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役--隆美尔10月23日的夜晚,宁静而清晰。21点40分,蒙哥马利的炮兵在明亮的月光下开火了,把1千发重炮弹倾泻在我们的炮兵阵地上。后果是毁灭性的。阿拉曼阵地变成了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的地狱。22点,炮火目标移向前沿步兵阵地和隆美尔的"魔鬼的花园"。英国第13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蒙哥马利和巴顿的一世英名,同时,急躁、傲慢、自负、容不下反对意见的共同性格,又不可避免地让这两位盟军将领走向了“争风吃醋”的对立面。学习周上的“小个子”与“老头子”1942年8月12日,接掌了第8集团军帅印的“英国小个子”蒙哥马利成了盟军的救星。他先是挡住了“沙漠之狐”隆美尔所率领的非洲军团的进攻,接着又在阿拉曼将其  相似文献   

3.
虽然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但在大战之前,这场战役的三个重要人物--"非洲军团"司令隆美尔、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却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张西成 《国防》2006,(3):71-71
最近,笔者读到一则关于指挥员“偷懒”的故事,颇受启发。那是1942年8月31日,蒙哥马利率领的英第八集团军与隆美尔统领的德军坦克部队在北非的战场上交战正酣。时值深夜,蒙哥马利早已熟睡,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德·甘冈火速向他报告军情,蒙只说了句“好极了!”并继续睡觉。而甘冈按预先部署出色地协调了各部队的行动,击溃了德军的进攻;接着,乘胜追击,一举歼灭了德军的非洲远东军。这则事例若发生在今天我们有些指挥员身上,恐怕他会彻夜难眠:仗都打起来了,还有闲心睡觉?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不禁要问:蒙哥马利司令缘何在同对手生死较量的战…  相似文献   

5.
隆美尔(下)     
马骏 《国防》2005,(12):68-70
三、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一般人所认识的隆美尔,更多的是北非战场上的隆美尔,那是隆美尔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表现,堪称战术杰作。但是,隆美尔还有另一面:战略素养不高,对于全局的筹划显得有些苍白。因此,纵观隆美尔的一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他: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那么,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时,隆美尔还在希特勒身边任职。他认为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于是向希特勒提出想指挥一个装甲师的请求。希特勒非常欣赏隆美尔,同意了他的请求。…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军事历史》杂志在研究历史名将方面,虽做了努力,但有所偏废,只着重于中国历史(包括我军)名将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外军名将的研究,这是不妥的。目前,我国一般的军事院校,极少开军事历史课。一些学员的外军知识少得可怜,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蒙哥马利、隆美尔是哪国人。至于对他们的作战指挥艺术的了解,更是谈不上。《军事历史》是国内唯一的一份研究军事史的学术刊物,应该有计划地刊登一些介绍或研究外国军事名将的文章。这对于活跃思想,丰富知识,  相似文献   

7.
1942年8月底,在北非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中,德军将领隆美尔轻信地图,选择的进攻路线已被沙漠覆盖,致使整个战役失利。 1942年8月,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经补充后,准备对英军坚守的阿拉曼防线再次发动进攻,以便打破战场的僵局。隆美尔分析了英军的防御部署后,认为阿拉  相似文献   

8.
林国利 《环球军事》2009,(21):22-23
他曾是一个有着25年表演生涯的职业演员;由于他的相貌与蒙哥马利元帅特别相似,情报部门选择他作为蒙哥马利的替身;经过专门训练,他很快熟悉了蒙哥马利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甚至连蒙哥马利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常年同蒙哥马利元帅打交道的官员们都无法辨别其真假;在执行任务中,他—言一行,镇静沉着,欺骗了希特勒最有才能的两名间谍,使希特勒坚信蒙哥马利不在前线,造成纳粹德国高层放松警惕,对盟军达成战役突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于江欣 《国防》2000,(1):42-43
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Bernard Mont-gomery)因指挥阿拉曼战役获胜而闻名于世,曾被封为“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战争期间,蒙哥马利戴着他特有的那顶缀有两枚帽徽的黑色贝雷帽领兵作战,创下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战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双徽黑色贝雷帽作为蒙哥马利的标志,说来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0.
马骏 《国防》2005,(9):80-82
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即使是在遥远的东方,他的名字也为人们所熟悉毛泽东对他就十分敬佩。1960年,蒙哥马利应邀访问中国,来到上海。毛泽东专程从杭州赶往上海,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友好谈话。毛泽东与蒙哥马利虽然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不同,但是都被对方的神奇经历所吸引。1961年,蒙哥马利再次来华访问。这次与毛泽东会面时,他们已经无话不谈了。蒙哥马利以军人的直率,直截了当地向毛泽东提出了两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一个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当时已是74岁高龄的蒙哥马利向比他小6岁的毛泽东问道:“你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炮火纷飞、极其惨烈的战场上,由于战场态势犬牙交错,双方相互盘旋追逐,战线极不稳定,情况瞬息万变,造成了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局面,因而发生了多起混水摸鱼、令人笑掉牙的小插曲。 吃了豹子胆的英国宪兵 1941年末,寒风卷着黄沙,大地一片朦朦。利比亚沙漠坦克隆隆,枪声四起,硝烟弥漫。英国第8军军长蒙哥马利发起的“十字军行动”与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的非洲军正在这里展开着你追我逐、颇具规模的坦克战。一天深夜,一名在交通岗值勤的英国宪兵正满头大汗地忙着指挥一队队装甲和运输车辆南来北往。不知怎么搞的,他猛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仔细往车上一瞅,天哪,那些  相似文献   

