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中国奉行什么样的亚太安全战略,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亚太安全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安全的客观现实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有助于制定中国的亚太安全战略,提高在未来的亚太安全实践中的战略指导水平。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亚太安全战略思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各个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对中国民族解放和国…  相似文献   

2.
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十分关注我国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世界地缘政治形势之大变化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地缘,是指以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的利益为缘由的——编者注)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国地缘视野集中在陆地相邻国家,缺乏海洋战略思维.今天,应从更高的层面以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视野来审视海洋问题,积极推进新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战略的建立.因此,经略海洋与战略统筹首先要从"陆海兼备"的大背景中认识中国海洋问题的战略特性,其次要在西北太平洋的大框架下把握"三海合一"的战略指向,最后要在整个亚太地缘大格局中审视西行海上战略通道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形成了向中国、朝鲜等国扩张的亚洲主义。亚洲主义打着东亚文化相近、人种相同的幌子,主张亚洲各国在日本的领导下,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随着近代日本国力的增强,亚洲主义所讲的“亚洲”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是日本对中国及其他邻国甚至西太平洋地区侵略扩张的理论根据。这一主义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曾经对中国抗战产生过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应该尊重中国在维护远东大陆稳定方面特定的历史和地缘政治作用。就地区稳定与中国举行对话不仅有助于降低美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助于降低中国与日本或中国与印度之间产生误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杜科  赵力兵 《环球军事》2009,(16):14-16
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无不与其周边安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周边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塑造着、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从目前情势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尽管总体上保持稳定,但依然频繁受到朝核问题、领海主权、边界纠纷等地区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冲击。同时,心怀大国梦想的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等,更是利用各种矛盾和冲突借机大力提升军事资源投入,由此引发中国周边出现了军事强国“林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2015年5月底举办的第14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有来自26个国家的国防部长级代表、22个国家的常务秘书级代表、18个国家的三军总长级代表,以及来自各国智库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对话会共设5次全体大会和5次特别分组会议。5次全体大会即“美国与亚太安全面临的挑战”“亚洲安全合作新形式”“防止冲突升级”“加强亚太地区秩序:致力于更积极的冲突解决和合作”“全球安全挑战与亚太:地区间建立合作”;5次特别小组会议即“军队与新兴恐怖威胁”“印度—太平洋地区能源安全挑战”“海上情报、监视和侦察面临的挑战”“亚太地区小国安全面临的新兴挑战”“避免亚洲军事竞争和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8.
"亚洲各国海军正处于快速发展中,‘造舰一出航’成为今天亚洲海军的鲜明特征。超速发展曾让19世纪的欧洲各国陷入争夺资源和利益的恶性竞赛中。我们更担心这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但是自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50多年来,两国之间发展起来的睦邻友好"全天候和全方位"的国家关系堪称世界上双边关系的典范。中巴友好关系的存在有力的支撑了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安全与稳定,其中,中巴军事技术合作又是这一友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侧面。通过分析中巴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历史和现状,可以有效的了解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在其中的核心战略利益所在。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巴友好的地缘政治因素和历史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中巴军事技术合作的历史、现状以及其在中巴关系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对中巴军事技术合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看法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面临的地缘安全挑战已经达到了一个危险的临界点,而对当前挑战的应对却没有表现出整体的成熟。显然,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完整的地缘安全理论是造成出现不成熟的应对危机举措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理论上突破传统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影响,构筑新的完整的地缘安全理论,是一项紧迫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