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骏 《国防》2005,(10):83-85
第三把火是建立一个和自己性格和作战理论相符合的指挥系统。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着一大堆琐碎事务,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想。他点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事务里解脱出来。为此,蒙哥马利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在离集团军司令部相当远的前沿地域,所有详细的作战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由作战司令部负责。作战司令部由参谋长甘冈全权负责。而在集团军司令部,蒙哥马利只保持极少量的参谋、通信、机要人员和联络官。这样一来,蒙哥马利就能够摆脱忙碌得像蜂房一样的琐碎事务,有时间和精力与实际指挥战斗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一世英名,同时,急躁、傲慢、自负、容不下反对意见的共同性格,又不可避免地让这两位盟军将领走向了“争风吃醋”的对立面。学习周上的“小个子”与“老头子”1942年8月12日,接掌了第8集团军帅印的“英国小个子”蒙哥马利成了盟军的救星。他先是挡住了“沙漠之狐”隆美尔所率领的非洲军团的进攻,接着又在阿拉曼将其  相似文献   

3.
马庆恒  崔忠旺 《国防》2006,(2):78-78
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军的一位传奇人物,1944年1月,他担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与艾森豪威尔合作,受命审定以“霸王行动”为代号的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计划,并负责地面实施的工作。在诺曼底登陆之前,他视察了英国的各个部队,几乎让所有参加诺曼底作战的官兵都见到了他,人数超过100万。他每天到两三个地方,每次会见万把人或更多的官兵。受阅部队排列成阵,蒙哥马利还允许队列中的士兵伸头探脑地看他。即使没有时间去检阅部队,只要他到营地转一转,士兵们远远看到那顶别有两个帽徽的贝雷帽,就知道总司令“蒙蒂”来了。蒙哥马利对受阅的…  相似文献   

4.
乔良 《国防》2009,(12)
我不知道当我打算逐一清理脑海中那些世界名将的印象时,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这个人? 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说实话,我不大喜欢他.我不喜欢他那副时时处处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表现,恨不能一个人包打天下(整个一个"三自一包")的英国派头,以及由这些毛病导致的在战场上争功诿过(这在他那本字里行间几乎从不赞美自己的盟友、同僚,把一切功劳毫不犹豫地揽到自己名下的<蒙哥马利元帅回忆录>中一览无余),甚至不惜在作战中让盟军的其他部队停下来,把胜利的机会留给他和他那著名的第八集团军.  相似文献   

5.
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陆军元帅。他曾任德国非洲军的军长,非洲集团军的总司令和在盟军反攻时西线的B集团军总司令。他意志坚定,能刻苦耐劳,有决心与毅力并善用计谋,曾在北非战场上狡猾用兵,并获得“沙漠之狐”的美号。  相似文献   

6.
<正>当德军制订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被列为至关重要的目标之一。希特勒妄图把这座被视为“布尔什维克主义摇篮”的城市从地图上抹去,因此在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从东普鲁士出发的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就是一路摧毁波罗的海地区的苏联军队,直取列宁格勒,而这路德军的矛头,乃是第4装甲集群。  相似文献   

7.
蒙哥马利元帅(1887—1976年)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历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冷、英军总参谋长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将之一。他不仅具有公认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具有较高的用人艺术。在二次大战中,他的军事人才观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蒙哥马利的工作时间有大约1/3用于选用人员的考虑上。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与德军在马恩前线展开一场激战。当法国第6集团军向企图攻占巴黎的德军克卢克集团侧翼发起攻击时,克卢克及时调来两个集团军加强这一方向,使法军侧击受挫。法第6集团军司令要求巴黎军事长官加利埃尼紧急派兵增援。但是,当时没有通往前线的铁路可供利用,而徒步行军又远水难解近渴。加利埃尼急中生智,立即发布一道命令:征用巴黎各地包括出租汽车在内的所有  相似文献   

9.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3,(13):70-70
蒙哥马利的心理素质 1942年8月末的一天,隆美尔的北非军团趁夜猛烈攻击英军阵地。睡梦中的蒙哥马利被副官叫醒,听完报告,这位名将喃喃自语,“太好了、太好了”,然后倒头又睡着了,弄得副官一时搞不清状况。事后,蒙哥马利解释,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汽油奇缺,打不了多久,德军主动进攻只能浪费更多宝贵的油料。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将领“一战成名”,保卢斯当属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典战役,不仅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也使参战双方一批战将名声大噪.苏军战将崔可夫,就因守城之功,名声远扬.而他同城的死对头、纳粹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也在此番恶战中“一战成名”.他率领纳粹第6集团军在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崔可夫等一批苏军名将麾下的百万苏军搏杀5个月、攻入斯大林格勒城内进行了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后,终于束手就缚.就在行将被擒的前一天,竟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被希特勒“突击”晋升为元帅军衔.  相似文献   

