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教导团的1226名官兵奉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挺进满是苇湖、红柳的草湖,拉开了"军垦第一犁"的序幕。1952年3月,组建南疆军区直属第一农场。1966年,四十一团成立。四十一团地处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阿克陶县三县一市之间,距南疆重镇喀什市21公里。全团总规划面积14.2万亩,耕地4.23万亩。总人口8686人。  相似文献   

2.
三师四十一团地处喀什地区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两地州三县一市中心位置,是兵团建团最早的团场之一。2008年,作为兵团试点团场,四十一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开始改善基础设施。2009年,四十一团被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列为广东省东莞市的重点援建示范团场,迈开了大建设的步伐。四十一团从规划做起,从深圳设计院聘请专家参与小城镇的规划设计,高起点规划,规划中将最深层次的内容体现出来,主基调很明显,使江南的特色和军垦文化的特点及城市功能相配套。在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的大环境下,四十一团确定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带三区"模式,即横穿团域的省道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轴,小草湖片区、  相似文献   

3.
兵团屯垦事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联络部、四师十团、十二团、五师十五团等解放军官兵,在疏勒县的草湖、岳普湖县的木华里、麦盖提县的英尔曼、叶城县的柯克亚等地拉开了军垦第一犁。1966年1月,为加速南疆的开发建设,自治区党委和兵团  相似文献   

4.
这里,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职工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一师八团建成"台州俪苑新区"、十四团建成"塞上明珠"小区,小城镇建设使团场面貌焕然一新;三师以图木舒克市为核心,四十一团、四十五团、五○团、五十一团四轮驱动,把东莞成熟的规划设计建设理念进行特色嫁接,展现出军垦新城的风采;十四师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突破口,四十七团十连贫困团场改造项目,实现了"安居"与"富民"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过去"一  相似文献   

5.
卢友东 《兵团建设》2012,(13):18-19
7月1日,笔者分别走访了柯羽华、吴世杰两位老军垦,与他们聊起了近十年来农十师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说到出行的变化,老人们都一个劲地赞叹。去年4月,这两位80岁高龄的老人从地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一线的农十师一八五团、一八六团搭乘班车到达师部北屯后,直接乘坐K9792次列车前往乌鲁木齐,后又转乘飞"机抵达北京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战士走进北京"活动。通过亲历,再回想近十年来从连队到团部,到师部,再到首府和内地的交通变迁,两位老军垦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6.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石河子市中心,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土黄色老式平房,它就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新中国军垦事业的开拓者王震将军亲笔题写的馆名遒劲有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它增添了神圣与庄严。历时14年,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经历了筹备、征集、开馆等几个创业阶段,现已初具规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目前,它已在全兵团几十家工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卫生教育行业、上百个农牧团场的数百个连队建立了军垦文物普查网点,共征集反映兵团从成立到现在发展历程与成就的军垦文物数千件、图片数百幅、文献资料数千万字,1999年馆藏文物中有29件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石河子市区周围建立了以"军垦第一楼"、"军垦第一井"为代表的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开馆至今近  相似文献   

7.
军垦新城遍天山,璀璨明珠缀边陲,风雨沧桑五十载,历史功勋耀千秋。蓦然回首,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兵团已悄然走过了近五十个春秋,开拓出了千万亩绿洲,建成了数百座新型小城镇。秀丽迷人的座座小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为塞外边疆增添了勃勃生机,独具特色的军垦小城镇已成为荒凉的大西北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记载着代代兵团人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也一点点地积淀着坚韧不拔的"兵团精神"一部艰难的创业史,一条艰辛的探索路,一支辉煌的奋斗歌。五十年前,第一代兵团人在这亘古荒漠中开始了向大自然宣战的漫  相似文献   

8.
姚晓敏 《兵团建设》2013,(15):32-33
从连队到团部,告别居住多年的砖混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天然气、集中供暖、有线电视,楼房林立,绿树成荫,现代化的城镇生活,二师二十二团,一座军垦新城镇正在焉耆垦区崛起。从连队到团部新镇,这个名叫幸福滩  相似文献   

