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大事。它表明中国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基础上开始形成价值自觉,是中国对社会主义事业从制度、道路到价值建设的最新贡献,也是传统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时代成就。中国的和平发展,既要复兴中华古老文明,又承担着振兴社会主义制度的重任。中华民族的复兴,包括了复兴、包容、创新三个内容:复兴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走向全球;包容西方文明,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创新人类文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  相似文献   

2.
雷明 《中国军转民》2024,(5):145-147
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从大历史观的长程视角、全球视野与全局观念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在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孕育并以中华文明为底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为本质,在对传统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中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跃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文明发展大趋势来回应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和平发展和"积极防御"的理论与实践,是邓小平国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安全保障.推进"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国力的全方位增强,同时又为贯彻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全球瞩目的重要时刻,习近平用"和平、和睦、和谐"三个词诠释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天下情怀与担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的坚定主张。将和平比作"空气和阳光",把发展看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相似文献   

5.
祝贺与希望     
《环球军事》2005,(8):4-5
洞悉战争风云传递和平信风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 姚有志 社会变迁、民族兴衰、 在战争与和平纬网经织的人类 文明进程中,军事始终是最动人心 魄、最扣人心弦的乐章。与之雄奇 壮伟、波谲云诡、惨烈凶谑的诸端 外相并行,人类安宁、祥和与发展 的强烈诉求在军事活动中同样内蕴 至深;贯穿其间的"赢得战争、缔 造和平"这一久远而弥新的价值取 向深刻影响着人类发展,并发散于 文化积淀等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我国在推进"和谐世界"进程中,如何主动顺应世界海洋形势与国家大战略需求,通过绘制适应当代主题、符合我国情、军情的和平发展路线,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海洋新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在和谐共融的"蓝色家园"中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合理因素,具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属性,是辩证思维的当代形态。和谐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和具有增值功能的价值思维,具备现代系统思维的全局性、战略性、开放性。应当充分发挥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使中国崛起更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和现实的针对性: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稳定安宁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安全与和平;和谐世界是一个“人人都能吃饱饭”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谐世界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中国崛起有助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就在人们看到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重获自由、巴以就结束伯利恒圣诞教堂武装对峙问题达成协议、中东和平又见曙光的时候,两名巴勒斯坦人分别于7日和8日在以色列境内制造了两起自杀性爆炸袭击事件。以色列随即表示要进行报复,对巴勒斯坦继续实施军事打击。这使重新启航的中东和平之舟再度搁浅。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严重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它与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毒品走私一起并称为"国际社会四大公害",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安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随着恐怖主义跨国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只有通过共同合作,采取有效对策,才能遏制和消除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文化建设的新高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平 《兵团建设》2012,(23):34-35
就文化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和目标,还表现在它对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更全面的认识。其一,它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其二,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  相似文献   

12.
胡思远 《国防》2001,(3):12-12
抓住机遇,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抓住了历史上罕见的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使中国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已经成为我们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抓住机遇"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面对新世纪的国防安全形势,抓住当前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国防,对于保障新时期我国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性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邵丹 《国防》2008,(5):61-61
《左传》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中国历史一再证明,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没有忧患意识。"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  相似文献   

14.
刘精松 《国防》2006,(9):37-38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中国在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融合。实践使我们领悟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正是在交流、碰撞乃至冲突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在中国传统的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的思想及其理论著作,都像所有的优秀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国的机器业获得了一个"繁荣"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机器业发展几十年的结果,更是战争特殊环境直接推动的结果。然而,这种主要因战争而"繁荣"的假象是暂时的,在整个中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很弱,它并没有将中国工业化推向深入。同时,就战争带给机器业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就战争发动者与应对者,它带给人类的是祸大于福,任何寄希望于战争带动社会经济、大发战争财的做法迟早会作茧自缚。我们应反对战争、创造和平、珍惜和平,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谋求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军 《华北民兵》2008,(3):36-36
近年来,我们围绕"构建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时代主题,创造性地开展民兵政治工作,通过搞好"三个结合",即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结合、与创建"平安型"社区结合、与创建"文明型"社区结合,激发了广大民兵自觉参与创建和谐社区的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收到了较好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总参陆航某试飞大队党委"一班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建团结和谐的官兵关系,外建融洽和谐的军民鱼水情谊"为目标,促进了各项建设全面发展,多次被上级授予"安全飞行先进单位"、"勤政廉政先进单位"、"基层管理先进单位"、"营房管理先进单位"、"文明卫  相似文献   

18.
和平是从战争中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它告诉人们,比它自身拥有的,还要丰盈。这一切正如文明从野蛮的沃土中生长而被世人所期盼的一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和平与文明造就了新中国军民结合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近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的不断显现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变化,随着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断推进以及向强国强军目标迈进,国内外不少人士对我国是否继续或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和平发展与强军战略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产生了诸多不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对和平发展道路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阐述,表明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揭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阐明了和平发展与强军的相互关系,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通过对“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外交实践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世界”思想,可以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可以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和不信任,对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快中国的和平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