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抚顺市望花区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位女兵,她与“雷锋”朝夕相处8年,她讲雷锋、唱雷锋、学雷锋,曾12次受到上次嘉奖,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1次荣立二等功。她就是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解说员——吴限  相似文献   

3.
这张照片的持有者是雷锋生前战友、《雷锋》一书的作者陈广生。不久前,他在清理书信资料时,偶然间发现了这张照片。因时间久远,陈广生也不记得是何时收藏,但据陈广生推测,照片可能拍摄于1962年春天。那年,雷锋曾单独带领一个班驻到辽宁省铁岭市下石碑村执行运输任务。在下石碑村几个月间,雷锋经常参加助民劳动,这  相似文献   

4.
“一心向着社会主义”。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雷锋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雷锋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凝聚起来的。苦难的旧社会,夺去雷锋一家5口人的生命,使他7岁成了孤儿。1949年家乡解放后,雷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上了学,过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入伍地,这里因雷锋入伍前曾工作过而成为雷锋精神最早的发祥地。40多年来,弓长岭区人武部无论是隶属地方领导还是收归军队编制,一直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尤其是新世纪新阶段,他们积极带领广大民兵预备侵入员,高举雷锋精神旗帜,踏着雷锋的足迹,主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实践和弘扬着雷锋精神,争做雷锋精神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历史,有时会那么巧合。37年前,河南省邓州市560多名新战士,入伍来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他们和雷锋生活在一个团队。有的和雷锋分在一个连,住在一张大通铺上;有的和雷锋一起担任校外辅导员;有的与雷锋同台演节目;有的和雷锋一起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他们都听过雷锋的报告,许多战友还坐过雷锋的车。雷锋不幸遇难时,有的还亲自参加抢救。雷锋虽然离开了他们,但雷锋精神给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以后的生活中,是雷锋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走下来,一走就是35年。沧桑岁月,春秋寒署,他们始终象雷锋那样工作、生活。后来,他  相似文献   

7.
在雷锋照片中,有几幅擦车照片家喻户晓。近年来有人在网上否定雷锋照片的真实性,自然也把矛头指向了这几幅擦车照片,指责这是作秀造假。其实,这几幅雷锋擦车照片都是形象照片,不能按照一般事迹照片来看待,其摄影摆拍属于合理创作,根本不存在什么作秀造假的问题。这几幅照片的拍摄者是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他在2000年出版的《永恒的雷锋——雷锋照片纪事》书中,对此专有一节回忆,所用的标题就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创作经  相似文献   

8.
“雷锋——我的战友!”中国11亿人中,谁最有资格说这句话?从广义来说,每一位与雷锋同志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都有资格宣称自己是雷锋的战友。但从狭义讲——真正与雷锋朝夕相处,在一个班共同生活、工作,目睹和经历了雷锋由普通一兵成为伟  相似文献   

9.
38年前,河南省邓州市有560名青年应征入伍,非常凑巧的是,这560名青年同时与雷锋一起分到了沈阳军区工兵某团。他们与雷锋同在一个团队,有的甚至与雷锋同在一个排,他们和雷锋一起工作、学习、生活,耳闻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人生这次偶然的际遇,使他们从此与一位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560名青年便拥有了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字——“雷锋的战友”。 雷锋的这些邓州籍战友们陆续转业或退伍回到了家乡,他  相似文献   

10.
也许,这是历史的一次有意安排。 37年前,河南邓州有560名青年,与雷锋同年应征来到了沈阳军区工兵某团。他们与雷锋同在一个团队,有的还与雷锋同分在一个连。也许又是历史的巧合。今天的邓州籍雷锋战友中,有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长、政治处主任,有雷锋团一、二、三营的营长、教导员……恰恰是一个“编外雷锋团”!人生这次偶然的际遇,使他们从此与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560名青年便拥有了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宇——雷锋的战友。 37年过去了。这些雷锋的战友,陆续转业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十几年来,“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把“雷锋的战友”这个光荣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心间,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实践着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深情地祭奠、呼唤着他们亲爱的战友雷锋。  相似文献   

