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赣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其实,中国军队在物质战果方面是逊于日军的,而日军虽然达到了摧毁浙赣两省飞机场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第三战区主力,还造成兵力与时间的浪费,最终导致其在太平洋战场及华北战场的失利。因此,日军虽然在战役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重大战斗,也是继平型关大捷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是役从1938年3月中旬开始,至4月初结束,前后进行了将近一个月。日军共投入板垣和矾各两个师团计三万  相似文献   

3.
浙赣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其实,中国军队在物质战果方面是逊于日军的,而日军虽然达到了摧毁飞机场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歼灭第三战区主力,还在兵力与时间的使用上造成浪费,最终导致其在太平洋战场及华北战场的失利。浙赣会战是中国以损失部分物质为代价,在战略上占优势的平局。  相似文献   

4.
在1938年3至5月的台儿庄战役以及徐州会战中,日军第十师团遭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期间究竟战死了多少人,史学界对此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日本官方资料、战时档案上记载的各种相关数据,对日军第十师团在台儿庄战役以及徐州会战中的战死人数进行了推算,得出的结论为:濑谷支队两个步兵联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战死约五六百名,长濑支队两个步兵联队在徐州会战中战死约1000名。  相似文献   

5.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是中国军队(阎锡山的晋绥军、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我八路军一部)在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防御性战役。会战自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历时近2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为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为战略撤退争取了时间。此役破坏了日军的河北平原会战,使平汉线中国军队得以南撤。  相似文献   

6.
略论“八一三”抗战时中国军事十大失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三个月之久的大会战。这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中国军民毙伤日军六万余人,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利于全国总动员,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并扩大了中国抗敌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7.
卢庆洪 《军事史林》2014,(11):35-38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在1943年10月-1945年3月的缅北反攻作战中毙伤日军10余万人,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赞誉,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现将新编第一军在缅北地区对日作战过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马骏杰 《环球军事》2010,(17):14-16
1938年3、4月间,中国军队在山东的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又一次击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震惊了法西斯铁蹄即将践踏的欧洲大陆。当年留学法国陆军大学的中国军官张少杰少校,在巴黎亲身感受到了台儿庄战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在1943年10月一1945年3月的缅北反攻作战中毙伤日军10余万人,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歼灭战,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赞誉,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现将新编第一军在缅北地区对日作战过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滇西抗战是中国战场最早向日军发起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二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龙陵因地处滇缅公路咽喉,成为中日双方交战的核心地区,战斗甚为惨烈。龙陵位于怒江、龙川江大峡谷之间,岗峦迭起,山高谷深,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11.
<正>淞沪会战日军死亡人数探析如上前文所述,《官报:战地其他死亡者》是非常可靠的资料。那么,我们将《战地其他死亡者》中记录的死者名录信息(死者的实名、籍贯、军阶、死因、死亡日期、大致的死亡地点等),录入excel表格,再与靖国神社《合祀名单》、部队史等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可区分每个死者的部队番号、详细战死地点。之后,我们用excel表格的筛选功能,就可以很轻松地区分出任意一次战役或任意一个时间段日军各部队的死亡人数了。我们先看看淞沪会战。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对于日本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前两次长沙会战,从战略上看,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可以视为中国的胜利;但从战术上看,中国军队损失更大,双方并未分出胜负。  相似文献   

13.
1937年8月,入侵华北的日军以较小的代价占领平津后,准备进攻南口,沿平绥线进犯山西、绥远,其扩大侵略的野心暴露无遗.驻上海与之呼应的日军蠢蠢欲动,多次挑衅.13日,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炮击闸北区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和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上海八字桥附近交火,八年抗战中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相似文献   

14.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林治波1938年春,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余人的代价,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精锐部队第5、第10师团对台儿庄地区的进攻,歼敌1万余人,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然而,台儿庄大捷仅仅是一次局部的胜利,对中日战局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避免衢州决战"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浙赣战役的紧急关头下达的一个命令,它的出台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浙赣战役即将爆发时,第三战区制定了"金兰决战"方案,但军事委员会马上把它否定了,并指示第三战区做好"衢州决战"的准备,待日军进攻衢州时,军事委员又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军事委员会之所以一再改变计划,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及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避免衢州决战"后,中国军队开往浙赣铁路两侧山区,主力得以保存,但是日军乘机扩大战果,打通了浙赣线。第三战区主力维系了该战区的发展,并在7至8月间主动出击,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相似文献   

16.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4个半月。会战在武汉外围的长江两岸、大别山麓、鄱阳湖畔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纵横数千里。会战由中国第9战区和第5战区联合实施,它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也是抗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反攻,再到向日本本土进攻,是通过登陆作战实现的。面对战争初期攻势猛烈且已建立起坚固岛屿防御体系的日军,美军必须尽快扭转己方不利局面,这使得美军在登陆作战中的力量运用格外大胆,善于通过调动敌人,制造出日军防御的薄弱环节,将其作为突破口来改变敌我态势,夺取战役胜利。太平洋战争美军登陆作战是战场态势塑造的典型战例,对研究美军登陆作战战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上海和南京。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走廊对日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未能阻敌进攻,阻击战最终陷于失败,导致淞沪战场防御阵线的完全瓦解和上海的陷落。太湖南走廊的被打通和苏浙皖边境门户洞开,造成日军从南面和西面迂回南京的态势。抗日战史上这惨痛和悲壮的一幕,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并不相称。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熙章 《环球军事》2009,(11):36-37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根据《波茨坦协定》,越南北纬16度以南地区,由英国派遣军队接受日军投降,北纬16度以北地区,由中国军队接受日军投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