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熟参”、“妙悟”、“兴趣”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有关诗学理论的著名论说.“熟参”汉唐以来名篇,经“妙悟”而达于“兴趣”,正反映了诗人学诗与品诗、作诗、诗而入神的三种审美境界.严羽以禅喻诗,深得禅理与诗理融会贯通之奥妙.以禅入诗、由诗意求禅意,以禅理喻诗理,使诗歌理论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如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所云:“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的现代派诗人群体中,被评论家李健吾称作“前线诗人”的废名、林庚、卞之琳、何其芳等曾掀起一股“晚唐诗热”,对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一次独到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无独有偶,在这些少数的前线诗人中,废名、林庚、卞之琳都曾不约而同写下了若干无题诗,对应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他们在自由表现其诗的感觉与理想中亦见出了他们的不同个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从创作环境和创作意图新探《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近三千首诗.在我国文艺百花园中散发着瑰丽的异彩。其中有两首脍灸人口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最突出。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这广为传诵之中。反映出广大群众对这两首诗的喜  相似文献   

4.
<正>予读杨乾坤先生杂文《恐怖气氛中的文字惊恐》(载《西安晚报》1996年4月23日副刊),见文中引有两首题壁诗,其一因诗而化险为夷,其一因诗而引火烧身,殊觉“诗能避祸能招祸”,特录以存查.  相似文献   

5.
8660部队重视武警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撰写的《在多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原则》被评为优秀论文;《武警机动部队在边疆民族地区组织城市武装巡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刊登在武警总部《军事理论研究》刊物上;《军事训练五步法》还被武警部队推广.他们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发挥学术研究骨干“传、帮、带”的  相似文献   

6.
“如履薄冰”,见于《诗经&#183;小雅》。诗中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在告诫人们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7.
<正>儒家诗教的教典就是《诗经》.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亲自主持修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并以之教授弟子,从此,《诗经》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被奉为儒家学派的诗教经典,是寒门学子修身立礼的  相似文献   

8.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9.
“眼有明兮耳有聪,能于千里决雌雄。神机才动情先泄,密计方行事已空。”这是《封神演义》第90回开头的一首诗,赞颂的是两个十分神奇的人:一个叫高明,外号“千里眼”,能看千里之遥;一个叫高觉,外号“顺风耳”,能听千里之远。由于他俩有如此神通,遂对姜子牙的设计、布阵一清二楚,结果把所向披靡的西周军  相似文献   

10.
1935年毛泽东作军旅诗《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47年该诗首次公开发表,同年毛泽东重新书写该诗。1957年毛泽东曾说该诗“记不起了,似乎不像”、“不宜发表”。此后在1958、1963、1976年三次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皆未收入该诗。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重新发表该诗。本文就该诗发表中扑朔迷离的曲折变化,作出全背景式追溯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诗经·蒹葭》诗中的关键词“苍苍”“萋萋”“采采”“溯洄”“溯游”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本院现用教材和国内一些权威教材对它们的注释错误,给出了这些词以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2.
<正>兴,本来很简单,研究的人多了,就变得复杂起来,朱自清先生叹之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有的学者以“比”而别“兴”,认为兴的实质是比,其区别在于兴多在诗的开头,重在取义,而比多在诗中,重在取类.郑玄《周礼·太师注》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由此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还有一首诗也颇为感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从这两首诗读来,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云:“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书信集》下册).鲁迅这句话,如果所指范畴仅限于中国“五四”前的所有古典诗作是完全正确的,超过这一历史界限,就意味着“五四”以来浩如烟海的新诗均被一笔抹煞,那就会陷入反历史主义的泥坑.实际上,  相似文献   

15.
曹彦群 《政工学刊》2002,(11):40-40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迎来送往 ,礼尚往来 ,实属人之常情。然而 ,纵观近年来贪污受贿大案要案却并非如此。不少贪官污吏把别人给他们送钱、送物辩解为“人情往来” ,矢口否认受贿指控。在他们眼里 ,贿赂成了“人情”的“礼金” ,权钱成了“往来”的“交易” ,并以此作为其贪污受贿的理由。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人情往来”是我们的传统。但我国历来又有“人情大于王法”之说 ,法律之网的漏洞也是不少。其实 ,人情无处不在而又奥妙无穷。西晋哲学家欧阳建曾在《临终诗》里有“真伪因事显 ,人情难豫观”之说。可见 ,人情关系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成语大辞典》收入了“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两个条目。对前者的解释是:“拥护人民军队,优待他们的家属”;对后者的解释是:“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双拥”。显然,辞典只是从字面上作了解释,并没有介绍“双拥”的来历。其实,这两个词的形成并逐步化为成语,同著名军事家肖劲光大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写忧而造艺”,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一种富有普遍规律性的艺术创造观点。在那篇很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论文中,钱先生说: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个意见在中国古代不但是诗文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写作实践里的套板。因此,我们惯见熟闻,习而相忘,没有把它当作中国文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提示出来。(见《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8.
“诗的前途和繁荣基础在民主政治的巩固上,民主政治的溃败是诗的无望与衰退”(艾青《诗论》。纵观中国新诗近80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变更,在经历了二、三十年代的辉煌之后,新诗的脚步尚未在疾奔中协调节奏,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的“左”倾风暴不期而至,持久且无法扼制,新诗的高贵品质和绚烂的美丽转瞬消失在“大一统”的政体中。  相似文献   

19.
<正> 辛弃疾以其一生精力所迸注,发之于词,雄深雅健,光耀千古,历来论者甚多。而其诗却为人所冷落。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以为稼秆《送别湖南部曲》诗“悲壮雄遒,惜为长短句所掩”,然仅寻章拈句之论。窃以为考察其诗歌特征及其情趣,可对全面研究辛弃疾伸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0.
怎样正确认识、实现和永远保持军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是当代军队革命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纯洁性”一词是近代使用和流行的.在古代,“纯”与“洁”多是分开使用.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所谓“纯”,主要含义是纯一、纯粹、纯正不杂的意思.如《诗·周颂·维天之命》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另外,“纯”还作美、善、好、皆等解释.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