9.
党建传真     
5团开展唱响兵团精神宣讲活动农一师5团组织老军垦在全团开展唱响兵团精神巡回宣讲活动。老军垦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从兵团的创业史、建设史、发展史和辉煌成就等多个层面和视角,生动形象地向广大职工群众和青少年解读和诠释什么是兵团精神,讲述老一辈兵团人像大漠胡杨、戈壁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兵团完成52个边境团场的7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4.73亿元"我来185团49年了,没想到能住上楼房,这正是我和老伴一直期盼的。"这是刚刚搬进新楼房的农十师185团退休职工庄奎吉老人发出的由衷感慨。被大家亲切称为"老庄"的庄奎吉老人是1963年从山东济南军区转业到185团的老军垦。  相似文献   

11.
6月12日傍晚,广东省援建三师四十一团的东江花园小区(二期)花红柳绿、各种风景树彩色的枝条随风招展,假山、长廊、亭子点缀在一栋栋楼房间,三三两两的职工在平整的水泥路面上散步,五六个老职工提着鞋子在各种纹饰的碎石子路上来回走动,按摩脚底。一幅悠闲生活的画面在这里展开……随着兵团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四十一团8000多名职工群众不断受益。现在,在连队工作,在团部休闲、享受生活是四十一团大多数职工真实的生活写照,周钉粉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半个世纪的日日夜夜里,在巍巍昆仑山下拉开"军垦第一犁"那刻起,一代又一代军垦人如火如茶地挥汗耕耘,在茫茫戈壁中创建着生命的绿洲。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拥有21万人口和100多万亩耕地的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不仅实现了在戈壁上建花园的美好理想,更是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道路上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一座城镇,  相似文献   

13.
正时广仁一家是军垦家庭,他们生活的变化见证了团场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他们家庭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团场乃至兵团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代步公交车到家用小轿车的变化;从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到近期出台的要免除南疆地区高中学费的政策;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三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市经历半个多世纪军垦特色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具有典型兵团军垦精神特征的军垦文化城市。将军垦文化建设自觉融入城市经济建设中去,为提高石河子市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军垦文化在塑造石河子市城市  相似文献   

15.
塔基布     
正丈夫刘效要到水稻田里浇水,说是三天三夜才能回家。眼见着天要下雨了,为什么这会儿浇水呢?丈夫解释说:"稻苗刚刚露头,根扎得浅,雨水会把稻苗冲毁的。稻田里灌满了水,就能保护稻苗。"妻子塔基布隐约感觉到,自从他们到了草湖(现三师四十一团),丈夫就像变了一个人,他的心更多地给了农场,而不是给她这个妻子和孩子。果然下雨了,不紧不慢的。豆子般的雨点落到原野上,蒸发起一股股雾气,整个大地雾蒙蒙、湿漉漉的。塔基布知道,这种不紧不慢的雨要下很长时间。屋外是连绵的雨水,塔基布家的门窗紧闭,屋内光线昏暗,空气压抑,3岁的小女儿不停地哭闹,小脸红扑扑的。  相似文献   

16.
《兵团建设》2011,(18):18-20
二军教导团开赴草湖拉开军垦第一犁,是在1950年4月,而联络部的1226名学员比教导团早一个多月就来到了阿尔肖、斯里木、托克其三处垦荒,只是规模没有教导团那么大,也很少有人知道,因为联络部垦荒的这段历史少有记载。用碱荒来形容这三处的地质特点最恰当,当时学员们没人懂得科学治碱,见地就开、就播,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人们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在兵器行业发展较早,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兵装集团)的军民融合在艰难探索中起步,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找米下锅"到"主动开发",从简单结合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呈现以民哺军、以军促民,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多年来,兵装集团始终坚持以军为本,全力以赴搞好军品科研生产工作,推动武器装备自主、  相似文献   

18.
军垦鼓艺     
安然 《兵团建设》2010,(2):47-47
民间艺术军垦鼓艺为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主要流传于农八师143团等地。 农八师143团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9军26师77团。这些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官兵中有20多名是曾在南泥湾战斗过的老红军战士。他们从家乡带来了腰鼓.在生产劳动之余,给大家表演,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激励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19.
正1月25日,距离2014年春节不到一周的时间,八师一四二团新安镇过节的气氛已然浓厚起来。只是,团场的群众不是到集市上,而是三五成群,相邀着来到团文化活动中心,参加由中国电信石河子分公司举办的"军垦卡"销售推介会。年轻人来了,老年人来了,电信用户来了,非电信用户也来了。本来很宽敞的  相似文献   

20.
神舟六号载人腾飞,在中华航天史上又竖起了一座丰碑。中国航天事业靠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铸造了今日的辉煌! 作为一位亲历了共和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今日腾飞的航天工作者,每当回首往事,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便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成就,更是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