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机载平台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辐射、多个机载平台接收的多基雷达协同探测系统,该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机载射频隐身、生存能力强等优势.分析了星机协同的作战优势,可获取目标RCS空间闪烁增益、双基RCS增益以及融合增益.分析了星机双基协同探测威力与多基融合探测威力,可提高隐身目标探测距离.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战车隐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通常一提到隐身技术,就会联想到美国的 F-117隐身战斗机或瑞典的“维斯比”隐身护卫艇。但实际上,隐身技术是降低武器装备的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发现的综合性技术,准确的术语是“低可观测技术”。针对不同的探测手段,隐身技术可分为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磁隐身技术、声隐身技术和视频隐身技术。现代隐身技术已被应用到战斗车辆的研制中。战斗车辆的隐身技术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坦克发展的早期。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战车隐身性能的关注大多局限于视频隐身,毕竟这是坦克遭受的最常见威胁。但是现在的战车面临着各种传感器的探测,因此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减小可见光信号特征方面,而且要放到电磁波谱特别是红外线与雷达信号特征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3.
反隐身技术现已成为国土防空预警探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为了评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依据隐身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和制导雷达相关技术参数,引入了影响制导雷达组网反隐身探测效能的两个因子:雷达探测覆盖系数和保精度系数,基于上述因子建立了单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评估模型,推导出了衡量单基地制导雷达组网反隐身探测效能评估的数学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仿真结果为雷达组网探测隐身飞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量子信息理论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量子雷达是量子信息技术在目标探测上的具体应用,可探测隐身目标,具有超强的隐蔽性和机动性.主要介绍了量子雷达的分类、原理、系统组成、特点和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依据隐身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和雷达相关技术参数,定义双基地反隐身探测覆盖系数和保精度系数,构建了基于这2个参数的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评估模型。采用网格剖分方法仿真计算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系数。仿真结果表明,只有综合考虑雷达探测覆盖系数和保精度系数这2个因素的影响,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探测效能系数才能客观地反应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的性能,从而验证了双基地制导雷达反隐身效能评估数学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了隐身目标的双基地雷达散射截面积模型,结合双基地雷达的探测判决条件,运用空间区域划分的方法对隐身目标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建立了理想条件下双基地雷达平面上隐身目标的探测模型,计算并给出不同条件下双基地雷达探测范围与基线的仿真关系图;仿真分析的结果对优化双基地雷达的战术配置以及雷达组网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行研制冲激雷达实验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多路相干合成脉冲源、正交解调采样接收机、信息处理机和收发天线阵列等。并用该系统在外场开展了隐身目标探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冲激雷达有较强的反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隐身技术与隐身对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兴华  钟华 《国防科技》1996,17(1):31-48
隐身技术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发展及用于战场对战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被称之为目标的低可探测技术的隐身技术,它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隐身、可见光隐身及声波隐身,并探讨了对付隐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舰用雷达经历了稳定的发展。许多研制工作使雷达在它们的远距离探测目标(它的反射信号相当微弱)的灵敏度和目标跟踪的精度更为精确。由于七十年代的雷达具有足够的先进技术,甚至在最困难的电子对抗的环境条件下,差不多仍能保证令人满意的探测和跟踪能力。而且,雷达系统在对付敌人目标的制导武器中能提供很高的杀伤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组网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性能,基于双基地雷达探测目标的判定式,通过实时采集典型目标的RCS,计算出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组网模式下对该目标的探测范围图和最大预警距离,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布站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潜能,为复合式双基地雷达网用于作战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隐身飞机突防飞行规划,分析了隐身飞机对警戒雷达网突防过程问题特性,建立了雷达探测模型与组网警戒雷达信息融合模型;综合考虑隐身飞机的隐身能力、预警时间和燃料消耗将隐身飞机低可探测性轨迹规划问题形式化为一个复杂多目标非线性连续时间最优控制问题;并提出基于伪谱法的低可探测性轨迹规划方法。仿真实验实现了在组网警戒雷达下隐身飞机的低可探测性突防轨迹规划,证明了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隐身技术与隐身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身技术是减弱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可见光和声音等可探测信息特征的综合技术,又称为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它是传统伪装技术的高技术化延伸,是探测技术与反探测技术反复较量的结果。隐身武器采用多种隐身技术和手段减弱可探测特征,使自身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从而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近二三十年来,没有哪种武器的发展能像隐身武器那样,在军事领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尤其在航空领域,隐  相似文献   

13.
量子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以提升经典系统性能是近年来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由于隐身和电子对抗技术的进步和日益成熟,雷达作为一类典型的电子信息系统,其目标探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从雷达目标探测角度出发,介绍了量子雷达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若干实现模型,重点剖析、归纳了量子纠缠等量子效应增强雷达目标探测性能的物理机理与研究现状,指出了量子雷达研究和实现中的关键技术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提高雷达网的探测概率是改善雷达网反隐身性能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单部雷达探测概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Neyman-Pearson(N-P)准则的雷达网信号检测数据融合评估算法,算法利用数据融合原理构建了N-P探测模型,给出了基于迭代算法的最优检测概率和判决门限计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系统反隐身的有效性和融合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隐身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高性能飞行器设计的重要支撑,是先进战机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隐身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气动外形优化以及隐身材料涂覆。随着雷达探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尤其在米波雷达探测背景下,外形优化与隐身涂层变得不再有效,有源隐身技术被重新予以重视并有望成为新的隐身技术突破点。本文着重分析了有源对消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现状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对该技术体制的优势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色列、瑞典、荷兰等国家为了增强预警机对目标、特别是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竟相研制新一代相控阵雷达预警机——用电扫描相控阵天线雷达取代机械扫描旋罩天线雷达,是预警机雷达体制发展中的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7.
以磁引信炸雷探测并攻击坦克等铁磁目标为应用背景,在对坦克磁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针对目标磁信号强弱可以灵活调控灵敏度的磁引信,分析该引信的可控载流线圈与坦克磁场的相互作用,计算出引信线圈在坦克磁场中所受到的偏转力矩,并对该力矩在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探测灵敏度的基本方案,为后续试验研制该类新型磁引信及“磁隐身”坦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雷达辐射的功率会影响射频隐身性能,基于对射频隐身原理的分析,提出了目标跟踪状态下射频隐身功率实时控制的方法。实现了在射频隐身状态下,雷达跟踪单目标和多目标的辐射功率的实时控制。利用射频隐身性能指标和雷达临界截获模型,建立跟踪状态下雷达低截获模型。并以截获概率为优化目标,雷达最小接收功率为约束条件,得到了跟踪状态下单次辐射功率控制模型。提出基于目标跟踪状态下跟踪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射频隐身功率控制方法。仿真实验与传统的功率最小法比较,得到该方法实现较低的雷达截获概率,证明了功率控制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任一雷达系统的雷达波束宽度,目标分辨率及抗电子干扰能力,都直接与天线孔径和发射频率有关。为了减少波束宽度,就必须提高孔径或减少波长。同时,隐身战斗机,巡航导弹,遥控飞行器和其它的空中威胁均显示了日益小的雷达截面,和提高其探测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增加监视或跟踪雷达的波长。  相似文献   

20.
雷达反隐身技术是克服目标隐身的核心技术。结合雷达方程、电磁散射原理及隐身目标RCS分布具体分析了雷达反隐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雷达反隐身的基本特性从空域、频域、极化域等角度详细介绍了雷达反隐身常用技术。最后,提出了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一种新的雷达组网反隐身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