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科技抗疫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跨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应用的新模式:智能监测把控抗疫主阵地,精准引导全程护航物资投送,巡防结合阻断疫情传播,做到了冲锋在一线、征战在途中、守护在后方。此外,还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测绘、交通运输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中展现出的广阔发展前景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这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疫情发生以来,习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抗疫斗争。2月3日,强军网开通应对疫情心理服务热线,为部队各级特别是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2月6日,军事科学院防疫心理服务热线开通,为军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提供心理服务。2月中旬,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专家制作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系列微课,供广大官兵学习教育使用。各军事院校等心理学相关单位都在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心理咨询、公益讲座、科普文章等方式,为抗疫一线提供心理服务和科学支撑。在疫情防疫工作持续向好,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积极联合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高性能计算资源优势,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立了"基于超算的人工智能抗疫大数据平台",在肺炎疫情分析预警、人工智能病原检测、精准体温测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势,用科技力量"智斗"疫情,以及从防疫控疫、检验检测、药物疫苗发现等多方位着手,科技助力全面抗疫防疫。  相似文献   

4.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科技抗疫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跨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应用的新模式:智能监测把控抗疫主阵地,精准引导全程护航物资投送,巡防结合阻断疫情传播,做到了冲锋在一线、征战在途中、守护在后方。此外,还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理测绘、交通运输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中展现出的广阔发展前景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积极联合各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高性能计算资源优势,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立了“基于超算的人工智能抗疫大数据平台”,在肺炎疫情分析预警、人工智能病原检测、精准体温测量等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优势,用科技力量“智斗”疫情,以及从防疫控疫、检验检测、药物疫苗发现等多方位着手,科技助力全面抗疫防疫。  相似文献   

6.
正"前方告急!最紧缺的还是医用防护服。"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后,各地医疗防护物资需求激增。尽管春节期间全国防护服生产企业陆续紧急复工,还是填不上湖北等抗疫一线的物资缺口。与时间赛跑,一场防疫物资供应保卫战全面打响。核技术作为应急灭菌替代手段"受命于危难",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支援战"疫"。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国  相似文献   

7.
<正>6月7日,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承建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通过验收。专家组评审认为,我国已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全国产化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初步形成基于北斗的一体化高精度应用服务体系,系统建设迈入边建、边用、边运行、边服务的新阶段。据悉,目前该系统已具备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  相似文献   

