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恒固  吉祥 《武警后勤》2002,(3):32-32
处置突发事件后勤指挥,是后勤指挥员通过后勤机构对后勤保障、后勤防卫和其他行动的组织领导活动。实施正确的后勤指挥,对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物力、财力,圆满完成处置突发事件后勤保障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处置突发事件中后勤指挥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省军区系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习主席"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战略思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使其成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军地指挥协调机制。建立军警民联合指挥机构,吸纳军队、武警、公安、政府应急办等相关单位参加,对应急力量实行统一组织、同步决策、统  相似文献   

3.
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东宁 《国防》2002,(12):18-19
处置突发事件是省军区、军分区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所讲的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政治性和治安性事件。处置突发事件,重点是控制事态,关键在组织指挥。加强对处置突发事件组织指挥的研究,是军事机关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健全指挥功能,实施有效指挥  相似文献   

4.
刘世虎 《国防》2005,(12):28-28
信息化条件下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武警部队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拳头”和“尖刀”,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处突”指挥决策研究,对于快速、稳妥、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化条件下处置突发事件,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处置环境的信息社会化。处置突发事件的客观环境,将不再是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而是信息快速流动、国内外互联互动的社会大环境。媒体对处置突发事件的传播将贯穿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将不再是孤立的,快…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多,容易出现错误决策的不足,设计实现了基于MapGIS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系统包括地图操作、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突发事件模拟等功能,并以应急决策模块为例说明了系统实现。  相似文献   

6.
顾根法 《国防》2014,(3):54-54
正处置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指挥,是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指挥所属部(分)队为达成处置目的而进行的组织领导活动,具有行动力量多元、组织指挥决策层次高、指挥协同复杂等特点。正确把握组织指挥特点,建立高效的联合指挥体系,保持顺畅的指挥关系,科学编成处置力量,搞好行动之间的协同配合,是确保部队圆满完成处置行动任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对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中决策组织的结构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各级指挥员指挥决策体系的Petri网模型。通过有色Petri网对群一级的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在不同任务环境下的不同工作方式进行了建模表示和分析,引入了决策时延这一反应指挥决策体系能力的重要性能指标,并进一步运用马尔科夫链的分析方法对建立的指挥决策体系的Petri网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量化结果,为自动化指挥系统中决策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徐金才  沈江波 《国防》2007,(6):19-2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各种应急突发事件日趋增多,且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动用军队参与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提高军队参与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组织指挥能力迫在眉睫,这也是各级指挥机关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目标是指挥决策的重要问题之一。指挥决策的“整体目标——局部目标”模型所体现的结构是控制型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为前提,其差异仅表现为指挥控制方式不同;指挥决策的“可能——满意度”模型的运用会促使指挥决策结构分散化,因为既然要求“满意”,指挥系统参与决策的人必然增加,也就必然要求指挥系统的结构从控制型转化为自主型。通过既可能又满意的目标制订过程,使指挥者与指挥对象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华好  孙世俊 《国防》2013,(6):56-57
未来边境应急行动,诱因复杂,情况多变,处置不当可能影响到边境稳定,牵动国家战略大局,必须统筹军地力量,合力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为此,加强军地联合指挥问题研究,已是当务之急。一、边境应急行动军地联合指挥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军地双方通过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初步探索了军地联合指挥机制,积累了一些联合行动经验,但对应对边境突发情况的军地联合指挥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我们认为,当前以下问题需要尽快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从面向对象的角度分析了弹药供应保障指挥业务流程,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弹药供应保障指挥系统工作流概念模型,并以此为依据采用CPN过程建模技术进一步建立了弹药供应保障指挥系统工作流的OOCPN解析模型,为弹药补给时机和数量的控制决策提供了定量化的模型依据。由于建模方法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因此能有效降低系统建模的复杂度,提高建模的效率,能更好地满足系统开放性、层次性和动态重组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有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省军区系统使命所在、职责所系.军地共同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程,搞好组织指挥是关键,具体应围绕"联""快""活""备"四个字下功夫求绩效.  相似文献   

13.
武警部队各级司令部,是各级党委和首长的军事指挥机关,是部队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神经中枢,负有组织指挥内卫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使命.面对新的形势和武警总部关于军事工作的新思路,司令部机关的业务建设在诸多方面显得不相适应.因此瞄准现代条件下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探讨加强司令部业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全力提高其业务水准,是当前司令部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桂歆 《国防》2012,(8):19-20
一、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完善联合指挥机制,建立军地互通融合高效的指挥体系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边疆民族地区,军地双方必须站在维护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牢固树立"大安全"、"大国防"意识和"一盘棋"、"一家人"思想,统筹抓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一是成立军地联合指挥机构.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武装制度,注重发挥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成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军分区统一领导下的军地联合指挥部,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军队主官任常务副指挥长,地方政府、军分区(人武部)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政府相关部门、国动委(边防委)成员单位和军队系统参加,统一领导和处置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及涉外事件.二是构建联合指挥自动化平台.  相似文献   

15.
迅速、准确、安全、便捷的信息获取及沟通对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极其重要,第三代移动通信工具的通话、短信、录音、照像、摄像、GPS定位、视频、上网、数字电视等功能对武警处置突发事件能提供十分便捷服务,并能快速实现命令下达或传达、传单宣传、通缉要犯、取证、攻心、定位、通话、信息查找、文件传送等.现在建成并应用的武警指挥自动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指挥决策领域普遍存在的决策方法单一、决策信息过时、决策方案难以反映作战需求的不足,结合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以决策信息的实时获取为源头,以实现指挥员的分布式协同决策和人机一体化共商决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作战信息终端和指挥系统,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数据驱动式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方案。并在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探讨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为支持信息化战争中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5月5日,山西某预备役团军地联合在侯马市电信公司组织了一场处置突发事件演练:该团接到上级指令后,应急分队迅即出动,很快协助电信公司保安将企图实施破坏的人员捕获。整个过程指挥快捷高效,军地密切配合,情况处置得当,  相似文献   

18.
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军民一体的指挥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是我国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在处理突发事件中,需要构建军民一体的指挥体系。文章从突发事件区域态势感知系统、通信系统、指挥决策系统三个层面描述军民一体化指挥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防空体系分布式指挥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空体系的分布式指挥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根据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分布式指挥系统的网络结构,建立了基于复杂网络演化的指挥系统网络模型.将分布式指挥体系中的节点看成agent,研究防空体系的分布式指挥机制及其运行流程,提出意见包容度、意见接受度、意见分散度等概念.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模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指挥机制能够快速实现分布式指挥.  相似文献   

20.
《人民武装警察法》为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明确了充分的法律依据,树立了系统的法律规范,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同时也对武警部队依法处置突发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指挥法定,任务法定,职责法定,行为法定,保障法定,责任法定。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对《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实施运用,应当把握好以下原则:统一领导,集中指挥;严格审批,依法用警;把握权限,严格执法;遵纪守法,规范言行;多方协调,全面保障;接受监督,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