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2.
“庐山军官训练团”全称为“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它的开办,是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的一项重要步骤,也是蒋介石“整军饬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第74师,是蒋介石的“御林军”,是国民党军队5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打内战的主要资本。该师曾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的特种训练,全部美式装备,号称国民党王牌军队中的“王牌军”。1946年8月,该师作为进犯华东解放区的主力调出南京后,屡次为蒋介石所传令“嘉奖”,神气十足、骄傲无比。该师自吹:“有74师,就有国民党。”  相似文献   

4.
北伐战争序幕揭开后,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授权蒋介石组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总司令部裁撤。1928年2月,蒋介石复出后,为发动旨在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二次北伐”,蒋介石第二次组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1929年春,总司令部裁  相似文献   

5.
每天清晨六时,台湾介寿路准时响起“中华民国国歌”,青天白日满天红的旗帜徐徐升起。 那里是“总统府”的所在地。路名为“介寿路”,是纪念蒋介石六十诞辰时取的。“总统府”原本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也改称“介寿馆”,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时,便在介寿馆三楼办公。一日,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忽然  相似文献   

6.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8.
1950年4月28日,蒋介石从台北飞抵浙江定海域郊机场。这是自1949年5月,蒋介石第4次巡视舟山。随行的有“总统府”局长俞济时、刘牧群,机要秘书曹圣芬,海陆空军三位侍从武官,还有蒋介石私人顾问柯克。柯克是美国海军上将,前驻华舰队司令。二战诺曼底登陆时,柯克是美军海军舰队司令。蒋介石一行驱车察看环岛战备公路及码头。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失败的内因主要有:“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了蒋介石政治上的孤立;在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经过的十几个省份,蒋介石执行了许多与民为敌的政策,直接激起了沿途各省民众的反抗;蒋介石排除异己,欲借红军之力消灭沿途各省地方军阀的“一箭双雕”的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内耗严重,贻误了战机;蒋介石非常轻视红军的作战能力,在战略战术方面又显得因循、呆板;此外,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缺乏战斗力也是围追堵截失败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骏杰 《环球军事》2010,(17):56-58
“国光计划”是蒋介石为反攻大陆而制订的一项绝密计划。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70年代初,蒋介石整整用了10余年的时间对该计划进行研究、制订、演练和检验,但最终,该计划还是归于流产。此后,蒋介石将其严密尘封于保险柜中,使之成为国共军事对抗中一段不为人知的秘辛。近几年,随着台湾一些官方档案的解密,曾经参与过“国光计划”研究制订的台军将领们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起“国光计划”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1.
1950年 6月 2 5日 ,朝鲜战争爆发。 2 7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武装干涉朝鲜和台湾事务的声明 ,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惊魂未定的蒋介石终于松了一口气 ,风雨飘摇的台湾孤岛由此转危为安。长期以来 ,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 ,是朝鲜战争援救了蒋介石政权。“朝鲜战争的发生 ,是对蒋介石的援救 ,是使台湾转危为安的契机。”“由于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然必得推迟解放台湾的行动。从此之后 ,台湾的蒋介石 ,得以度过难关 ,起死回生”① 。“朝鲜战争的爆发 ,把已经患了癌症的国民党政权 ,从病榻…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是为适应蒋介石独裁治而组织起来的御用工具 ,是蒋介石身边的一个亲信工作单位 ,是蒋介石实行日常统治的权力机关。本文介绍了侍从室的发展阶段和职责分工、侍从室参谋人员和历任侍从室处级负责人名录 ,并对侍从室文档处理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65年8月6日发生的“八·六”海战是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后,对其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战。“八·六”海战的发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1965年底,台湾海军总司令部在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向蒋介石提交了“‘八·六’海战及乌丘海战检讨”,总结了台湾海军这两次海战惨败原因和教训。蒋介石在会上指出:“‘八·六’海战是国民革命军撤退到台湾来台海战役的第一次失败,乌丘海战是第二次失败,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把共产党看作是“第一个敌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共两党成为势不西立、不共戴天的仇家积怨十载。“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然坚持“抗日必先剿共,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却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进行了广泛而卓越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蒋介石收敛其反共锋芒,在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蒋介石屠杀革命志士,可谓血迹斑斑。但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为孙中山学生、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扮演的却完全是一种“革命家”的角色,因此当时颇受革命将士的拥戴和尊重。  相似文献   

16.
方敏  庄林 《国防科技》2001,(3):48-53
不堪再回首,台军风雨艰难路 台湾军队的前身是1949年由大陆逃台的“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始建于1924年,最初由黄埔军校学生和粤、湘、滇、桂等地方军组成,在北伐战争中经过广招兵马和收编各路军阀而不断得到扩充,1926年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控制了最高军事指挥权。北伐战争后,在蒋介石两次发动的内战中,“国民革命军”遭到了毁灭性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作为中国政府的首脑主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蒋介石,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防思想,并在抗战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对于日本侵华时期蒋介石的国防思想,迄今为止,军史学界未有专文论述,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国防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足。鉴于此,本文拟以对蒋介石国防观演变过程、国防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初步探讨,并作必要的历史评说,偏颇之处,祈请专家匡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止的14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期。14年间,蒋介石的国防观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组织了纳粹党的冲锋 队,却因反对希特勒而锒铛入狱;他是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 问,却把情报无偿送给苏联;他是德国重要的反对派人物, 却在战后的德国默默无闻。最近,俄罗斯解密的档案终于让 他浮现出来。他就是希特勒的前战友、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 问、无偿为苏联克格勃服务的代号为“朋友”的间谍——瓦 尔特·斯滕内斯!  相似文献   

20.
国共《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一场内战便已迫在眉睫,面对血腥的挑战,毛泽东仍本着和平民主团结的民族大义,力求通过谈判和调解的方式,解决国共之间的争端。蒋介石却视此忍让为软弱,步步紧逼,把战火烧遍整个解放区。毛泽东这才针锋相对,领导中共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清剿”,进而将之引进到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