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1年12月1日,美国务院网站公布了美国核武器及运载工具的具体数据.根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9月1日,美国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所携带的核弹头,以及被计作部署的重型轰炸机所携带的核弹头总数为1790枚(按照新START条约,每架重型轰炸机无论其运载能力均按一枚核弹头计数),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822件,部署和非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架、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架及重型轰炸机总数为1043件.  相似文献   

2.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主力与核心。尽管最近美俄已就核武器削减问题达成协议,但战略核力量仍将是俄罗斯的“撒手铜”。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面对美国在军事领域咄咄逼人的攻势行动,不甘心大国地位的削弱与动摇,及时调整了俄罗斯的军事战略,确定了新的军事学说,并明显加强了针对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演习,采取在北冰洋发。  相似文献   

3.
《现代军事》2008,(4):15-15
2008年2月26日。印度进行了首次海上潜射弹道导弹试射。试射的K-15导弹可携带核弹头,将装备印度正在研制的核潜艇。印度国防部称.导弹的成功试射,使印度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不仅将推动印度“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发展,而且为印度谋求二次核打击能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22日,法国国防部宣布,到2010年,法国将只保留4艘新一代凯旋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并用新推出的M-51型潜射弹道导弹逐步取代现役的M-45型潜射核导弹。等到整个换装工作完成后,法国海军战略核潜艇部队的海基核打击能力将占到法国整个核力量的85%以上。这无疑将是法国海基战略核打击力量的一次飞跃,其意义如何?是否能够保证法国在未来的世界军事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拭目待之。  相似文献   

5.
美国传统战略打击力量体系以核力量为主体,同时包括常规用途的远程轰炸机和航母战斗群等。近年来,美国不断从三个方面调整力量体系结构:一是投入少量资金改造核武器,提高性能削减数量;二是升级延寿传统非核打击力量和发展过渡性装备以满足当前和近期战略需求,减少对核力量的依赖;三是加强新型常规打击力量的研发,弥补战略打击力量能力的缺陷。美国战略打击力量的发展将进一步影响世界军事平衡,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面貌,并反向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法国是世界上自行研制生产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三大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计划研制战略导弹。1958年戴高乐将军执政后,主张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加快了战略武器的研制步伐。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潜射弹道导弹是法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65年开始研制,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先后研制了M1、M2、M20、M4等四型导弹及与之对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形成5艘80枚射程为4000~6000千米的战略核打击力量。目前正在研制M51型,装备后可使导弹射程达11000千米。法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特点是:独立自主研制,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性能,逐  相似文献   

7.
在本期“舰艇博览”栏目中,我们对世界海基核力量进行了盘点,这些舰艇只是作为平台,而最终的打击武器,是核弹。在核俱乐部成员中,目前只有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拥有潜射弹道导弹,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率先装备潜射弹道导弹后,美、苏等国投入巨资开始了激烈的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美俄的核均势逐渐被打破,世界核格局出现了"一超称霸, 多元纷争"的复杂局面。虽然俄罗斯的核力量日渐削弱,但它仍以大量的核 武器和先进的核技术成为核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俄罗斯核武器的组成 俄罗斯的核力量是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结构方式,由洲际弹道导弹、 战略核潜艇、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其中陆基战略导弹数量最为宠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俄罗斯在大幅度削减军队数量的同时,正大力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积极打造“杀手锏”武器,包括陆基、海基和空基在内的核打击力量正积极研发和部署之中。虽然俄罗斯一贯对外声称发展战略核力量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试图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完善了由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且能成攻突破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令  相似文献   

10.
从2004年2月10日开始,俄军举行了代号为“安全-2004”的首长司令部战略演习。演习中,俄军共发射了2枚陆基洲际弹道导弹、3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失败)、2枚巡航导弹和1颗军事通信卫星。这是俄军2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的联合军事演习。尽管俄军方一再宣称,演习目的是为了检验战略核力量和常规部队指挥管理机关的战备水平,但由于演习背景微妙复杂、酷似冷战时期的“7小时核战争”,而且从中折射出俄军建设及核力量发展的趋势,从而倍受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了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三叉戟”。俄罗斯战略火箭兵近年来在积极列装“白杨-M”和“雅尔斯”(白杨-M的改进型)系统的同时,也在秘密进行着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工作。俄战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日前表示,俄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白杨-M”和“雅尔斯”导弹系统,成为俄战略核力量的中坚。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暂定名为一“前卫”。  相似文献   

