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军过程中,因海军基地选择在旅顺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议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评析。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直接担负拱卫京畿的任务,因而较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更为重要。清廷特别关注和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并委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办北洋三省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中法战争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  相似文献   

2.
1874年面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晚清政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等海防措施,并由此开始了海防大筹议。之后,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的极力倡导下,清廷将海防作为与塞防并重的国家防御的另一重要方向,并决定建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水师。但由于在统一指挥、造买船经费不足等管理方面的缺陷以及陆权至上等各种守旧思想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标志着晚清海防战略不可逆转的败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晚清政府在特有历史危机背景下进行海防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我们加强海权战略管理、解决复杂多变的海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100年前的那场“七.二五”惨案至今令亿万华夏子孙义愤填膺。 1894年7月,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接到李鸿章密令,派遣军舰从塘沽护送外籍运兵船到朝鲜牙山前线。 根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命令而在塘沽集结的清军已做好渡海到朝鲜作战的准备,清政府雇来的英国运兵船“爱仁”、“飞鲸”、“高升”三条火轮已向大沽口移动,从旅顺口启航的北洋海军护航舰船正向大沽口驶去。  相似文献   

4.
1 8 74年 ,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 ,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879年 ,日废琉球的刺激 ,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 ,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 1 886年的长崎事件 ,使日本深受刺激 ,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 ,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 ,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 1 891年 ,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 ,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 ,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17日,是中日甲午海战110周年纪念日,以现代眼光来回眸这场大海战,有许多东西值得深思。纸糊老虎只为摆设李鸿章曾洋洋自得:“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北洋海军可以雄视一切。”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李鸿章才说了实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或可敷衍一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7.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前的1894年5月7日到27日,李鸿章、定安两人作为钦差大臣对北洋海军进行20多天的校阅。这是北洋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校阅,同时又是甲午战前的最后一次校阅。与此同时,由于有南洋和广东两支海军参与,它也是一次大规模联合校阅活动。对此次校阅过程的考察,有助于分析北洋海军平日训练的成效,也能更好理解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874年日本侵台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在海防大讨论中清廷大员认识到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紧迫性.由于赫德的干扰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大员对购买铁甲舰认识的局限,加之清廷财政困窘,致使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进程跌宕起伏,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1.
《北洋海军章程》及其军事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0月,清廷制订并正式颁布《北洋海军章程》,这不仅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正式成军,而且在晚清军事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现将有关情况分述如下。(一)制订经过1885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又遭失败。战后,清廷总结经验教训说:“上年法人寻衅,迭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①由于清廷看到了中国海军的落后,产生了海防建设的紧迫感,于是决定大治水师,要求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就有关问题确切筹议,迅速具奏。这就是所谓第二次海防大讨论。作为这次讨…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抵御侵略,加强海防,建立了北洋海军,并致力于海军基地建设,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要内容.北洋海军基地建设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它不仅和北洋舰队一起,在沿海重要口岸形成了壁垒森严的防御体系,而且为后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后勤保障能力,也为后来的中国海军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北洋海军基地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北洋海军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惨遭失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甲午黄海海战,是中日两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决战。李鸿章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北洋海军,经此一战,便损失了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和广甲五舰,合计九千多吨,死伤管带以下官兵千余人,从此丧失了制海权。北洋海军战败受挫,不是偶然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军提督丁汝昌主观指导失误,对这场关系全局的大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和战斗决心,  相似文献   

14.
1881年10月,中国海军官兵驾驶着在英国订造的两艘轻型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回到了祖国。他们经历了2个月漫长而艰险的航行,穿越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北太平洋,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力争中国人驾舰回国 1879年11月,负责筹建北洋海军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决定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两艘轻型巡洋舰,委托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帮助办理。赫德随即电令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金登干与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订  相似文献   

15.
海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有了军事实践活动那天起,海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公元前485年,吴国舟师海行数千里,在黄海与齐国舟师交战,失败而返,这是我国历史有记载的首次海战。从此,中国海军的前身——舟师、水师、水军不断发展,到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朝北洋海军舰队正式成立,前后经历了二千三百七十年。然而,由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夺取政权时,大多靠步兵和骑兵打天下,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止宫廷政变、内部叛乱、人民造反上,把镇压和作战的目标定在国内,因此,对海上力量和海防的建设未予重视,对外基本上是有海无防。直到元末明初,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海上力量和海防的建设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为了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研究新形势下的海防管理问题,仅就掌握的资料,着重对我国民国之前海防发展、海防建设等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甲午遗恨 1895年1月30日凌晨,寒风凛冽。黄海海面波涛起伏,一排排的海浪有节奏的拍打着荣成湾的海岸。乘着夜色,12艘日本军舰分为两个梯队,沿海岸扑向威海卫,扑向刘公岛要塞,企图彻底歼灭集结在军港内的北洋海军舰队。自甲午战争爆发以来,北洋海军接连失败。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一战,北洋舰队败北;11月22日,旅顺基地失陷。北洋海军退守刘公岛海军基地,在提督丁汝昌的指挥下,众志成城,伺机与日军决战。刘公岛要塞森严壁垒,有海岸、海岛、陆地炮台近20座,各种口径的大炮60余门。军港内有定远、威远、济远、来远、平远、靖远、广丙等7艘战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6艘炮舰,还有13艘鱼雷艇。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活跃在清朝晚期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对外交涉中提出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思想对晚清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李鸿章所提出地“以夷制夷”“和戎外交”“诚信外交”“弃藩邦保疆土”“重海防轻塞防”这五个方面的军事外交思想进行阐述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一些学术论文在论及近代中国海防战略时,有的作者把林则徐、魏源都说成是消极防御论者,也有的只把魏源说成消极防御论者。现将其有关论点摘录于后。马金旗写的《中日两国近代海防理论和政策之比较》(《军事历史》1991年第5期)一文中说:“从林则徐的‘以守为战,以逸待劳’,魏源的‘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到李鸿章的守京畿、守长江,置其它地区于不顾的重点防守法,都把防守当作海防战略的核心,防守既是目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这样,就忽视了防守战略中的主动进攻的原则,变防守战略为消极的专守防卫,在实践中往往趋同坐困,不能做到以战助守。”  相似文献   

19.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全军覆没,中国近代发展西式海军的努力遭到了空前打击,一度跌入深渊。甲午战争后,当时中国北方沿海的威海、旅顺等重要军港都被日本侵占,事实上不再具备在北方布置海防的条件,而且中日《马关条约》勒索的2亿多两白银赔款,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无从拨出大笔资金来重建海军。直到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还辽,清政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揭开了筹建近代海军的历史巨幕。沈葆桢作为第一个由朝廷钦命的船政大臣,全权负责福州船政局的工作。在主持船政的实践中,他秉承左宗棠的思想衣钵,始终坚持培养人才与举办船政并举的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艰苦工作。在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沈葆桢从海防建设的具体工作入手,与李鸿章等人从战略视角着眼海防建设,形成了互补的合力,推动了中国海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