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领域里,某些传统观点,象梦魔似地缠住人们的思想,牢不可破,比如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期间陈玉成从安徽闯入湖北,攻取黄州,威逼武汉,这是英王陈玉成为了解围安庆所采取的战略手段,有人沿袭陈说,说这是太平天国第二破西征。陈玉成攻取黄州后,不进攻武汉,是他的既定军事决策,有人沿袭陈说,硬说这是巴夏礼阻挠陈玉成进攻武汉,才把胡林翼等“从绝处救活了”。甚至说巴夏礼阻挠陈玉成进攻武汉,是陈玉成进行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原因。其实,安庆保卫战的失败原因,牵涉到敌对双方军事、经济力量、政治情况的对比,牵涉…  相似文献   

2.
安庆之战是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一场大会战。会战双方全力以赴,恶战接连。终因战略战役方针的失误,陈玉成太平军败北,天国败亡命运大定。本文拟对此战经过作一扼要叙述,并分析陈玉成的失误。1856年秋至1857年夏太平天国内江接连,政务兵势迅速颓坏。清军乘机反攻,连连得手。到1858年夏秋,东线,清军的江南大营进逼天京外郊,江北大营阻断了天京通皖北的粮运江上水道;西线,曾国藩、胡林翼的湘、楚军攻陷九江解围南邑,进迫安庆;北线,袁甲三、翁同书部步步向淮河以南推进;清军逐渐成战略包围态势。太平天国只保有天京至安庆一段的…  相似文献   

3.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5.
同治三年 ( 1 86 4年 )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奏请裁撤湘军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由此 ,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 ?以往的学者在分析湘军裁撤的原因时 ,主要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去考虑 :诸如湘军首领曾国藩此时已权高位重 ,为避权势 ,谙知封建理义之学…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西征军曾经两次大规模入湘,并同纷起响应的湖南农民群众、会党武装互相配合,共同进行抗击湘军的斗争。对这场斗争的重要意义和失败原因,拙文《论西征军入湘和湖南人民的抗清斗争》①已作了详细的说明,本文论述的重点则是西征期间太平军大队离湘后,即请咸丰四年闰七月初至六年夏秋间,湖南境内人民继续进行抗清斗争的情况和特点;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抗清斗争主要集中在湘南、湘北以及湘赣、湘黔边境地区,本省“土匪”与邻省“股匪”的结合与分离;湘省境内的抗清斗争与整个太平天国西征战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西征…  相似文献   

7.
在太平天国军事史上,天京上游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湘军组建后,一直与太平军力争上游。1861年,安庆失守,上游尽失,湘军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军民展开最后的搏战,终于粮尽援绝,首都失陷,天国覆亡。而在之前,清江南大营两次包围天京,却被上游太平军所击溃。可见,上游得失对天国战略全局成败关系甚大。对此,史学界有所论述。但是,天京事变(包括石达开出走)究竟对上游战局逆转产生何种具体影响,迄无专文阐明。笔者不惴浅陋,拟对天京事变期间上游各战场战局展开动态考察,再作若干横向比较,试图探索敌对双方军事活动规律和特点,以促进军事史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8.
湘军是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军事集团。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晚清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残酷地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挽救了濒临灭顶之灾的清王朝,并使其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它又对晚清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起了分解作用,使得满汉统治者之间势力对比发生显著变化。一批湘军出身的地方督抚掌握了军政大权,往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最让清廷始料不及的是,随着湘军的遣散,两种势力阵营在湖南最终形成。一种是少数荣归故里的湘军统帅,他们利用所获…  相似文献   

9.
湖州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在苏、浙、皖根据地进行的最后一场保卫战。战役自1864年3月底杭州失守后开始,至8月28日太平军撤出湖州城结束,历时5个月之久,历经天京沦陷前后两个阶段。太平军在湖州战场上英勇地抗击着左宗棠所部湘军和李鸿章所部淮军从南北两个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骚动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湘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事,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抗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既定都南京,就必须控制长江中上游,以解决粮饷供应,确保天京。欲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关键在于建立安徽根据地。俟安徽根据地巩固之后,再逐步经略江西、两湖,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实上,无论在太平天国前期或后期,清军或太平军在安徽都曾展开激烈争夺,安徽成为敌我双方一个斗争焦点。正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对建立巩固的安徽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足,才使得湘军反动势力逐渐挤进安徽,而最终导致天京屏障尽撤,粮道尽绝,天京陷落,天国败亡。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记取的。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南京)以后,从1853年5月开始出师北伐和西征。北伐由于孤军深入,于两年后失败。西征一开始曾取得重大战果,一直打到湖南,占领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兵力分散,缺少协同,从1854年7月开始,在曾国藩湘军的凶恶反扑之下,节节败退,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相继重陷敌手。到12月初,曾国藩气势汹汹地扑到九江,狂妄叫嚣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这时的军事形势对太平军十分不利。如果九江、湖口再失,曾国藩将直扑安庆,打开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就有夭折的危险。太平军只有在鄱阳湖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的攻势,并进行反攻,夺取西征的胜利,才能确保天京的安全,发展革命形势。但要打胜这一仗颇不容易。在士气上,太平军由于节节败退,战斗情绪受到很大影响;而曾国藩的湘军连续打了几次胜仗,“将士皆骄”,急欲以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赵海军石达开(1831~1863),清末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曾任太平军左军主将、太平天国翼王。他谙韬略,勇征战,“文武备足”,在作战中屡建奇功,谱写了太平天国军事鼎盛时期最为光辉的篇章。倾家助义左军主将初...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干起义之初就着手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与清军、外国侵略军进行了长达18年的战争。这些军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谓太平天国的军事思想,就是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关于战争观、建军治军和作战指导思想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具体体现在太平天国的文献、领袖人物的言论以及军事实践活动中。下面,拟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扼要的评述。一、关于战争观在洪秀全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战争问题的一些言论。如在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的一首诗中就说:“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①,反映出他主张运用暴力手段来解…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不遗余力地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对抗太平天国革命要求政治,经济平等的狂飙;他亲自组建新型的地主武装湘军,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各族人民起义武装;从而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得以转危为安,而他自己却被戴上了“同治中兴第一功臣”的桂冠。他的军事思想,不仅被湘淮军统帅李鸿章、左宗棠等所师法,而且  相似文献   

17.
太平军在湖南创建土营、水营曾长秋1851年1月11日(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即震憾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后经一年半的艰苦转战,太平军于次年6月退出广西全州进入湖南道州(今道县)。当时,太平军只有单一的陆...  相似文献   

18.
太平军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军事组织,自1850年11月“金田团营”就诞生了。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牙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凭籍这支武装发动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从1850年到1864年坚持了14年之久,从而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到了高峰。洪秀全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太平天国农民军又是拜上帝会指导下的革命武装,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下,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军事伦理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本文试图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的军事伦理思想及其特色,作一乌瞰式描述,不当之处,祈读者指正。一、…  相似文献   

19.
《湘军志》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列举清代史学名著时,曾说:“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清末,学人撰史,以得比美《湘军志》为鹄的。陈衍:《石遗室诗话》谓李希圣著《庚子国变记》,“不及万言,能尽情变,自负可追王闿运《湘军志》。”可见《湘军志》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王闿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博雅能文。年二十余,即挟策叩曾国藩。见知于当朝权贵  相似文献   

20.
湘军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起的地主武装,军饷筹措直接关系到湘军的作战及其生存发展。湘军的核心人物主要采用协饷、厘金、捐输等途径来筹措军饷。同时,湘军首领调动在职或离退职后回乡居籍的地方士绅参与军饷的筹措工作,保证了军饷筹措工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