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采取的红外隐身措施主要是冷却、屏蔽、遮挡和红外隐身涂料等手段,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飞机红外隐身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了飞机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代隐身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美军隐身飞机频频亮相,隐身技术已为公众所瞩目,成为各国在军事高技术竞争中竞相争夺的一张重要“王牌”。隐身技术是改变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性技术。隐身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军事目标的隐蔽性能,而且增强了武器的突防和攻击能力。隐身技术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发展迅速。一、隐身技术的现状当代隐身技术主要包括反雷达探测、反红外探测、反电子探测、反可见光探测和反声波探测等隐身技术,其中反雷达探测和反红外探测隐身技术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一)雷达黑洞—反雷达探测…  相似文献   

3.
周义  胡倩  杨檬 《环球军事》2009,(3):60-61
可见光隐身技术又称视频隐身技术,是使武器装备不易被人的眼睛或可见光探测设备发现的一种技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继续发展雷达和红外隐身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可见光隐身技术新途径,以便使车辆、单兵甚至飞机和舰船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做到遁于无形。  相似文献   

4.
隐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出现了“安静”型潜艇和“隐身”舰船、飞机、导弹、水中兵器、战车等低可探测目标,这类目标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和降低目标的特征信号(包括电磁、红外、可见光、声、烟雾和尾迹等)从而使其成为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防》2005,(5):71-72
我国 著 名 科学 家 钱 学森 曾 说道:“隐身技术的出现,与当年的原子弹具有类似的意义。”的确如此,隐身技术是战术思想的革命,像当年迷彩服的出现一样,是战争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它针对的是现代电子传感器,人们也称之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电子迷彩服”。所谓隐身技术,是指降低飞机、导弹、舰艇、坦克等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的综合性技术。采用该技术,可避免被探测和跟踪从而避免被摧毁,成为作战平台提高防护力、加强作战突然性的主要技术途径。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和声波隐…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任何物体时时刻刻都在发出红外辐射,尤其是坦克、车辆、军舰、飞机等军事装备,由于存在高温部位,往往成为很强的红外辐射源,容易被发现,遭来灭顶之灾。为使军事装备不被敌方发现,红外隐身技术应运而生。从红外物理的角度看,红外辐射实际上是热辐射。热辐射量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材料本身的性质,其中温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在通过大气或浓雾时,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形成大气窗口。因此,要使军用装备达到红外隐身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两条基本途径:降低军用装备的红  相似文献   

7.
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按照一定结构周期性排列形成光子晶体,可规律性地控制光子传输,该材料的红外隐身特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详细介绍了光子晶体相关概念以及国外光子晶体红外隐身材料发展概况,总结了光子晶体红外隐身技术的特点,针对光子晶体兼容隐身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给出了未来光子晶体红外隐身技术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隐身技术在军用飞机上的广泛应用,反隐身技术成为赢取未来高技术战争必须研究的课题.以F-117 A和B-2飞机为例,分析了现有的飞机红外隐身技术措施,对红外隐身前后系统作用距离进行估算,重点阐述了未来反红外隐身飞机的技术措施,对飞机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军事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趋成熟。隐身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已经从最初应用在飞机的可视性控制,拓展到各种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各种目标特征信号的控制。隐身技术给现代战争的思维模式和作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隐身与反隐身已成为战争双方争夺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现代防空体系中的来袭目标,综合分析了国外军用飞机所采用的雷达与红外隐身技术、相互作用及其对综合隐身效果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国外军用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舰艇红外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定性描述了舰艇的主要红外辐射源,定量分析了舰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特征,通过分析舰艇对红外隐身的要求,结合舰艇红外隐身的发展现状,研究了舰艇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军用红外目标图像识别跟踪系统的现状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外目标图像识别跟踪系统在军事上具有重要而广泛的用途。针对其关键组成:红外探测器、信号处理、目标识别与跟踪,文章阐述了红外探测器(焦平面阵列)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信号处理对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综合分析了红外目标图像预处理、识别、跟踪算法,以及红外隐身目标探测与识别的技术途径,并进行了简要的硬件实现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隐身伪装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减少目标雷达、红外线、光电、声响等暴露征候,使目标在战场不被探测的一种伪装技术。隐身技术的出现为目标的隐真伪装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与示假伪装相比,隐身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的生存,因为示假虽然能提高战场目标的生存能力,但不能保证真目标不连同假目标一起被摧毁。而对于关键目标(武器装备、工事等),敌不惜武力进行摧毁下,这时,隐身伪装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战车隐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通常一提到隐身技术,就会联想到美国的 F-117隐身战斗机或瑞典的“维斯比”隐身护卫艇。但实际上,隐身技术是降低武器装备的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发现的综合性技术,准确的术语是“低可观测技术”。针对不同的探测手段,隐身技术可分为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磁隐身技术、声隐身技术和视频隐身技术。现代隐身技术已被应用到战斗车辆的研制中。战斗车辆的隐身技术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坦克发展的早期。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战车隐身性能的关注大多局限于视频隐身,毕竟这是坦克遭受的最常见威胁。但是现在的战车面临着各种传感器的探测,因此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减小可见光信号特征方面,而且要放到电磁波谱特别是红外线与雷达信号特征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5.
红外成像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红外热成像系统实验室综合性能参数MRTD(最小可分辨温差 )在实用条件下的修正 ,提出了实际计算目标探测概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此方法可用来定量评价目标的可探测性和目标隐身技术措施及设计方案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隐身技术与隐身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是减弱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可见光和声音等可探测信息特征的综合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它是传统伪装技术的高技术化延伸,是探测技术与反探测技术反复较量的结果。隐身武器采用多种隐身技术和手段减弱可探测特征,使自身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从而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近二三十年来,没有哪种武器的发展能像隐身武器那样,在军事领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航空领域,隐  相似文献   

17.
卫星隐身技术在空间攻防系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与在地面装甲车辆、舰船、飞机上应用的隐身技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卫星研制条件以及所处的太空环境不同,卫星隐身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更具有挑战性。基于卫星工程应用,归纳了卫星隐身需求、应用环境等,重点介绍了国际前沿隐身技术,包括雷达隐身手段、红外及可见光隐身手段,同时探讨卫星隐身的技术瓶颈及未来展望,促进隐身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军用红外目标探测的特点、发展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波红外探测器和长波红外探测器的特点、发展以及FLIR(前视红外雷达) 成像系统用于探测地面目标、IRST(红外搜索和跟踪) 点源探测系统用于探测空中目标和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隐身技术与隐身对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兴华  钟华 《国防科技》1996,17(1):31-48
隐身技术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发展及用于战场对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被称之为目标的低可探测技术的隐身技术,它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及声波隐身,并探讨了对付隐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自1975年发展起来的现代低可探测技术(隐身技术),是自40年代原子弹发明以来所取得的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突破。据认为,隐身技术目前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美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降低隐身技术的成本,使更加实用化和适于出口,军事领导人也正在改变隐身武器的使用方法。 正如对隐身技术必然进行严格保密一样,隐身技术不断进步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商们对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探测设施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