12.
陆劲松 《国防科技》1996,17(1):27-30
自第二轮削减战略核武器会谈以来,关于俄罗斯核力量的构成众说纷纭。按照第二轮会谈允许的最高限量3500个弹头,评论家们采取机械的方法分配俄罗斯的战略力量,其结果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有近800个弹头,潜射弹道导弹(SLBM)1750个弹头,轰炸部队约500—1000个弹头。 俄罗斯军方发言人也肯定说,他们将尽可能使发射器和弹头的数量保持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正在研制并成功试验了一种新型核导弹系统。没几天,有国外媒体报道说,到2010年,法国只保留4艘新一代“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并用M-51型核导弹逐步代替现役的M-45型潜射核导弹。如果整个换装工作完成,战略海军部队的核打击能力将占法国整个核力量的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能装M-51的“凯旋”级 2004年1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正在研制并成功试验了一种新型核导弹系统。没几天,有国外媒体报道说,到2010年,法国只保留4艘新一代“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并用M-51型核导弹逐步代替现役的M-45型潜射核导弹。如果整个换装工作完成,战略海军部队的核打击能力将占法国整个核力量的  相似文献   

15.
概述海上战略核力量是美国国家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威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上战略核力量主要是指采用潜射方式的战略弹道导弹。“三叉戟”导弹是美国现役的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历经发展,它  相似文献   

16.
内布拉斯加州奥福特空军基地讯——战略空军司令部按照国家要求支持以核武器对付进攻的有限或灵活反应论。其办法是提供一支可靠性为97%的精确兵力。它能够把一定数量的弹头射向各个目标,而无需动用美国的全部战略力量。根据战略空军副司令J.M.凯克中将的说法,即使在灵活反应中现在能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度来投放武器,美国的三合一战略武器,包括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及潜射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俄罗斯海军加快了发展核潜艇的步伐。除了计划建造一种新型多功能核潜艇外,2006年3月有一艘“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另有2艘正在建造中,预计2008年服役。俄大力发展核潜艇的目的在于维持战略遏制力量,完善海基核力量构成,增强海基核力量在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的地位,以此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抗衡美国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当前,美、俄作为世界上拥有海基战略核力量最强的国家,都在不断加强战略核力量在内的武装力量建设。那么,美、俄海基战略核力量究竟谁更强呢?总体力量:美国占优势美国海基战略核力量主要拥有“俄亥俄”级核…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没有放松对战略轰炸机与核潜艇两个作战平台的研制,对于战略核力量三位一体中生存能力较低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除了采用提高命中精度的末段制导技术、携带真假多弹头、机动变轨方式外,对地下发射井也采取了公路、铁路机动、地下深藏、隧道隐蔽以及密集配置发射井等多种部署方式来提高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海龙 《环球军事》2004,(17):42-44
今年2月,俄罗斯举行了代号为“安全-2004”的大规模战略核力量军事演习。2月18日,俄总统普京亲自登上了台风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指挥并观看了“新莫斯科夫斯克”号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模拟发射两枚RSM-54“无风”潜射弹道导弹。此举再一次显示了俄罗斯对潜艇战略核遏制力量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不断衰退的俄罗斯海军中,潜艇特别是战略核潜艇确实成了不可缺少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相互对立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战略是建立在核威慑的基础上的。例如美国及盟国遭受核威胁的时候,就采用核威慑的同样手法来威慑对方。美苏两国因恐于彼此的核威慑而不能发动战争,和平在冷战时期就是这样被保持下来的。美苏两国的核力量是由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以及弹道导弹核潜艇三部分构成的。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