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末期,美国“鲻鱼”号(Harder SS 568)潜艇,在一次执行由澳大利亚到加利曼丹岛运送谍报人员的任务中,不但完成了运送任务,而且由于潜艇指挥员采取机智的指挥,适时捕捉战机,向敌舰发射了14条MK18型电动鱼雷,建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机动灵活地采用鱼雷攻击、潜艇规避战术,为潜艇在敌方控制海域的战术运用,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1942年,二战如火如荼,欧洲战场上正打得不可开交。在北大西洋,盟国的运输船队屡屡遭到成群结队的德国潜艇(德国称之为“狼群”战术)的攻击,损失惨重,仅在1942年11月,盟国就有注册重量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成为攻击商船和军舰的水中利器。但有时,潜艇也成为敌方潜艇的猎物。在二战中各国潜艇击沉潜艇的数量为:英国35艘、美国20艘、德国10艘、荷兰3艘、日本3艘、苏联2艘、意大利2艘。而在英国海军潜艇击沉的35艘潜艇中,有14艘是德国潜艇,其中“冒险者”号击沉U864的战斗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水下较量。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德军的“海狼”潜艇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对付德军潜艇神出鬼没的攻击,英美等同盟国在大西洋海战中运用了大量的兵力,其中出动的反潜舰艇有5500艘,小艇有2万艘,并有大批装备雷达的飞机来进行反潜作战。盟军投入这场反潜战斗的人员总数加起来有几百万人。与德国投入的兵力相比,当时英美为对付德国一艘潜艇,竟动用了多达25艘舰艇和  相似文献   

5.
外军的鱼雷及鱼雷防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战环境下,利用鱼雷向敌方舰艇发起攻击是一种常见的、威胁巨大的作战样式。各国海军重视对浅海反潜战的研究,积极发展鱼雷武器及鱼雷防御系统。鱼雷:重点对付安静型柴电潜艇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  相似文献   

6.
谭顺谋  谢辉 《环球军事》2011,(11):23-25
二战期间,德国海军U型潜艇屡嬖遭到盟国海空军的重创。在别人看来,这一切功劳无疑是属于军方。但鲜为人知的是,一小群由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他们为协助军方攻击及反攻击U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线导鱼雷     
Mk 48鱼雷诸型Mk 48鱼雷是一种远航程、高速、大深度、线导、声自导鱼雷,可用来探测与攻击水面舰船及快速大深度航行的潜艇。美海军在二战期间匆忙赶着上马了近20种鱼雷,战后迫切需加以整顿。德国在二战末期开发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紧发展军备,形成冷战。在海军装备方面,两国各有侧重点,美国积二战时海战经验,大力发展航母及其编队舰艇,而前苏联则为打核战争而准备,优先发展隐蔽性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进行护航、攻击敌水面舰队的攻击型核潜艇。时至今日,俄罗斯潜艇除级别多、数量多外,潜艇的性能也在逐渐加强,尤其表现在现在特别注重的安静性方面。在这些潜艇中,AK 级多用  相似文献   

9.
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军用舰艇中,号称“海洋幽灵”的潜艇可以说是最具隐蔽性和突然性的。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为潜艇作战、生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 在二战中,潜艇击沉的舰船数量居各种作战舰艇之首。在战后几次较大局部战争中(如英阿马岛之战、海湾战争),潜艇无论作为威慑力量还是作为攻击力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一、潜艇长航的重要性潜艇作为一支水下奇兵,具有高隐蔽性、高机动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为己方舰队护航保驾,也可以封锁敌方重要交通运输线,还可以隐蔽地接近敌方海域,突破敌方封锁线,直接攻击敌方目标。一战中,德国潜艇以其隐蔽机动的作战能力给英国货轮以重创,严重破坏了英国的运输补给线;二战中,美国海军制定了用所谓大型远洋潜艇来封锁日本本土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潜艇梦"始于上个世纪初期。在人们的眼中,潜艇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水中突击兵力。它能隐蔽在水下,对敌方舰船发动突然攻击,常常创造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奇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海军曾订购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德国潜艇,以对付日本的野蛮入侵。但不幸的是,这些潜艇被德国扣留,后来用于大西洋潜艇战。二战后,英、美两国虽向国民党海军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海军装备,但对于尚属尖端武器的潜艇却绝对不给。  相似文献   

