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鄂豫皖留守党组织始终重视党的领导体系建设,紧紧依靠群众深入开展游击战,在战略上与长征红军形成配合,发挥了牵制敌军、保存鄂豫皖战略支点的作用,创造了主力红军、游击队、便衣队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力量结构,保存和发展了革命武装力量,丰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战略策略和游击战战略战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上具有特殊战略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民海军海上破袭游击战思想,是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指导人民海军海上作战的具体运用,是人民海军作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人民海军海上破袭游击战思想,对深化研究人民海军建设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的游击战,是敌后抗日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特别是从山地游击战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敌后根据地为依托的平原抗日游击战,在八年抗战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回首往事,当年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同志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持久的平原游击战争的艰苦历程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把游击战由山地推向平原是在上海、太原失守后,在创建和扩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逐步展开的。1937年11月初,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即告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我第129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是我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沦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实现我党抗战初期军事战略转变作出了杰出贡献,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一、精辟地阐明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战略上的重大作用,并提出华北平原游击战战略方针,充实和完善了党的抗日游击战争理论1937年7月,全国抗战全面爆发。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着重讨论了军事战略问题,明确我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由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正规战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转…  相似文献   

5.
中共的军事战略方针由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的转变,从遵义会议已经开始。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对实现这一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保证;抗战爆发后,在党内存在很大争议的情况下,毛泽东力主并全力推动这一方针的实施,从而使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从而统一了全党对这一方针的认识,推动了游击战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留守红军在南方苏区的斗争。它从一开始到结束都与中共中央的战略相统一。中共中央不仅对游击战争进行了战略思考,而且对其进行了准备与部署。留守红军初期的斗争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后期的游击战则与中央红军在北方的斗争相呼应,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游击队适时进行战略转变,坚持了中共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战略。  相似文献   

7.
游击战作为一种战争样式,在未来战争中不仅是需要的,而且应该是有效的.未来的游击战.如果说同以往的游击战有什么不同的话,主要是:未来的游击战将是在现代高技术兵器条件下进行的现代游击战.发生在七十年代的越南战场,八十年代的阿富汗战场的游击战,虽然有些现代意味。但是,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游击战争景况相比,恐怕只能说是幼童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武装独立运动领导人米切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是个毁誉参半的悲剧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有人视他为传奇英雄,有人则希望岁月把他埋没。然而,20世纪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列宁、毛泽东(原文如此)、沙米尔——都曾经研究过他,因为他所指挥的一支极其弱小的武装力量竟然折服了大英帝国的意志。他所发展完善的城市游击战理论一再被后人采用。人们因此称他为“20世纪城市游击战之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的注释以及一些党史、革命史书籍,在解释、介绍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都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14块地区坚持了游击战争,没有把闽中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块独立的游击区。几年来,在编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料丛书过程中,史学工作者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论证,认为闽中理应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一块独立的游击区。阎景堂的《闽中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块独立的游击区》一文详述了下面的理由:1、南方三年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指导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把握几个重要原则,即: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保持党对游击战争的有力领导;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游击战争的丰厚土壤以及既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指导游击战争又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启示我们在未来战争中必须紧紧把握战争的政治性,坚持战争的人民性,努力争取战争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庹平 《军事历史》2004,(4):23-29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这时,国民党军最高指挥机构也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并指挥其在华北敌后的军队打游击战。总的来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相比较,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其规模和成绩都不大。本文拟就以下五个方面对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作一探讨,略陈管见。一、国民党军“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和苏联的反法西斯战场上,游击战有时越过战斗规模和战术范畴,以战役的形式出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突出地显示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游击战战役的主要特点二次大战中典型的游击战战役是:在中日战场上,我八路军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进行的大破袭战役(亦称百团大战);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于1943年8月3日至9月15日进行的代号为“铁道战”战役,和1943年9月19日至10月底进行的“音乐会”战役。这些战役的共同特点如下: 1.以配合正面战场的战略或战役行动为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情势急转直下,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战略问题集体探索的历史进程中,朱德提出了红军抗日的“太行山战略构想”: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依托山地、敢争平原,采用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法,变日寇占领区为民族抗战的战场。这一构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大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抗战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救亡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27年到1928年间,中共有关游击战争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解决了游击战争中党对农民武装改造和提高、组织和动员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等一系列问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游击战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基础,反映出中共早期领导者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巨大贡献,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左权(1905—1942),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国内外闻名的军事家。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他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军队建设、司令部工作等方面的论述和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宝库。本文拟就他的军事理论作一概述。一、关于军事科学的理论 (一)军事是一种科学,要创造中国光辉的马列主义军事科学。1942年,左权撰写了《论军事思想的原理》一文。这是能够概括与反映左权军事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篇十分重要的军事论文。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点,联  相似文献   

16.
从战略转移到战略转变的理论先导──长征前夕毛泽东所著《游击战争》初探曾庆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得以顺利地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朱德精辟阐述了以“群众战”为基本内容的人民战争思想,科学提出了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针,系统论述了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丰富和发展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术原则与战术运用,对我军战略战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毛泽东为我军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游击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军事斗争需要的后勤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物质困难,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探索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军事后勤思想与实践,对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建立统一战线、拓宽补给渠道统一战线,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就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条件。建立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可以团结一…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抗战战略思想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战略理论.在这一战略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刘少奇,以其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刘少奇的历史贡献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实行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实践证明,这一方针完全正确,符合当时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然而,这一战略方针从全国抗战爆发后初步提出到1938年5月最终确定下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曾在中共领导人及八路军将领中引起过激烈争论。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从国内正规战争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折关头,战略方针制定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当时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超的战略指导艺术和浓厚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