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外军一改“技术制胜论”的历史,把谋略运用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近期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成功地运用了谋略,使谋略成为了“高效率的战斗力倍增器”。认真研究外军谋略运用的有关理论、特点及手段后,不难发现其谋略运用都有着典型的东方印记。找出现代西方谋略和东方古典谋略的区别及联系,对于军队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做到“智高一筹”,实现“以谋制胜”,具有重要意义。“格外注重高层次的统筹谋划”VS“亦全亦大,慎战慎策”“、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外军认…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谋略思想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国防》2005,(4):10-11
分析一下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孙子兵法》的谋略内涵和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来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信息。简言之,信息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与信息化战争相一致,《孙子兵法》中军事谋略所运用的全部材料,恰恰就是信息。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西方人打仗,还是东方人作战,都有谋略的运用。重视谋略运用和谋略训练,也正是信息化战争的内在要求。1.“致人而不致于人”———主动造势,信息威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  相似文献   

3.
在战争的筹划和指导上,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管用的方法,那就是谋略。谋略这一军事术语产生较晚。在我国先秦、秦汉时期,表述谋略概念时多用“谋”、“计”、“策”、“术”、“庙算”、“运筹”、“略”等词语。谋略从属于战略,是对战略、战术的艺术运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哲学教研室唐志龙教授新著《武谋文用》,最近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武谋文用》是一本雅俗共赏、颇具实用价值的好书。著者总结了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军事谋略 ,并从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使现代人从军事谋略中汲取智慧。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子认为 :将帅依靠武力战胜对手是用兵之下策 ;凭借外交手段战胜敌人是用兵之中策 ;而运用智谋取胜才是用兵之上策。孙子把军事谋略上升到了克敌制胜的最高层次 ,可见战争是离不开“谋”的。一个优秀的统兵将帅应该有勇有谋 ,对于将帅来说 ,“谋”显然比“勇”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谋略,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古语云:“伐敌制胜,贵先有谋。谋定事举,敌无不克。”列宁说: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的确,用兵在智,胜战在谋,因而古今凡战必用谋。谋略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善用谋者,往往能趋利避害、避实击虚,出奇不意、攻其无备,最终战而胜之。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与谋略联姻嫁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极大地拓展了人脑的功能,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信息化“高谋略”,对于提高指挥力、信息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未来信息化战场,谋略如何运用呢?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在20世纪末的巨大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大了信息承载能力,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在战争中,传媒把特定信息进行定质、定量、定向传播,制造虚虚实实,浓浓淡淡的“战争迷雾”,实施谋略欺骗,令对方捉摸不定,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军事心理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三十六计”谋略自古以来就是集韬略和诡道之大成,堪称中国古代智谋之精华,这些计谋被古今的军事家广为援用。其中不少计名在我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吟诵如流。“三十六计”谋略不但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作战当中,甚至被广博地运用于社会、经济,乃至人生等各个层面。武警部队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也无例外地要用到这些计谋,特别是在作战当中指挥员要善于用计,巧施谋略,避免强取,根据情况发展、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局部战争一经登台亮相,便迅速成为人们视线的聚焦点。在谋略与指挥问题的研究上,有的认为,高技术兵器及C_3I指挥系统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广泛成功的运用,使传统的司令部这个“头脑”将发生较大变化,过去“人脑的谋略”部分已经或开始被物化,正向“技术化的谋略与计算机化的指挥”转化,今后的战争胜负,将主要依赖C_3I系统的优劣。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对于确立新时期司令部建设指导思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演戏谈谋略,似乎有些玄。但处事中谋略的客观存在,是不管你认识与否而发生着作用的。谋略,只不过是一个总结性的用语罢了。孙武子十三篇的谋攻篇:有“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论述,所以,谋略在人们日常处事中经常发挥作用。以前,戏班中的艺人,总会用官话说一句由“点将排场”学来的台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因这个“知己知彼”经常作用于艺人当中。初学或开门定行当,选剧目都要涉及这问  相似文献   