12.
信不信由你     
《环球军事》2014,(8):70-70
隆美尔的骑士风度 1944年,英军突击队罗伊·伍德伯奇和乔治·兰恩执行任务时被德军巡逻队当场拿获。希特勒有道命令,凡俘获英军突击队员格杀勿论。行刑队正要动手,上峰传令西线德军指挥隆美尔“有请喝茶”。两位一听麻烦了,英国突击队曾两次刺杀此人未遂,怕是今天要新账老账一起算。没想到,“沙漠之狐”态度甚好,双方相谈甚欢。喝完茶,隆美尔特别交待,直接送战俘营,就不麻烦盖世太保了。就这样,兰恩活到战后讲述了这则轶事。  相似文献   

13.
承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意和支持,刊登钮先钟先生翻译的《隆美尔战时文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摘选。所选章节为拜尔莱因将军口述隆美尔有关西线防御的观点和做法,文中我即拜氏。因文章篇幅较长,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徐秉君 《环球军事》2004,(20):16-17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公认,"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无论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座右铭是"隆美尔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因此,他被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尊称为"沙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副官副官,吃饱转圈”;也有人说:“副官是说话溜溜缝,吃饭加个凳,大事定不了,小事不愿定。”这种心态和现象确非个别。其实,一个班子是否精诚团结,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能否提高效率和节奏,出色完成任务,除了与正职有关以外,副职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当好副职呢?  相似文献   

16.
1908年9月19日,蒙哥马利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随后被分配到皇家沃里克郡团当一名少尉军官。是年12月12日,他又随皇家沃里克郡团第1营驻防印度,驻地位于印度西北边疆的白沙瓦。起初,蒙哥马利郁郁而不得志。看着此刻的蒙哥马利,没有人能够想得到30年之后这个瘦小的年轻人会成为在英军中享有极高威望的统帅。然而,一次奇特的考试却使年轻的蒙哥马利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7.
沙漠之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沙漠之狐”隆美尔搅得北非地区鸡犬不宁。今天,“沙漠之鹰”萨达姆在海湾不时展露“英雄本色”,导致中东局势剑拔弩张。这“一狐一鹰”,隆美尔的是非功过早已盖棺论定,而对萨达姆的评价却众说纷纭。他自诩为“阿拉伯的利剑”;西方政客却把他形容成一条冷酷无情、反复无常的“疯狗”;以  相似文献   

18.
马骏 《国防》2005,(10):83-85
第三把火是建立一个和自己性格和作战理论相符合的指挥系统。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着一大堆琐碎事务,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想。他点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事务里解脱出来。为此,蒙哥马利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在离集团军司令部相当远的前沿地域,所有详细的作战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由作战司令部负责。作战司令部由参谋长甘冈全权负责。而在集团军司令部,蒙哥马利只保持极少量的参谋、通信、机要人员和联络官。这样一来,蒙哥马利就能够摆脱忙碌得像蜂房一样的琐碎事务,有时间和精力与实际指挥战斗的…  相似文献   

19.
“飞镝战术”封锁苏伊士运河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统一指挥德、意兵团。抵达利比亚的黎波里后,隆美尔从3月24日开始发动向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军依赖运河实施的作战保障。为此,隆美尔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以坦克装甲部队进攻并夺占苏伊士运河岸,特别是塞得港;二是出动空军部队对英军进行运河运输的“老虎计划”实施打击。因为1940年夏秋时节,德国第10航空军参谋长哈林豪森少校及首席作战参谋科瓦列夫斯基上尉首创了德国新型He-111轰炸机的“飞镝战术”,即  相似文献   

20.
1964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应邀访华期间,在杨勇将军的陪同下,观看了一次射击表演。目睹战士们娴熟精湛的技艺,蒙哥马利禁不住豪兴大发,从一名战士手中接过钢枪。“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