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石香元 《国防》2004,(1):17-20
信息化战争呼唤信息力量动员。近期几场局部战争表明,要从根本上改变战场信息力量对比,必须动员社会信息力量和资源,才能形成压倒性的信息优势。信息革命所  相似文献   

2.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现代化联合部队,以陆战装备为主体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出色地完成了各个重大战役,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宝贵经验。深刻汲取这些血与火淬炼出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保存  陈雁 《国防》2003,(9):33-35
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高度信息化的局部战争。美军凭借其近些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形成对伊军的压倒性优势,自始至终保持着战争和战场主动权。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些年来美军积极推进新  相似文献   

4.
任萧彤 《国防科技》2018,39(6):113-117
越南战争是二战以来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对其影响十分深远的一场战争。与面临整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越南人民相比,受限于全球战略的均衡性和此次战争的非正义性,美国既无法在越南战场上无限制地投入资源,也不能在国内进行全面彻底的战争动员。这使得越南战场上美军参战士兵的心理更为复杂。他们既要面对残酷战场上的现实威胁,又需要承受国内反战势力的社会谴责。本文着重对越南战场上美军士兵战场行为心理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虎”Ⅱ坦克的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首选在北非战场投入了M3与M4中型坦克。与它们作战的是德国和意大利的二流坦克。M3与M4坦克占尽技术上的优势,最终取得了胜利,将轴心国的军队赶出了非洲大陆。 然而在北非战役后期,火力强大、装甲超强的“虎”I坦克参战。与之相比,美国  相似文献   

6.
贺胜 《环球军事》2004,(21):28-29
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争夺绝对的信息优势,已经成为现代战争"胜兵先胜"的必备条件,而能在战场上及时联网、传递信息的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品质在信息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1990年的"沙漠风暴"、2002年的"蟒蛇行动"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参战的美军部队都非常青睐各种便携式信息化装备,  相似文献   

7.
1944年下半年,美国为打破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垄断优势,决定在菲律宾打开突破口,建立一个稳固基地,使之成为插入日本整体防御体系中的一把尖刀,以期重创日军,进而掌握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控制权。最终经过权衡利弊,决定将战场设定在莱特湾海域。这场以登陆与反登陆为背景的莱特湾大海战,参战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战役的强度和惨烈程度,都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此次海战,从10月24日开始,至26日基本结束,在东西600海里,南北2000海里的广阔海空域内全面展开,包括航母在内参战的各种作战舰艇达293艘,飞机多至1996架。从作战前期准备来看,日本的兵力部署、战役布势及作战实力,总体上要强于美军。但因为3封生死攸关的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全民行动、全民参战的特殊战争不见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不分前方后方,却是全民皆兵;没有“暂停”,只有“前进”。70多年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向全世界宣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0多年后,在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人民依然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疫魔再肆虐。  相似文献   

9.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侵入我国领土台湾 ,对我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作出“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双方重兵对峙的朝鲜战场上 ,美国投入了大量陆、海、空军 ,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部队中 ,主要是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 ,以及中后期参战的部分空军 ,鲜见有海军部队参战。有人认为 ,海军并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还有些人认为 ,似乎有海军部队参战。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相似文献   

10.
最近,美俄两国就导弹防御和核武器问题举行过多次谈判。分析家认为,由于俄美双方在相关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要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战略性威慑力量上形成压倒性优势,从而牢牢确立自己全球霸主地位。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美国在世界核军控领域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能否实现有效军备控制的关键是力量的均衡和相互信任,而美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参战时机、装备技术、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对我军构成不利条件下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在这场"非对称"战争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展现了控制和驾驭战局的高超艺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表现在:必须参战、必要准备,控制战争范围于朝鲜半岛;初战决胜、速战速决,迅速控制战场局势发展;着眼实际、灵活指导,有效控制作战主动权;趋利避害、全面压制,控制敌方作战能量发挥;政治第一、以战促谈,严格控制战争目标。  相似文献   

12.
姚健  王翼 《国防》2005,(3):74-74
纵观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美国版的战争“剧本”。虽然都由美国亲自“执导”,但每场战争“剧本”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中心主旨却各不相同。人们不禁猜测:美国下一场战争将会怎么打,“剧本”将会怎么演。客观地讲,尽管美国作为参战的主体没有变,但每场战争作战的地域、时空、天候等自然条件,作战对手的兵力、装备、综合国力等客观因素都不尽相同,客观上要求美国必须采取不同的作战样式,以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围绕“打伊倒萨”而实施的心理战,是一场超越传统理念、超越战场空间、超越作战进程的现代心理战,其运筹谋划的战略性、参战力量的多元性、方法手段的综合性、作战效果的明显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研究美国心理战的特点,对我们加强心理战理论研究,全面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未来战争,随着热核武器、生化武器及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战场,战争的残酷性大大增加,仅仅依靠正规部队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后备力量。在战争中,瞬时间人员大量伤亡,短期内胜负迅速转换,战役战斗进程快,将使参战人员和后备人员处于极度疲劳和残酷的高压环境中,这就要求广  相似文献   

15.
台湾现役驱逐舰舰名都带“阳”字,而所有这些舰都是从美国转来。二战末期,盟军在欧洲开辟的战场进一步扩大,美军对从本土跨越大西洋运送物资的依赖性更大,而德国潜艇部队对海上运输线的破坏更加疯狂。美国在这一时期加紧护航驱逐舰的建造,“基林”级、“艾伦·萨姆纳”级、“弗莱彻”级等一大批高速驱逐舰从1943年起相继服役。随着二战结束,这些参战不久的驱逐舰和一些正在建造、下  相似文献   

16.
环球防务     
美国防部将“灵巧传感器网” 到为预研重点领域之一 美国《防务信息和电子报告》报道,美国防部已将 “灵巧传感器网”(SSW)列为五大预研重点领域之一。这 是随着传感器、微电子技术的进展以及互联网作为一种 通讯工具的出现而提出来的。简单地说,SSW就是将大 量传感器布设在战场上以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送 到各数据融合点进行处理,集成为单一的战场全景图像,当参战人员需要时分发给他们。据称,未来SSW将 具有智能的、安全的、以网络为中心的发布和融合传感 器信息的功能,大大提高普通参战人员所需的 战场感知能力。 …  相似文献   

17.
几乎在每次战争中,崇尚武器和技术的美国人都能推出几种新鲜玩意儿,这次美英对阿富汗动武也不例外。美国各军种都想借机检验一下自己手中的新武器在战场上灵光不灵光,于是阿富汗战场又成了美军的武器试验厂。10月20日美国国防部一位官员甚至洋洋得意地宣称:“我们将会让大家看到更多的惊喜。我们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从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在阿富汗使用的较具代表性的新式武器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自海湾战争以来动用空降部队最多的一次战争。美军第82空降师、101空中突击师、173空降旅等参战的空降部队在地面战场上快速部署、造势威慑,孤军突进、长驱直入,空降突袭、开辟北方战场,打敌首脑、合围巴格达,取得了许多辉煌战绩。空降部队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也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决定,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奔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了抵抗美国侵略的伟大胜利。在朝鲜战场上,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其中包括美军39万),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和缴获坦克3000多辆。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军威,保  相似文献   

20.
信息革命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重新考虑军事战略、理论和编制的许多重要原则。实际上,信息控制可促进成新的“控制战”范例的问世,从而取代以前与消耗战和机动战相关的范例。从近期的观点看,这种发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即在一定的时期内,较小规模的部队将战胜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而并非能征善战的敌军部队。尽管如此,依然要对新的战略、作战原则和部队态势进行大量的模拟工作,以便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并借鉴过去的消耗与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