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近些年来为了统一祖国的最新政策。 本文试图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现行的“一国两制”政策的启示谈点粗浅的看法。 启不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现实的“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两党一定能够再次合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经济战起着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采取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济战措施。自“硬冷战”结束后,当代世界进入了经济“软热战”的时代,总结抗日经济战经验,对于今日中国仍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946年7月,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就冒天下之大不韪,彻底撕毁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协定,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解放区军民慷慨悲歌奋起抗击,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个善搞国共摩擦的顽军头目秦荣,其原型就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中最卖力的“摩擦分子”秦启荣。他当时受到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共同“关注”,毛泽东冠封他是“摩擦专家”、痛斥他“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区别”;而蒋介石则对他非常青睐,不仅给予接见和表彰,还每月另拨2万元的整军特别经费。1943年8月,这个“名满天下”的“摩擦专家”被八路军“误毙”后,竞然还引起国共双方一场不大不小的舆沦战。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希特勒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让日本尽快进攻苏联,并拉拢蒋介石反苏反共,曾3次“调停议和”中日战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情势急转直下,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战略问题集体探索的历史进程中,朱德提出了红军抗日的“太行山战略构想”: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依托山地、敢争平原,采用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法,变日寇占领区为民族抗战的战场。这一构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理论的大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抗战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救亡的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1965年8月6日发生的“八·六”海战是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后,对其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战。“八·六”海战的发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1965年底,台湾海军总司令部在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向蒋介石提交了“‘八·六’海战及乌丘海战检讨”,总结了台湾海军这两次海战惨败原因和教训。蒋介石在会上指出:“‘八·六’海战是国民革命军撤退到台湾来台海战役的第一次失败,乌丘海战是第二次失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9.
8月10日,台湾“退休老兵自救会”等团体在发给陈水扁及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的公开信中,强烈谴责陈水扁“一边一国”、“公投立法”等“台独”言行,指出陈水扁的言行将台湾2300万民众引向灾难,将数十万将士送上“断头台”。 陈水扁要让台军“变性” 台湾军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作国民党军队或蒋军。它曾是蒋介石起家和进行统治的工具,也是蒋介石逃到台湾后梦想光复大陆的主要依靠。民进党上台后费尽心思,对台湾军队进行了种种改造,用“台独”思  相似文献   

10.
在国民党历史上,蒋介石曾有过所谓“五虎将”、“十三太保”。人们或许不知道,国民军领袖冯玉祥手下也有他自己的“五虎将”和“十三太保”。 1922年冯玉祥就任河南督军后,所部第11师扩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以前,周恩来一直留着大胡子,人称“胡公”,“胡子”曾经作过行军番号使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上,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冷眼对着周恩来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当时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 10年内战期间,周恩来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但他从来不刮。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第74师,是蒋介石的“御林军”,是国民党军队5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打内战的主要资本。该师曾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特种训练,全部美式装备,号称国民党王牌军队中的“王牌军”。1946年8月,该师作为进犯华东解放区的主力调出南京后,屡次为蒋介石所传令“嘉奖”,神气十足、骄傲无比。该师自吹:“有74师,就有国民党。”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政治上一边倒,完全倒向和依靠美国。军事历来服从于政治,国民党军事制度以“复员整军”的方式着手改革,也完全照搬美国。这次军事改革,对国民党产生重大影响,是研究民国军事史的重要课题。笔者按集有关资料,对这次军制改革作一述评,并求教于读者。“复员整军”的起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行军制改革──“复员整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一、政治上的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采取所谓中立政策,拒不帮助中国抗战,并继续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客观上助长日寇侵略气焰。美国之所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4.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15.
1940年9月22日,在驻敌后山东的东北军第57军内部,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重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九·二二”锄奸事件。这个事件反映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投降与反投降的剧烈斗争。第57军是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中实力较强的一个军。军长缪徵流。我在该军任团长。西安事变后该军东调苏豫皖整编,由四个师缩编为第111和第112两个师。1937年2月2日(当时张学良已被蒋介石扣留),东北军内部发生了以孙铭九等极端分子刺杀王以哲将军的“二·二”事变。我本与此事无关,竟被缪澂流投入监狱,长达十个月,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三个月才被释放,重任团长职务。此后参加了保卫江阴、南京,连云港抗登陆,保卫武汉外围,苏北反“扫荡”及挺进鲁南等战役。1939年冬,我从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团长升任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1940年秋该旅调到军部附近护卫军部。  相似文献   

16.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7.
马骏杰  袁晨 《环球军事》2012,(20):58-6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开始了,重建工作,在重建后的中国海军中,有“八舰”和“八艇”之说。其中的“八舰”是指美国按照“租借法案”赠与中国的8艘各种类型的军舰,而“八艇”是指英国赠与中国的8艘巡防炮艇。本文主要为您讲述的是“八艇”的来华过程及其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的首脑主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防思想,并在抗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对于日本侵华时期蒋介石的国防思想,迄今为止,军史学界未有专文论述,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国防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足。鉴于此,本文拟以对蒋介石国防观演变过程、国防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初步探讨,并作必要的历史评说,偏颇之处,祈请专家匡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止的14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期。14年间,蒋介石的国防观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19.
参观“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重温了一则令人感慨颇多的故事。 1941年6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从新加坡专程回国慰劳国共两党抗日将士。国民党为了让陈嘉庚“感恩图报”,拨巨资在重庆安排了十分隆重的接待。  相似文献   

20.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整军析江英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反内战、争民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于国民党庞大臃肿的军事机器,人们一致呼吁:必须裁减,必须整编。国民党当局一度也对“整军复员”表现得十分“热心”。1946年1月1日,蒋介石在元旦广播演说中说: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