗争已经成为看不见战线的正义战争 ,…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共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地球上仍存在诸多不和谐音符,国际恐怖主义就是其中一个严峻问题。 自9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急剧扩张,恐怖分子的行动更加隐蔽,对和平威胁越来越大,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自去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有人把日益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称为“政治瘟疫”。  相似文献   

9.
美国多年来一直受到恐怖主义活动的困扰。据美国务院统计,仅去年一年发生的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就多达200余起。“9.11”恐怖袭击事件更是暴露了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巨大危害。美军作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力量,很早就对恐怖主义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美军参联会和各军种都对恐怖主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制定了打击恐怖主义的作战条令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秦卫海 《现代军事》2008,(12):16-18
2008年10月11日,美国国务卿赖斯正式签署文件,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这是美国自1988年将朝鲜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以来首次将其从“支恐国家”名单上删除。而在美国国务院于2008年4月30日公布的《2007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朝鲜依然被列为”支恐国家”。因此,对报告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我们对美国反恐的最新举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报告对过去一年全球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声音     
《环球军事》2008,(24):5-5
“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令人震惊,中国政府已经向受害者,也向印度政府表达了我们的同情和慰问。我们注意到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就孟买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我们愿同有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2月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愿意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这一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相似文献   

12.
提起俄罗斯特种作战部队,其中最有名也最为神秘的当属“阿尔法”特种部队。它的每一名战士都身怀绝技。他们人人都能连续做200个俯卧撑;对于毫不熟悉的文章只要过目一遍,就起码能记住头两页;任何一种交通工具,无论汽车、坦克、飞机和轮船,他们都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当然,他们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自我标榜,他们根本无意扮演超人。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肩上承担着沉重的职责和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应“恐”而生神秘组建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称得上最严重的社会威胁之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谓无处不见恐怖主义肆虐的痕迹。有人把这股恐怖主义狂…  相似文献   

13.
今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出乎意料的恐怖主义袭击”。这一事件的发生,再一次向善良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顽敌。预防和制止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4.
“基地”组织曾对外宣称要让美国死10万人。不久之前,美国也曾作过一个测算:假如一枚带炭疽菌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则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而美国的《新闻周刊》透露了本·拉登准备实施生物武器袭击的消息。 世界上一些恐怖组织也逐渐掌握了生物武器技术,并开始尝试使用在恐怖活动中。在“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阴霾尚未散去之际,生物恐怖主义已经对传统国家安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类曾经面对生物恐怖主义纵观历史,在19世纪产生细菌致病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美国随后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的反恐怖军事打击,将战后的局部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体现出一些局部战争的新特点。一、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的斗争成为局部战争的新动因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一些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均有所加剧。冷战结束以后,原有的恐怖主义活动不但没有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而消失,其活动范围却日益扩大,以前很少发生恐怖主义活动的东南亚等地区也频繁地出现恐怖主义的踪迹。从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  相似文献   

16.
5月22日,正当印巴两国军队因5月14日印控克什米尔查谟附近的卡卢恰克镇遭恐怖袭击、双方在边境地区激烈驳火时,在距印巴实践控制线只有25公里的库普瓦拉视察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在场的600多名印度官兵表示,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的“圣战”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到了对“越界恐怖主义进行决战的时刻。毫无疑问,我们将赢得这一战争的胜利”。 随同瓦杰帕伊视察的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说,在14日查谟附近发生暴力袭击事件后,印度全国和军队都面临着向恐怖主义开战的新挑战。他要求军队执行政府作出的任何决定,要求他们作好准备,彻底打败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7.
恐怖主义的形成是与社会客观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多极化、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宗教文化冲突、传媒效应等社会现实问题是促使当代恐怖主义形成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反映出恐怖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必须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来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达到“治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日益严峻。为了有效打击这股邪恶势力,尽早铲除人类社会的这个毒瘤,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军队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反恐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仅2006年,中国军队就先后参加了中塔“协作-2006”、中巴“友谊-2006”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使反恐合作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突厥文化和泛突厥主义的泛滥、伊斯兰复兴运动和泛伊斯兰主义的传播、新疆周边国家各种恐怖势力的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怂恿、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的加强以及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 ,是我国新疆地区“东突”恐怖主义形成的重要条件 ,并对“东突”恐怖主义的泛滥起到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深刻变化,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然也不例外。2002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会议上称,“中国深受恐怖主义之害,中国政府强烈谴责及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及武器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