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征 《宁夏科技》2002,(3):62-63
前不久(2001年12月4日),俄罗斯新型核潜艇“猎豹”号正式编入俄军北方舰队第24师,它的下水,表明俄国也有了顶级核潜艇,可以与美国的新型顶级核潜艇“海狼”号抗衡。  相似文献   

2.
间谍的归宿一直是个令人伤感的话题。离奇死亡或者隐姓埋名是大多数人无可选择的命运。然而,在美国一家顶级私营IT公司,间谍们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前途。美国《商业2.0》杂志今年5月号文章《In the Company of Spies》将带我们去看看那些“二次创业”的间谍们。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的传统优势使其规划者们能够设想以快速而果断的行动击败区域对手,从而降低后勤运输和持续保障需求。如今,美国在一些领域的常规优势在下降,且卷入持久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包括大规模作战和联合全域作战行动。本文编译自美国国防大学《联合部队》季刊2023年第一期署名大卫·威尔逊的一篇文章。原文作者是美国印太战区责任区现任第8战区持续保障司令部司令。此前,他在韩国担任驻韩美军/联合司令部后勤主管和联合部队司令部后勤副主管;曾担任美国陆军第40任军械部长。作者以亲身经历,系统分析了美国陆军、尤其是太平洋陆军的持续保障能力,对印太战区联合部队取得最终胜利的至关重要性。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译文采取第一人称。文中观点和立场不代表本刊,请读者甄别。  相似文献   

4.
赵俊兰 《政工学刊》2011,(10):69-70
2011年8月5日晚,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出于对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的担忧,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这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历史上首次遭“降级”。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标普为什么要下调美国的评级?下调之后全球为何反应如此强烈?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基层官兵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帝国的生意     
《环球军事》2014,(7):71-71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解密资料,对一战至今17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揭开美国20世纪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作者之·奥利弗·斯通是美国著名导演,曾拍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华尔街》等影片,在战争片中注重利用暴力进行社会的反思。另外一位作者彼得·库茨尼克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2006年,两位作者历时5年完成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引起极大轰动,而该书正是纪录片的书籍版,上市后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此文选自《美国武装部队杂志》(ArmedForcesJournal)2004年第一期特别报道(SpecialReport),作者J.R.Wilson是该杂志一位长期撰稿人。文章首先回顾拉姆斯菲尔德担任国防部长以来对美国负责太空军事的机构大刀阔斧的机构调整。文章作者从维护美国在太空优势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由此机构调整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该文对了解美国现有的太空管理体制,加快我国航天军事发展有参考价值。但译文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曲子 《环球军事》2014,(13):71-71
美国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扩张的历史,战争在提高美国国际地位的同时,深刻改变了美国的行为方式和民众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大学讲授《20世纪以来的美国战争史》课程15年,着重讲述这些战争对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那些因美国的军事攻击而承担痛苦代价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罗雪 《环球军事》2013,(1):58-59
本文作者罗雪,曾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小伙儿,1994年赴美国留学,后因机缘巧合,以手持绿卡的身份加入美国海军,并在美国“星座”号航母上服役4年,曾两次随舰队赴太平洋和中东地区十多个国家。2001年,他因被评选为“最佳海员”,舰队将其名字“罗雪”和出生地“中国·北京”印在了“鹰眼”号飞机上,罗雪因此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罗雪在其即将出版的《我在美国海军航母当大兵》一书中,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美军新兵选拔、培养训练、出海巡航、实战演习等诸多细节,还有许多肮母上的美国水兵不可思议的生活趣闻。经作者允许,本刊自本期将为广大读者连载其中部分精彩内容。  相似文献   

