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幸福大家庭     
李建荣 《兵团建设》2010,(12):21-21
农八师121团制砖一厂统计肖玉红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在这个的大家庭里,有她的丈夫、6岁的儿子、父母和91岁的奶奶。多年来,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用理解和关爱,相伴走过了一个个春秋,铸就了一个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2.
家,是人们心中宁静的港湾。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家,甚至是生命的全部。为寻找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农五师八十三团五连职工廖新惠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勇气。今年38岁的廖新惠,曾经有个不幸的家,由于夫妻感情不和,家在风雨飘摇中破碎了。离婚后,廖新惠独自带着6岁的女儿生活。那时,她觉得生活的天空一片灰暗。心灰意冷的她把所有痛苦埋在心底,全部心思扑在种地上。每天天刚放亮,她就来到棉花地,直到夜幕四合,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给女儿做饭。春去秋来,一棵棵棉苗在小廖的精心侍弄下,鲜活成一片洁白的棉海。拾棉花、扛棉包,廖新惠像是在拼命。这一切深深吸引并打动着一个英俊朴实的小伙子。他叫贡挺才,1991年从家乡四川来到五连。廖新惠的痛苦经历和勤劳能干,赢得了小伙子的同情  相似文献   

3.
表姐与我同名同姓,属狗,大我五岁,两家隔河相望。儿时,大人们下田干活,常把我送到河对岸姨妈家。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就牵着我的手,她白净的圆脸上闪着两只大眼睛,辫子上拴着的红蝴蝶结,就像跳动的火焰,她就是表姐。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一天,河北省顺平县召开军民共建表彰大会。她,王玉珍,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以那老区淳朴的语言述说了她多年来照顾两代伤残军人,用柔弱的身体维系这个军人家庭,把全部的爱都献给建设国防事业者的经历,使整个千人礼堂掌声雷动,泪水盈盈。之后有很多人问她,像你这样支撑这特殊的家庭,就没退缩的时候?她坚定地说:“只要心中拥有春天,寒冷就会被融化。”  相似文献   

5.
今年58岁的王友兰,家住河南省泌阳县马谷回镇罗店村。她的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光荣模范之家,一家出了3个英雄模范,这在泌阳县可是少有的。就是在这个光荣之家,几十年来,命运却不时地考验着敢于向命运抗争的人。所有知道的人,谁都说王友兰是一个用青春年华支撑着这个光荣之家的人。  相似文献   

6.
“你放心走吧!家里的事有我呢,只要我活着,就不会离开这个家!”这是60年前她送丈夫参军时许下的承诺。两年后,丈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当时只有21岁的她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庭重担,任劳任怨,不离不弃,六十年如一日,照顾和抚养了婆家前后四代人。她参加过妇救会,搞生产、支前线、济贫困、救危难,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六十载的日月星辰见证了她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怀,这位深明大义、爱国爱家的老人就是河北省元氏县后仙村81岁的烈士遗孀张秀妮。  相似文献   

7.
牛钵峪村是陕西省凤翔县董家河乡的一个贫困村,自然条件很差。过去,外边人很少光顾这里。近年来却远近闻名,那是因为省、市领导常来看望在这个村住着的一位老红军女战士。前几日,笔者慕名采访了她。老红军名叫何秀云,四川巴中人,现年92岁,中等身材,满头银发,除了耳朵  相似文献   

8.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撤切尔的“铁娘子”绰号,无疑是现代政治中最为著名的。很多人相信,这个绰号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形象,“铁娘子”帮助她赢得了3次英国大选。那么这个绰号是如何来的呢?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绰号竟出自一个苏联士兵之手。她的这个绰号首次出现于1976年。尤里·加夫里洛夫当时是个年轻士兵,在苏联红军的《红星报》当记者。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个念头,把撒切尔夫人和德国的铁血宰相俾  相似文献   

9.
牛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把草吃进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后,又将草料从胃倒排到口里,进行咀嚼,再吞进胃里消化吸收,要反复三至五次,才能完成全部消化吸收的过程,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牛反刍”的过程,既是一个反复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绿色情缘     
吴志伟 《政工学刊》2002,(12):64-64
1972年 ,1 9岁的林楠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部队文工团团员。 1 978年 ,林楠退伍 ,分到省电台工作。 1 980年“八一”建军节 ,她成了一名军人的妻子。1 996年 ,正当林楠细心地照顾年迈的婆婆 ,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奉献国防 ,耐心地教育着儿子 ,尽情地享受工作的快乐时 ,生活向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胃癌”———这个令人震憾、令人听后毛骨悚然的疾病出现在她的身上。经过手术 ,她的胃切除了五分之四。从此 ,林楠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婆婆把她当成了“婴儿” ,儿子也变成了“妈妈” ,丈夫转业回到地方 ,为的是能多陪陪她。林楠决定迎接人…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元月9日深夜,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白家乡村民赵大学起来添牛草。发现大黄牛不见了。他打开手电筒找牛,只见牛脚印一直通向同社赵玉强家,他悄悄搜索,发现其房后和苕窖板上有血迹,便立即将此情况向村民兵连长赵大春报告了。赵连长立即找来民兵唐小东、樊国清商量,决定不打草惊蛇,于是他们就在近处守候,等其偷运时一举抓获。  相似文献   