8.
"北斗"多模导航终端市场规模2015年预计达到400亿元,2020年将达到4000亿元,有望取代美国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单模,成为我国主要的导航方式2012年10月25日,中国第16颗北斗二代导航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公布,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区域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如果说"北斗一代"的试验系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国家提供连续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包括飞机、导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定位导航;弹道导弹机动发射车,自行火炮与多管火箭发射车等武器载具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等方面。北斗在国防上的应用,能使作战效能提高100-1000倍,作战费效比提高10-50倍,大大提高国防能力和减少国防经济的负担。2012年12月27日起,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标志着北斗卫星系统由军用转向民用,主要领域包括交通运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仿真已发射的16颗北斗导航卫星建立GEO+IGSO+MEO的卫星星座,利用STK覆盖功能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的DOP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亚太地区有很好的可用性,能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所做工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阳  董涛 《国防科技》2018,39(3):074-08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对于国防和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导航服务以来,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北斗"的组成、功能、特点、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述,旨在让读者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远海精密导航与定位费用高昂的问题,提出利用北斗短报文传输多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实时服务数据,实现远海实时精密单点定位。为了降低通信成本和硬件成本,本研究对实时服务数据进行简化,弥补了北斗短报文带宽的不足;为了克服北斗短报文频率低的缺点,采取了实时精密星历预报的方法,来获取分钟间隔以外时刻的卫星轨道位置和钟差改正。对基于北斗短报文的远海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后期处理实测海洋观测数据,对定位性能进行测试,可实现水平方向厘米级定位,竖直方向精度为10~20 cm。该方法为低成本的远海实时定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据介绍,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这颗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20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运行,适时提供服务,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覆盖能力和服务性能。这次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战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定位、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的战场通信网络身份认证方案。该方案利用"北斗"高精度的授时功能实现整个网络中时钟的精确同步,将该时钟信息作为时间戳值加入到身份认证过程中以抵抗重放攻击;同时将节点从"北斗"获得的位置信息也加入到身份认证信息中,解决了战场中我方节点被俘获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结合传统的随机数以及证书加密,实现了通信双方多因素双向认证。通过对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和SVO逻辑分析可知,该方案能够抵抗常见的攻击方式,并且不存在安全漏洞,适合应用到战场通信网络。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内蒙古军区听令而动,全面部署,在抓好自身防控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民兵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先后动用民兵40余万人次奋战在抗疫一线,圆满完成防控宣传、洗消防疫、设卡警戒、巡逻执勤、交通管制等任务,展示了草原民兵的风采,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6.
<正>出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较快,属"后起之秀"。自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以来,其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并逐步迎来黄金期,将撬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大发展,预计包括卫星通信、导航、智能位置服务等在内的相关产业都会迎来"井喷式"发展,推进北斗应用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一度的"三夏"麦收跨区作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麦收一线,除了人们眼中最忙碌的农机手、服务队员们,还有一支看不见的隐形主力军,他们就是福田雷沃重工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作为全国最大的"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福田雷沃重工针对农机作业集中度高、连续作业时间长、机器磨损大、机手对机器维修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对跨区作业相关市场服务信息需求强烈的实际,在今年"三夏"期间多措并举,创新服务技术,继续为机手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卫星导航系统星座自主守时时间基准时,必须消除星载原子钟钟差数据中包含的周期性波动,以免将其引入系统时间。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国际卫星导航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提供的北斗系统星载原子钟钟差产品,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星载原子钟周期性波动校正方法。通过比较校正前后钟差数据的频率稳定度性能差异,确认该方法能够消除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钟差数据周期性波动。北斗系统各类卫星星载原子钟的性能在校正后都得到了提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载原子钟的万秒频率稳定度提升50%左右,中轨道地球卫星星载原子钟的万秒频率稳定度提升23%左右,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星载原子钟的万秒频率稳定度提升15%左右。经过校正,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系统中的星载原子钟普遍达到了地面站铯钟的频率稳定度性能,为完全基于星载原子钟的星座自主守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北斗系统静止轨道卫星信号盲区解算方法复杂、串行计算耗费时间长,需在并行环境下利用更多的计算资源进行北斗盲区的快速解算。本文在分析北斗盲区解算原理与算法并行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盲区影响域的并行解算方法,并以栅格单元为并行粒度进行任务划分,实现了北斗盲区的高效并行解算。基于全国范围59景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8进程进行盲区并行解算,耗费时间约为5小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算法的并行效率随着进程数的增加有所衰减,但稳定在96%以上。基于本文方法实现的程序中间件已集成应用于高性能地理信息平台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促使北斗系统特别是北斗三号系统尽早加入国际原子时计算,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及捷克无线电工程和电子学院两个守时实验室接收机产生的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观测数据,开展基于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共视时间比对试验。结果表明,北斗三号信号的多路径噪声影响小于北斗二号信号,且信噪比优于北斗二号信号。对比已有的研究,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B1C和B2a)共视时间比对的噪声相对于北斗三号卫星播发的北斗二号兼容信号体制(B1I和B3I)有较大的改善,其结果与GPS、Galileo共视比对结果相当,且在零基线共钟比对中,基于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比对钟差的标准偏差相对于北斗二号信号提高了40%以上;利用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共视得到的亚欧两地钟差噪声小于北斗二号信号,且比对钟差的稳定度相对于北斗二号提高了10%以上。该试验也可为北斗三号时间比对纳入国际原子时计算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