11.
初春的东北大地上残雪斑驳,朝阳用金色的画笔将抚顺一座普通的军营装点得灿烂耀眼。走进其中,即使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心中仍会泛出丝丝暖意。这是一支气质独特的部队,不仅仅在于雷锋曾是其中一员,而是50年来,这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在用行动努力实践着,要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因为——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轮接一轮的学雷锋活动。时至今日,随着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日渐远去,当时曾红极一时的许多人物都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雷锋”这个普通士兵的名字,却一直被我们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13.
时值全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之际,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落成开放。占地数百亩的“雷锋林”松柏青青。一片葱茏。雷锋并非邓州籍,生前也从未到过邓州,这方土地上为什么会建造此馆此林?只因为雷锋生前的560名邓州籍战友。40年里锲而不舍地学雷锋,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像雷锋那样报国为民,他们的事迹震撼了万千军民心灵。  相似文献   

14.
张公山位于风景秀丽的淮河之滨——蚌埠的西郊,山下有一支雷锋群体,这就是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学员九队。21年来,学员九队长期坚持“学雷锋事迹,走雷锋道路,创雷锋业绩”的活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雷锋精神赞歌。该队被驻地群众称为“雷锋学员队”,享誉军内外,先后3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成为全军院校先进学员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望城县是雷锋的故乡,为了给雷锋家乡的民兵和青年提供更多的实际教育材料。我们走访了雷锋当年离开家乡前的一些亲密同学和朋友。1991年8月7日,我们在省电力技校秦中华老师家中,偶然看到了1958年11月1日雷锋同志给她的两篇临别留言;她同时还拿出了一张同月28日雷锋同志在天安门前骑摩托车的照片,翻过来背面亦有题词,都是未曾传世的珍贵手迹。这  相似文献   

16.
策划人语上世纪80年代,一条雷锋也有毛料裤子的消息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保持艰苦奋斗传统的小争论;2004 年12月,全军士兵换上了仿毛呢的新式冬装;2005年5月1日,全军士兵换发04式士兵夏常服成为我们策划本期“着装”这一细节的契机,同时也勾起了一个老兵的军装记忆。在这个更加注重交际和谐的社会, 一个军人着装是否整洁、得体已经成为判断其是否具备基本军人作风的重要方面,而学会如何正确着装也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军人的知识必需。在浩浩荡荡的连队时光里,军人特有的着装要求和细节将军人镂刻并“包装”成了坚硬而神圣的石头。制式化的着装所附着的某些东西文身一样文在了一代代军人的身上,即使你脱了军装别人仍然能感受到你是或曾经是一个兵。有人说得好,着装就是军人穿在身上的内务,《内务条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生活》2013,(6):24-26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溶入社会生活的大潮。为贯彻中央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部署要求,总政治部确定组织力量整理雷锋日记、创作雷锋故事。2012年6月下旬编创工作正式展开。2013年2月,《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带着油墨芳香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8.
军事文摘     
《国防》1996,(4)
神秘的美国 国防部大厦 美国国防部,是一座五角形的宏伟大厦。世界建筑论坛曾誉为“真正代表了未来的新流派”。这座大厦是美国的军事指挥中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曾有多少有关战争的设计规划,战争的思想理念,都在这里滋生形成。 由于五角大厦建筑的规模之大,在地盘选择和建筑设计上,都有过争论。当时的军政部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已拥有2.4名职员分散在17个地方去办公,因为军事战争的需要,其编制员额还要扩增1/4,陆军营建处长苏威尔将军乃提议建造新的合署办公地址,以增加工作效率,并立即成立了规划小组,完成勘测建址方案。大厦位于华盛顿,在过纪念大桥的维州境内,接壤阿灵顿  相似文献   

19.
一要强化服从意识。“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理念。这一理念对机关工作同样意义重大。机关工作繁重、加班很多、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45周年,为了让人们尤其是当今的青年们真实、全面了解雷锋当年为什么当兵、怎样穿上军装的,本刊委托辽阳军分区对雷锋入伍的细节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访,本文作者任福忱同志在雷锋入伍前后,一直担任辽阳军分区组织科干事,掌握许多雷锋入伍时的情况;贺树林同志现任辽阳市弓长岭区人武部政委,作为一名多年被上级连续表彰的雷锋入伍地的政委,他对雷锋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同时对雷锋精神也有着更深的感悟。通过这两位同志的精心整理,我们把入伍前的活生生的雷锋奉献给大家,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