9.
图说     
《现代舰船》2011,(6):9
未来的十年世界会面临怎样的战争,战争中又会出现什么武器?美国《外交政策》作了一番调查,参与调查的是数十名美国外交专家,以下就是这次调查的部分结论,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观点,《现代舰船》保留了原始配图,仅对文字部分进行了翻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译自《美国海军学会会刊》2001年第7期。作者美国海军少校韦恩·休加是美国某两栖作战中队参谋部的情报官员,中国问题专家。他在文中明确指出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为中国海军现代化带来的希望。通过不断提高高技术民用船舶及军用舰艇的建造水平,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防工业委员会确定了船舶工业的“战略工业”地位,政府将继续制定法律、增加投资、降低造船厂合并的障碍,并在第十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现为美国“分析与技术”公司的研究和设计工程师,是美国轮机工程师协会、水面海军协会成员,目前协助美国海军水面战中心进行计算机分析工作。1983年在美国海军学院曾获理学学士,并在舰上担任过火控、武器系统和作战系统军官。本文所陈述的观点仅是作者个人的观点,因此它未必就是国防部或任何军事部门的官方观点。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是作家査舜近年来创作的又一部力作。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丁玉清几十年生活、命运的描述,展示了宁夏东部地区数十年的曲折历史过程、矛盾冲突、民族生活风情,艺术地再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生命、道德、爱情的独到的体味与思索,是一部颇见作者阅历历练、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流露出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13.
周朴  陶汝茂 《国防科技》2017,38(3):051-057
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理事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发布了《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科技战略规划2016-2025》,对未来十年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部署安排。本文介绍美国联合非致命武器项目的使命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模型、代表性成果以及十年科技战略规划,旨在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联盟战略是美国防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战略要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冷战的开始 ,美国联盟战略作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有力工具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几十年来 ,美国已经在世界上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联盟体系 :在北大西洋地区 ,美国与其他十几个欧美国家结成北约 ;在亚太地区 ,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结为盟友 ;在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美国绝对的盟友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 ;另外 ,美国与许多国家保持的各种非正式联盟关系更是灵活多样。当前 ,世…  相似文献   

15.
《解放军生活》2012,(5):40-41
"今天,你看欧冠了吗?"最近,这句话成为了军营里的流行语。欧洲冠军联赛,被誉为全世界最高水平、最具影响力的俱乐部顶级赛事。大多数官兵平时就热衷于足球这项运动,对电视里播出的顶级赛事更是不愿轻易错过。一名自称是"铁杆球迷"的  相似文献   

16.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4,(10):64-65
在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间谍机构“阿勃维尔”就已开始派遣大量间谍渗透进入大洋彼岸的美国,或招募德籍美国公民,从事各种情报搜集及阴谋破坏行动。这种做法一直持续贯穿了整个战争。总的来说,德国间谍的破坏行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特别是在美国卷入战争前,但也曾遭遇重大失败。本文主要介绍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十大德国纳粹间谍及其阴谋破坏活动是如何被抓获和侦破的。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工匠精神"一词入选年度十大热词,同时"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迅速流传,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升华境界蕴育精彩的最佳表现。在欧洲,德国的机械制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家族精雕细琢而成。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精神,德国制造、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全  相似文献   

18.
吕雪 《环球军事》2004,(23):40-41
保持海外驻军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国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总数约为26万人(不含驻伊拉克美军)。今年8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美国国外战争退伍老兵大会上正式宣布,  相似文献   

19.
柯江宁 《现代军事》2015,(2):102-107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14年11月3日发表了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保罗·沙雷的文章《构建蜂群:美国制胜战场的秘密武器》。作者认为,如果美军想要保持技术优势,需要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革命优势,构建无人自动化"蜂群"作战系统。作者曾作为美国陆军第75游骑兵团的步兵先后多次部署至阿富汗和伊拉克,2008~2013年在负责无人系统和情报监视侦查能力的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任职。  相似文献   

20.
反恐功罪谁人评说——从9·11调查报告看美国情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22日,美国“9.11”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了长达560多页的最终调查报告,指出美国政府坐失可挫败“9.11”恐怖袭击的十大良机,批评了美国情报机构的失误,并对美国情报机构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而在此报告公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