12.
基于Petri网的潜艇CGF鱼雷攻击行为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潜艇对舰鱼雷攻击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基于Petri网理论研究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行为建模问题.在对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准离散化分析与构建了鱼雷攻击过程Petri网结构的基础上,将Petri网的变迁和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战术规则相关联,并提出了解决变迁冲突的方法,建立了基于Petri网行为模型.这种运用Petri网特有的可视化和以动态方式描述了潜艇鱼雷攻击过程的方法,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潜艇CGF鱼雷攻击自治行为规划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核潜艇是核动力潜艇的简称,这种潜艇以核反应装置产生的能量为动力向前推进。按作战使命,核潜艇分为核动力战略导弹(弹道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按主要武器装备,分为核动力导弹潜艇和核动力鱼雷潜艇。核潜艇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它的诞生及发展为潜艇的作战运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力量非常强大,活动异常猖獗。凭借实力优势,其潜艇四处出动,伺机攻击盟军的军事基地、舰船,以及运输船队,给盟军制造了很大的威胁。为了防止德国潜艇发动突然袭击,美国在大西洋东海岸的切萨皮克港湾安装了水下声音监测装置,这里是通往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声音监测装置非常灵敏,只要德国潜艇在水下有什么动静,听音器里就会传来音响,发出警报。  相似文献   

15.
李浩 《环球军事》2005,(4):60-61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潜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邪恶的"海狼"神出鬼没,把一艘艘同盟国船只送入海底。在袭击中,鱼雷似乎成了唯一致命的武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海狼"的利齿 迄今为止,很多人对潜艇战存在误解,认为潜艇会躲避在水下,用一条接一条的鱼雷攻击船只。其实由于鱼雷十分宝贵(以德国的IXC型远洋潜艇为例,一次只能携带22枚鱼  相似文献   

16.
##正##意大利潜艇之战早在二战爆发之前,意大利海军便意识到远洋型潜艇的重要作用,因此建造了可以远赴印度洋开展各种作战活动的远洋型潜艇。当时远洋型潜艇主要是"巴里拉"级潜艇。接着,意大利又于1935-1936年期间建成"巴  相似文献   

17.
军用航空器对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作战分别称为航空反舰战和航空反潜战。航空反潜战是利用携带反潜探测设备和反潜武器的军用航空器 (即反潜飞机),对水下潜艇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定位,并对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与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反潜作战相比,反潜飞机实施航空反潜的主要优点是:反潜飞机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灵活;反潜作战覆盖海域宽广、搜潜和反潜效率高;不易被水下潜艇发现和攻击,可对其实施快速击顶攻击。  相似文献   

18.
攻击水面舰艇是潜艇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潜艇发现目标后,对目标进行可攻区域的分析判断是潜艇后续占位攻击行动的基础和前提.以潜艇鱼雷攻击为背景,通过对鱼雷有效射击区域和鱼雷攻击可攻性的分析研究,得出潜艇鱼雷攻击极限攻击角和与之相对应的可攻区域,为潜艇鱼雷攻击的占位机动和火控系统仿真建模提供了参考依据,完善了潜艇鱼雷攻击作战使用理论.  相似文献   

19.
自从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范·德雷布尔将一艘铁框木架外包牛皮的“怪船”潜入英吉利海峡以来,拥有海上力量的帝国主义国家便热衷于争夺水下战场的控制权,于是,潜艇便责无旁贷地成为海战的主要兵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潜艇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竞相把核能技术应用于潜艇的动力推进系统,于1954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动力潜艇。核潜艇以其高度的自给力、良好的隐蔽性、极强的续航力和较多的攻击手段,对敌方水面舰艇及海岸设施构成巨大威胁,从而使水下“巨无霸”威力大增。 “十年磨一剑,锋芒须尽显”,核潜艇的首次实战运用发生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  相似文献   

20.
<正>二战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两年,盟军海空力量切断了日本岛国的石油、贵金属和食物的外援,消灭了日本的海空力量,部署了距离东京仅有几百英里的地面部队,摧毁了日本战争能力和抵抗意志。日本试图反击盟军海上进攻,希望进行海上决战,改变对华策略来达到这个目的。之后,随着盟军进攻的增加,日本又采取了自杀式的袭击策略。潜艇攻击对最终打败日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开始时情况并不妙。潜艇效率低下,鱼雷总是出故障,指挥水平一般,严重影响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在战争的头三个月里,美国潜艇只击沉了微不足道的13艘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