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起“三国”时的魏、蜀、吴得失,史家曾有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之说,其实东吴孙权识拔英才,不拘微贱,其人才政策与魏、蜀相较,不无出类拔萃之处。 孙权人才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他在尊老敬贤的同时,又非常重视选拔任用年轻人才。东吴扛大梁的文臣武将中有不少都是年轻俊秀。赤壁之战时,孙权自己是26岁,周  相似文献   

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7月下旬派周恩来去指导前敌方面的工作,准备于必要时在南(昌)浔(九江)起义,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当时四省的革命形势都很好,且起义部队“打响第一枪”后即向广东潮汕开  相似文献   

3.
刘杰  冯婧 《军事历史》2008,(5):7-11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彭德怀此时是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简称"红军前总")总指挥,指挥除西路军以外的全部主力红军.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严重斗争中,彭德怀建言献策,调兵遣将,以军事行动保障了政治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中记载,吴主孙权在给吕蒙讲了一通读书的道理后,还开了一个必读的书目,其中包括《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刻苦攻读,且能持之以恒,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员既能征战又懂韬略的杰出将领,使得鲁肃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开列的那些必读书目中,历史书籍竟占了七分之五,可见历史知识对于军事人才成长的重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能启迪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悟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规律性东西,使之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能有以善处。在这  相似文献   

5.
三国两晋时的世兵制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人口锐减(由汉顺帝时的四千九百多万,减少到七百六十七万),户籍混乱,兵源非常缺乏。鼎立的三方为了扩大军队,以制胜于人,都先后强制实行世袭兵役制,简称世兵制。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6.
战争轶闻     
毛泽东只挎过一次匣子枪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1928年5月4日下午,在砻市东边广场召开了隆重的会师庆祝大会.根据前敌委员会的决定,会上宣布部队进行改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进入甘肃境内后,在高台被马匪数万武装团团包围。西路军前敌指挥部作出紧急决定:为了保存力量化成小股突围。总指挥徐向前率警卫人员数人化装突围后沿甘肃、内蒙古的沙漠边缘地区去延  相似文献   

8.
读《三国演义》被孙权拜陆逊为都督这一情节深深吸引,并佩服至极。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大军伐吴,时东吴名将周瑜、吕蒙俱亡。在这危急关头,谁能担任主帅抵抗蜀军呢?谋士阚泽向孙权推荐时年39岁的陆逊。孙权不顾张昭、顾雍等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然拜陆逊为大都督,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彝陵之战充分显示了陆逊的非凡军事才能,火烧连营700里,烧得刘备差点丧命,因而保住了江东的安全和政权的巩固。“孙权拜将”的典故,对我们抓紧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很有启示。启示之一: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干部工作经验积累的程度,但…  相似文献   

9.
三国鼎立的历史是一个三方不断变化的博弈过程,在曹魏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结盟图存互保的孙刘联盟,也需适时予以战略调整。"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之间的矛盾并非必然导致联盟破裂。但是,当蜀汉跨有荆益而军事战略未作相应调整时,关羽贸然北伐,暂时打破了三方力量的平衡,进而破坏了孙刘联盟存在的根基。由此,孙权背盟、荆州失守,则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0.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起北攻樊城、襄阳之役的目标应是占领两城及其以北部分地区,将其所据荆州部分与汉中连成一片,这样可改善其在荆州的战略态势,并为将来的北伐作准备。关羽当时发动此役有一些有利条件,因此难以说其错误。他的主要错误在于未能及时回师,尤其在曹操部下已设法告知他孙权将袭击其后方时;还有就是在处理与孙权方面关系上有失当之处。关羽战败被杀,固然由于他本人犯了一些重大错误,但刘备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他用人不当以及未能及时对关羽提供有效援助。而他未能亲自率军援助关羽有种种原因,包括可能受到法正的劝阻。至于刘备或诸葛亮有意借孙权除掉关羽的说法则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东汉末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企图一举攻占南方。他率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大战,结果大败。赤壁之战,使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并称帝。  相似文献   

12.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代理总指挥,叶挺任代理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主任。起义部队2万余人统一编为第11军、第20军、第9军。  相似文献   

13.
曾中生同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创造者之一,是我军早期的一位卓越指挥员。他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党派他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唐生智部任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1926年10月间,北伐军进驻武汉后,唐生智拨款  相似文献   

14.
八一起义为什么要在南昌举行邹敏1927年7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的委派,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准备于必要时,在南昌起义”。他从武汉到九江后,立即召集在九江的负责同志开会,对在南昌还是在九江举行武装起义的问题进行了十分慎重的讨论。经过全面分析,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5.
《兵团建设》2013,(19):43
公元208年,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志得意满、挥斥方遒,正是顺江东下、踏平东吴、一统海内的好时机。当此大军压境之际,孤悬于东南一隅的东吴自然上下震恐、人情汹惧。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鲁肃独不言,等孙权起来去更衣,鲁肃追之于宇下,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如今我鲁肃可以迎曹,唯将军不可迎曹。因为鲁肃迎曹,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话音刚落,孙权就发出"此  相似文献   

16.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到达井冈山下的永新县三湾村。由于接连失利,部队已由起义时的5000多人锐减到1000多人,加之饥饿、疲劳、疾病接踵而来,士气低落。为此,到达三湾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即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  相似文献   

17.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他的不仅是身体的伤痛,还有对前途的忧虑.刘伯承因伤离开部队后,讨贼战事由胜转败.这一方面是因为讨贼军在胜利面前产生骄惰心理,领导层各怀私利,不想继续协力作战,前敌总指挥赖心辉不愿看到熊克武势力强大,竟在攻占重庆后按兵不动,坐失乘胜进军的良机.另一方面,吴佩孚任命...  相似文献   

18.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德国造M1896式警用短管毛瑟手枪,口径7.63mm、长26.3cm、枪管长10cm,一级文物.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朱德因对江西情况熟悉,奉命返回南昌为起义做准备.朱德按照事先安排在佳宾楼摆下宴席款待南昌驻军的两个团长,吃完饭又拉着他们打牌.  相似文献   

20.
越忙越应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载:一天,孙权召吕蒙议事,发觉他才识欠佳,于是劝他读书。吕蒙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你事多,若不好学岂不更难胜任?”并且开了一系列书目,限期读完。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发奋苦读,笃志不倦,终成文武全才的将领。当前,学习的重要性已日益为大家所认识,但“越忙越应学”还未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有些同志成天事务缠身,忙忙碌碌无暇学习思考,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是不想学,实在是没时间。”应该说,大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事情多、时间紧、工作忙是事实,但不能因为忙而疏忽了学习。明人刘伯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