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他的档案中有这样一段介绍:张爱斌, 甘肃武威人,初中文化。他凭着侠胆和勇气,驾 驶汽车闯昆仑156趟,资料上显示,这个记录在 全军都是没有人能够超过的。闯昆仑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在莽莽雪域生命禁区,暴风雪、泥石流、 高原病和稀薄的氧气,随时都有可能掠夺人的 性命。张爱斌在156趟闯昆仑的经历中,数十 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2.
20年前,在“沂蒙红嫂”的故乡,一位退伍老兵为让3位无名烈士英名永存,打起背包,背着煎饼,踏上了寻访烈士英名之路。 20多年来,他累计行程10万公里,足迹遍及8个省、市,苦苦寻访3位无名烈士的英名和籍贯,并倾其所有为烈士树碑立传,谱写了一篇爱英雄、敬烈士的感人篇章。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将沂蒙精神梳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光大[2]。作为沂蒙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红嫂精神,红嫂的形象是沂蒙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交融的典型[3],深刻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生动体现了沂蒙儿女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4.
他生长在沂蒙山,热爱沂蒙山,为保卫沂蒙流过血,为建设沂蒙洒过汗。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又把颂扬沂蒙革命历史,弘扬沂蒙革命精神作为自己晚年的执著追求。14年来,他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大江南北、行程5万多公里,遍访当年在沂蒙老区战斗和工作过的党政军领导人、文化名人500余位,8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5.
人如潮,情似海。新年伊始,山东省临沂军分区又一次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军分区政委高绪林告诉记者:"沂蒙精神的核心是爱党爱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驻守在沂蒙革命老区这块红色热土上,全体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永做党的忠诚卫士。"  相似文献   

6.
基层新曲     
两位老兵观念新敢用"铁碗"换"泥碗" 地处沂蒙腹地的山东省蒙阴县退伍战士杨士伟、杨士勇在部队复员后放弃了优厚的机关待遇,回家建立科技示范园基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事迹,在沂蒙大地传为佳话。杨士伟、杨士勇都是党员,为蒙阴县高都镇蔡庄村人。杨士伟1990年3月份入伍,在济南军区驻莱阳某部服役3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后,他看准了花卉生产的潜力,投资20万  相似文献   

7.
左谦 《中国军转民》2024,(3):119-120
为保证临沂文化软实力,帮助临沂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沂蒙精神,本文结合沂蒙红色文化重要价值,从创新沂蒙红色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外交流与合作沂蒙红色文化、保护沂蒙红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入手,为实现对沂蒙精神这一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背着煎饼赶市场陆惠烨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山东临沭县县长、县委书记率团赴江浙两省的大型市场进行考察。他们吃自带的200斤煎饼,就着咸菜;他们住陋舍,乘公汽,精打细算,处处节俭。此消息似春风扑面,让人感奋不已。按理说,临沐的经济再落后,也少不了县...  相似文献   

9.
沂蒙六姐妹     
山东沂蒙老区蒙阴县的巍巍蒙山脚下,悠悠汶河水畔,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叫烟庄。著名的女民兵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就住在这里。 1947年6月10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蒙阴县野店区烟庄村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六人的模范事迹,称之为“沂蒙六姐妹”。从此,她们的动人事迹不翼而飞,传遍了全国。  相似文献   

10.
故事都发生在沂蒙山区。那一年秋天,我从孟良崮下来,在山下一个小饭店就餐。我问有煎饼否?曰有。我说,一张煎饼一碗小米粥。那顿饭吃得很香。饭后,我想看看如何摊煎饼。部队的同志便领我到了后院,泥灶上,支着一张平底鏊子,女主人将掺有少许麦面的玉米面糊往鏊子上一倒,用一把小巧的木刮子沿鏊子一转,面糊便被均匀地摊在鏊子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临沂是沂蒙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有20万人追随我军参军参战,100万人拥军支前,10万先烈血酒疆场。临沂也是兵员大市,每年有5000多名优秀青年应征入伍,  相似文献   

12.
沂蒙,不朽的红色经典。沂蒙,永远的精神家园。——题记蒙山,无私的山;沂河,奉献的河。“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儿子送战场……”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临沂人民倾尽所有拥军支前,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灿若繁星的爱国拥军典型美名传天下;和平建设时期.临沂人民大力弘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博大无私的胸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续写出新的辉煌——先后涌现出了“沂蒙新红嫂”戚洪桂、“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一大批拥军典型。临沂市所辖的12个县(区)先后全部被表彰为  相似文献   

13.
蒙山离沂水长,拥军真情永不忘。沂蒙精神的灵魂是爱党爱军。这爱,至真至纯,博大无私;这爱,是民族之大爱,是国家之大爱。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决不能辜负!永远铭记这份爱,就必须进一步坚定爱党爱国爱军的政治信念。沂蒙老区是一块富有爱党爱军光荣传统的热土,无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坚定。我们学习沂蒙人民,就应当紧紧抓住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核心,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挥,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风浪  相似文献   

14.
沂蒙山驻军某部充分利用身居革命老区的特点,积极帮助驻地组织民兵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民兵的国防观念。 战争年代,沂蒙老区有着报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在这里不仅涌现出以拥军爱国而闻名全国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而且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华东烈士陵园还留下了著名将领粟裕的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2月12日至22日,山东省章丘某预备役团冬季野营训练来到沂蒙老区。一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就被这炽热的拥军情感动着,且不说当地居民冒着严寒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地欢迎欢送,让官兵最为感动的都是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太多太多的故事,都是这一路双拥曲中动人的音符。  相似文献   

16.
我叫康登勤,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闯关东虽然也很艰苦,大多都是干苦力活,但毕竟能吃上饭。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17.
沂蒙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是"红嫂"的故乡。八百里沂蒙到处洋溢着拥军的热情。"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这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蒙山沂水间,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身影,我们仿佛又被带入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今,历史发展了,时代前进了,但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感情始终没有变。"老红嫂"孙谦、"兵妈妈"周锡芬和"好军嫂"周锡芳,母女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却见证了同样深厚的爱军拥军情结。  相似文献   

18.
沂蒙大地是一片奉献的土地,一片深情的土地。山东省临沂军分区和沂蒙人民荣辱与共,军民本着“发展生产力、提高战斗力”的目标,积极发动全市人武系统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帮助地方党委、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用一个个致富工程帮助农民积极投身到建设小康社会活动之中,描绘了一幅幅造福老区的创业宏图。  相似文献   

19.
大爱无痕     
这是一段平常人家不平常的往事。它是那么动人,至今仍然在沂蒙老区传颂着——1 1928年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李凤兰在父母逃荒途中来到了人间。长到11岁那年,一家人回到了故土——沂蒙老区蒙阴县李家保德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凤兰,这时虽然还小,可已出  相似文献   

20.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4,(18):60-61
抗战初期,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曾是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位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她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创力、了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个革命后代。热播的42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剧《沂蒙》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王换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