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怎样容人     
葛伟 《政工学刊》2005,(2):55-55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是: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容人。因为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人生的一种真谛。在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出身、经历、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各不相同,人的性格也因人而异。若凡事斤斤计较,整日沉浸于所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而且还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容易讨人喜欢,被人接纳,受人…  相似文献   

2.
李翔 《政工学刊》2004,(3):48-48
心胸宽阔有气量,不斤斤计较,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为官者必备的优良品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培养宽容的品格。可以肯定地说,宽容利人也利己。宽容使人长寿。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能容人,也不能容事,一定不会长寿,因为这种人心眼小,心事重,对别人本来无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作为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关注着“天空”、不懈地去创造和践行崇高精神品质、塑造我们精神世界的人,是我们的学习典范。他紧盯理论前沿深钻研、扎根三尺讲台建功业、汗洒军营内外勤宣讲、  相似文献   

4.
正地理特征促成独特的心理素质,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黄土文化"这两个名词。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山西人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采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受"海洋文  相似文献   

5.
我们认为有以下四种持久的国家利益.它们将长久地超越政治上的分歧并使美国的政策更有活力.即保卫美国本土;保证美国进入海洋、空中、太空和网络空间;维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防止独裁统治主宰该地区: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发展援助和救灾等行动,谋求全世界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变革。信息时代已阔步向我们走来。信息的传播、共享、渗透和融合等特点正在使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关联度增大,使国家间的交流与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结构的网络化趋势更为明显。当以军人特有的眼光审视这一切的时候,同样可以感受到信息对传统国家观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简言之,信息时代呼唤信息化的国防观,要求我们从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国家安全问题。军事斗争上,既要迎接有形的挑战,更需对付无形的威胁战争的实践表明,军事技术的进步引起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进而引起战争领域的延伸,这种延伸在工业时代表现为从丛林到平原,从平原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从天空到太空。而战争则体现  相似文献   

7.
刘丰 《政工学刊》2011,(3):47-47
常听到“某某干部带兵有魄力”。带兵有魄力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性格粗犷,喜欢吆三喝四,也就是常说的“咋呼”。这种“魄力”是外在的,一时能镇住战士,但不能长久。另一种是素质全面,说话办事利索,管理科学大胆,战士信服。这是魄力是内在的,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这种带兵魄力源之于“四有”。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同志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而性格在某种意义上对事业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不久,笔者在部队搞了两个月的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干部、士官队伍中存在一些由于性格怪僻而引发的许多不良问题,出现了“四多”,即离群的多、有精神疾病征兆的多、婚恋变故的多、打架斗殴的多,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失控、自残自杀。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利于部队建设,因此加强性格修养,也是提高干部、士官队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  相似文献   

9.
傅小强 《环球军事》2011,(16):40-41
巡弋在浩瀚海洋的钢铁战舰是世界各国引以为荣的象征,各国无不希望自己的航母能有一个独特而响亮的名字。而作为当今战场上最强大的“海上霸王”,航空母舰更被视为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标志。因为历史传统、民族感情、现实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采用了不同的命名方式,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0.
哨兵     
女儿今年8岁了,天真、幼稚、无邪、好动组成了她现在的性格。每当和妻一同把她从学校接出来,她或是有说有笑。或是语无伦次地讲述着同学的趣事,或是咿咿呀呀地唱着儿歌,内心深处充满了欢乐,仿佛整个天空都是她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1.
空军政治学院王联斌教授著《中华武德通史卜书,取材广泛,立论严谨,不仅依史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廓清了其与政治制度变革和伦理文化发展的关系,而且从较深的层次上概括出了其个性特征。这项工作无疑是对中国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从来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强烈的统治欲。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巳·Russe师所说:“他们(指中国)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工业》2004,(2):36-37
21世纪的海洋技术,将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加速发展。自从197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之后,海洋探测卫星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愈显重要,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发射了海洋探测卫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更需要自己的海洋卫星。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  相似文献   

13.
蔡绪俊 《政工学刊》2011,(11):29-29
毛泽东有段名言:"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总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搞好和部属的关系就要热爱部属、宽容部属和欣赏部属,当好他们的知心人。要热爱部属。有一著名理论家指出:"即使在两个人组成的社会中,如果彼此都想主宰对方,这个  相似文献   

14.
对人领导是软性的,单纯依靠法规制度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对部属影响力更大。所谓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美国著名成功心理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博士有句名言:“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指导员如何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呢?  相似文献   

15.
迎南 《当代海军》2001,(10):44-45
没见过航母的人.无不为它的硕大、雄伟而折服。可是当你登上航母.并入得其内,恐怕就更会为它想象不到的宽阔、奇巧而惊叹不已:特别是要有机会能够亲临参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航母之一——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时,你对它的感触与认识就会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6.
《政工学刊》2009,(7):33-36
道德,《辞海》中的解释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里崇高的道德。今年2月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使中国崛起更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安全与和平;和谐世界是一个“人人都能吃饱饭”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谐世界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了我国改革前后,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的转变历程,刻画了老一辈人与新一辈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苦难。老一辈人对苦难更多的是一种认同感,以及深层心理中形成的宽容的生活哲学。而新一辈人经过苦难的炼狱以后,更多的是对苦难的超越,对生活中正当愿望被嘲弄与压抑的反抗。苦难在浅层意识上是不幸的象征,但通过作者情感的深度参与,已被赋予更深刻的关学内涵:在苦难中可以展现人性之美,苦难可以成为腾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曾经称雄亚洲、位居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为何在短短的半年之间,竟全军覆没于“弹丸岛国”日本之手?每当我给年轻的海军学员们讲述甲午海战的时候,都要求他们深省这个问题。甲午战争已过去100年了,作为海军的一位历史教官,我讲述这段历史也有10余年了。10余年来,我总是力求使学员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北洋海军不单是败在海上,而是败在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上。历史上,以大陆疆域和海洋疆域为界的不同民族,对海洋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海洋视为通往世界贸易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淡泊得失从来不争,某某淡泊名利从来不要,某某淡泊“官念”从来不想等等。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不争、不要、不想就是淡泊,要过、争过、想过就不是淡泊。“淡泊”不仅仅是要不要、争不争、想不想的问题,也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淡泊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一种豁达的思想境界。淡泊得失,是在得失问题上采取一种科学的生活态度。生活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得”与“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衡量我们是否有所作为的一种尺度。应当承认,对“得”的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