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峰 《国防》2013,(11):47-47
当前,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应坚持以应战准备服务应急需要、以应急使用提升应战水平,围绕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大局,将军地分散的资源、分立的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在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动员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王建阳  高国胜  龚雷 《国防》2013,(2):35-36
积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是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双方的其同职责。新形势下,持续有效地提升应对多种安全威胁能力,亟须我们以全局的观念、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董智勇 《国防》2010,(8):31-33
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是围绕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大局,将军地分散的资源、分立的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在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各种灾害、事故频发的严峻局势,致使消防部队承担的各类应急救援任务日益增多。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过程中,消防部队充分发挥了专业性强、业务精湛的优势,起到了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吕宏  胡之琪 《国防》2012,(9):22-23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非传统非战争安全威胁不断上升的新挑战,恐怖主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重大疫情等非传统非战争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武装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队伍作为军队和地方应急专业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组织严密、人数众多、就近就便、反应快速的特殊优势,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按照"着眼全局统筹、纳入体系统建、军地合力统抓、应急行动统用"的原则,围绕担负的非战争军事任务加强和改进民兵预备役应急专业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军队装备物资应急进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装备物资进口是军队装备物资供应保障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军事斗争准备和应急作战所需进口装备物资日益紧迫,军队面临突发事件所需进口装备物资不断增多,装备物资应急进口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研究装备物资应急进口,对于提高部队整体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任务的圆满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军队装备物资应急进口的含义和特点1·军队装备物资应急进口的含义。装备物资的应急进口,是军队在战时或战前以及平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紧急从国(境)外引进装备物资和技术的经济贸易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装备物资…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难事故的卫勤保障能力,在今年的整组工作中,河南某预备役高炮师发挥预任预编优势,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人装合编、模块编组的形式选准精兵,组建了一支医疗急救专业队伍。该师医院在郑州市卫生局的有力支持下,依托预编单位——郑州市紧急救援中心现有人员和装备,成立了一支由30名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师应急应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建设对军事装备唯一识别提出了要求,为促进军事装备精细化管理,军事装备保障的全程可视化建设,以及装备信息共享应用,建立了由装备识别代码、数据标识、管理系统、查询与解析服务、法规标准等部分组成的军事装备识别体系结构框架,分析了军事装备识别体系运行机制,针对我军装备识别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国辉 《国防》2010,(11):52-53
新形势下,军警民联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已逐渐成为常态化应急行动样式。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本文从研究分析当前军代表在装备应急订购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入手,结合军代表开展装备应急订购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军代表针对所面临的困难应采取的对策手段。1.引言随着我国国防事业和装备建设的发展,装备采购任务也逐年增加。同时抗洪抢险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有发生,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导致我国周边地区仍不太平,我国军事装备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这些新形势、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