12.
周湘菊,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几十年来,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用柔弱的双肩挑起了一个沉重的军人家庭。刚近中年就两次被推上手术台,然而她没有怨言和责备,而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丈夫张根亭的老家家境极不宽裕,自周湘菊1976年走进这个家,一副重担全落在她身上。十多年来,既要瞻养照顾多病的婆  相似文献   

13.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们对一位130岁高龄而依然矍铄的智叟能如此长寿十分好奇,纷纷问其长寿之道。智叟说:"我把长寿奥秘已写在这个金制盒子里,谁肯花最高的价钱来买,谁就能得到这个长寿秘诀。"于是,很多有钱人蜂拥  相似文献   

14.
练笔文艺     
栽了一天的秧,此刻,民兵王明一家人带着春耕的倦意围坐着餐桌霄夜。王明不知从那来的灵感,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们吃得这么欢,还想到有人正在发愁么?”父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什么意思?”父亲不明的问。 “隔壁张大妈家,到现在还没开秧门,你说怎么办?”小王解释道。 “去年,我家的秧子没栽,你硬要把自家的牛牵去把张大妈的田犁了,秧栽了才完事,弄得自家的秧都比别人家后栽4、5天,你又想啥。” 看来父亲又有些不耐烦了。 小王慢不经心地说:“父亲,你想想,60多岁的张大妈,把唯一的儿子都送到部队当兵,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了,她老没作出些牺牲吗?” 王老汉哒叭哒地猛吸着旱烟。  相似文献   

15.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枚胚胎竟也能改良一条生命——由宁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新疆新科力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项目“牛胚胎移植技术的产业化研究”,就这样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宁夏和新疆、青海等西部省区均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仅宁、新两区牛存栏数就分别达70余万头和349.8万头,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2%和20.3%。西北地区虽拥有全国最丰富的草场资源和大量农作物秸杆草饲料,但长期以来牛的品质都较差、个体生产性能低…  相似文献   

16.
山东曹县魏湾镇王泽铺村的养蛇专业户刘惠敏,15岁时因贫穷辍学,靠养特种动物走上了致富路。饲养了20多种经济动物,创办了“农民家庭动物园”和“蛇类研究所”,最近山东省多家报刊、电台刊播了她养殖致富的消息。收到很多来信来电,寻求致富之路。为满足他们的要求,她把这几年动物特种养殖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六字诀”介绍给大家,愿更多的民兵朋友早日跨入“万元户”的行列。 一是“灵”,即信息灵。一开始刘惠敏也曾因信息闭塞养鹌鹑、哈白兔等赔了四千多元,后来订报刊60多份,通过报刊了解各地信息,把握市场行情。1992年10月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海狸鼠价格暴跌,每对仅150元左右,她通过多家报刊了解分析,其跌价原因是受当地倒爷欺骗养殖户所致,是暂时的。就以180元/对的价格购进81对,转过年来价格飞涨,于是全部出手,最高时每对高达4700多元。  相似文献   

17.
塔基布     
正丈夫刘效要到水稻田里浇水,说是三天三夜才能回家。眼见着天要下雨了,为什么这会儿浇水呢?丈夫解释说:"稻苗刚刚露头,根扎得浅,雨水会把稻苗冲毁的。稻田里灌满了水,就能保护稻苗。"妻子塔基布隐约感觉到,自从他们到了草湖(现三师四十一团),丈夫就像变了一个人,他的心更多地给了农场,而不是给她这个妻子和孩子。果然下雨了,不紧不慢的。豆子般的雨点落到原野上,蒸发起一股股雾气,整个大地雾蒙蒙、湿漉漉的。塔基布知道,这种不紧不慢的雨要下很长时间。屋外是连绵的雨水,塔基布家的门窗紧闭,屋内光线昏暗,空气压抑,3岁的小女儿不停地哭闹,小脸红扑扑的。  相似文献   

18.
10岁,她选择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地方参军入伍,成为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珠心算队队员。从入军营那一天开始,她就立下宏志,一定要当一名最优秀的珠心算选手。与同龄人相比,她的双手要粗糙很多,十个指头上全是泛黄的厚茧。她每天书面训练500道以上,每年训练的习题堆起来都能超过她的身高,用坏  相似文献   

19.
白国营 《中国民兵》2007,(11):52-53
她是一个苦命的女孩,在5岁时失去了唯一的哥哥,19岁时失去了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今年她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坎坷的农家女,却把从山路上捡回来的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老人.当做亲娘一样精心照料了600多个日日夜夜,她就是河南省渑池县陈村乡一位优秀青年民兵郑秀珍。  相似文献   

20.
正前几天,回乡下时看到有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我就走上前去,对老农说:"大伯,木桩这么小,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语气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就是这样。"我忍不住又问:"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这时老农靠近了我,好像生怕牛听见似的,压低声音说:"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待着,有时撒野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较劲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