11.
郭彩虹 《环球军事》2009,(11):58-59
1944年7月,美军发起“眼镜蛇”行动,盟军成功突入法国诺曼底纵深,西线德军两翼渐溃,德军B集团军群19个师被挤压在东西长32千米、‘障扫E宽16千米的法莱斯地区。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制定西线进攻计划时,陆军总部的长官将主攻点选在右翼。当时担任A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斯坦因将军强烈反对这个计划。他认为,这样做会使德军的坦克同布鲁塞尔地域的英法精锐部队顶牛,从而丧失行动的突然性。 曼斯坦因提出了另一个狡猾的方案:进军荷兰和比利时的B  相似文献   

13.
“装甲铁拳”——苏联陆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苏联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诞生于1942年9月。这支钢铁之军可以说是苏军坦克部队的灵魂。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采取闪击战术,装甲集团部队一天就突破苏军阵地60余公里。面对此种情况,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谋划斯大林格勒反攻时认为,苏军必须有几支能快速突进、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坦克大兵团,这样才能与德装甲部队进行较  相似文献   

14.
1943年初,盟军在北非战场胜利后,美国一些出版商唯利是图,在发往前线的书刊中掺杂了大量淫秽书刊.起初,盟军的将领们并不介意,可没多久他们发现,许多官兵迷恋于被占领城市的舒适生活,违反军纪的事件屡次发生,还有一些官兵干脆泡病号不上前线,不少部队竟濒临瓦解.盟军将领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巴顿急忙在美军中进行军纪整顿,蒙哥马利也惊慌地把第八集团军带出的黎波里城.在盟军的高级会议上,艾森豪威尔号召把抵制这类书刊称为“盟军的另一场战争”.  相似文献   

15.
希特勒在入侵波兰和西欧一些国家时,依靠闪击战接连得手,但在苏德战场上却最终遭到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后勤保障跟不上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1941年6月22日侵苏战争开始,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就多次出现供应短缺,补给中断,甚至因补给跟不上而推迟进攻的时间。如北方集团军群第4坦克集群,6月26日抵达杜纳堡,因缺油缺弹,被迫停滞八天。7月10日,该坦克集群第41坦克军进抵卢加,离列宁格勒仅一百二十多公里,也因补给品严重不足,推迟了进攻时间。南方集团军群,至7月下半月,由  相似文献   

16.
1945年3月22日,巴顿麾下的第3集团军突破莱茵河。德国腹地暴露无遗。舆论认为,欧洲战场的胜利已成定案,德军防线崩溃指日可待。就在这个时候,第4装甲师史密斯师长收到了一份巴顿亲自签发的密令,命令他立即组成一支小型援救部队,快速夺取德军防线纵深60公里处汉姆堡的OFLAGXⅢ-B战俘营。但德军大势已去是一回事,命令一支孤军深入德军战线后方,再折返回来是另一回事。鲍姆特遣队数日之内,美军就组织起一支特遣队,包括第4师37装甲团的两个连和第10装甲步兵营部分人员,共计11名军官、282名士兵,指挥官由巴顿亲自指定的鲍姆上尉担任,故该特遣…  相似文献   

17.
1943年1月16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夺回了德军占领的波特姆尼克机场。该机场是德军进行空中补给的重要基地。苏军控制了机场的照明和无线电导船设备,并以巧妙的手段继续欺骗德军飞行员。由于德军前线指挥部对一线混战情况不明,未能把机场失守情况通报下属,一些分布在不同机场的运输中队继续向这里实施紧急空运。尽管见到机场跑道弹痕累累,但是为挽救在风雪中挣扎的第6集团军官兵,德军飞行员还是鼓足勇气一架  相似文献   

18.
编读互动     
回音壁 江苏省南京市 李凯:“二战”时德国有个曼施泰因元帅,但我很少见到关于他的文章,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曼施泰因 德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出以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为希特勒所采纳;1940年任第38军军长,率部参加法国战局;1941年2月任第56装甲军军长,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升元帅,8月份转战列宁格勒,11月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奉命救援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未果;1943年  相似文献   

19.
于江欣 《国防》2000,(1):42-43
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因指挥阿拉曼战役获胜而闻名于世,曾被封为“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战争期间,蒙哥马利戴着他特有的那顶缀有两枚帽徽的黑色贝雷帽领兵作战,创下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双徽黑色贝雷帽作为蒙哥马利的标志,说来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0.
虽然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但在大战之前,这场战役的三个重要人物--"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却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