10.
“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运用在“处突”任务时,应当遵循巧妙把握时机,准确区分对象,加强自身建设,灵活采取手段,充分谋划防范,强调智谋攻心等原则,才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好这一谋略,达到“兵不钝而利可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军队都是同敌人作战的,作战目标就是杀死对方,消灭对方。因此,军队的主要作战对象一般都是敌对国家的军队、作战人员。但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也有一种军队的主要作战对象不是敌对国家的人员,而主要是同自己军队“作战”,其主要“作战”对象就是生为同一国土、身着同样军装、效忠同一机构或人民的“兄弟”,这就是许多国家军队编制内的宪兵部队。美国宪兵部队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  相似文献   

12.
技与谋,同为用兵之道。人们说,西方兵学“重技”,东方兵学“重谋”,这话不无道理。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曹操对此注曰:“欲攻敌,必先谋。”其实西方人也很重视谋略的运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昆虫学家施万厅由蝴蝶的色彩联想到阵地的伪装。在高技术条件下,谋略的运用就更为重  相似文献   

13.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14.
蓝玉的高调     
社会 蓝玉是一代名将常遇春的妻弟,《明史》谓之“饶勇略,有大将才”,也就是兼具勇武和谋略的大将之才。在朱元璋的头号战将徐达和二号战将常遇春死后,蓝玉多次率军出征,立下很多战功。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现代海上作战,提高海军“打赢”能力、提高海战准备水平和推动海军质量建设,是科技强军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21世纪海战将更加集中地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高技术化的海战场要求创立全新的海军作战理论。本文就非对称海战特点和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非对称海战的特点非对称海战充分利用海战中的非对称关系打击对方,最大限度地获取海战场的决定性优势,特别注意谋略的运用,强调避强击弱、以强击弱,其特点主要有:隐蔽模糊性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战争中政治军官谋略的运用于传海陈明福着眼政治,着眼全局,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心智清醒”,牢牢把握“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韬晦策略政治指挥员在谋略的运用上必须着眼政治,着眼全局,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一切为“大谋”——根本的政治目的和战略利...  相似文献   

17.
台军的抗登陆作战,是指“在对方登陆前,登陆中及占领滩头阵地时,予以击破或击灭,以确保近海及陆上地区的完整”而实施的作战。由于台湾“四周环绕广阔之海洋、海峡,与大陆完全隔离,大陆攻台,必须渡越广阔之海面”,因此决定了抗登陆作战在台湾防卫作战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武昌起义期间 ,湖北革命党人遵循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反清战略思想 ,作出了相应的谋略决策 ,并加以运用。其谋略决策与运用包括 :(一 )“运动新军反正” ,成为己方武装力量 ;审时度势 ,及时作出起义决策。 (二 )破釜沉舟 ,猝然发难 ;扼吭拊背 ,夺取武汉三镇。 (三 )推举都督 ,稳定军心民心 ,发展军事斗争形势。 (四 )扩军布防 ,抵御清军围攻。湖北革命党人的谋略决策及其运用 ,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兵贵精,将贵谋,历来兵战计为首。刘伯承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非常注重对谋略的研究和运用。在他组织的多次战役战斗中,无不体现了谋深计远、多谋善断的军事指挥艺术。刘伯承常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将帅要善于以各种手段隐匿自己的意图,迷惑引诱敌人,给对方造成错觉和不意,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这是  相似文献   

20.
“Chinesegirl,Ok!”,“Chinesegirl,Ok!”。2003年10月的一天,位于印度南部的加尔哥答拳击赛场,人声鼎沸,气氛酣烈,“第二届亚洲女子拳击锦标赛”正在这里如期举行。随着中日决赛进入高潮,只见身穿白色短裤的矮个拳手,一个上勾拳就将对方重重击倒在地,对方再也没了还击之力。掌声、欢呼声,顿时从赛场四周雷动响起。这位身穿白色短裤的矮个姑娘不是别人,她——就是济南军区女子拳击队队员郭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