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月29日早晨,以色列极端宗教团体“圣殿山忠诚者”人员将一块重达4.5吨的大理石运至东耶路撒冷老城一个古城门外,象征性地举行仪式,为“第三圣殿”奠基,导致巴以双方再度发生冲突,造成20多人受伤。中东危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以巴冲突自去年9月爆发以来,目前已造成至少65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虽然以巴双方均有和解之意,但面临的困难却难以解决。 1.最棘手的后遗症——难民问题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是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也是阿以冲突迟迟得不到全面和平解决的结果。巴勒斯坦难民在中东地区分布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  相似文献   

2.
目前巴以冲突局势犹如填满的“火药桶”,大规模战争可谓一触即发,充斥街头的报复和仇杀让世界都悬起了心。人们都在焦急的祈盼和平的曙光能早日降临地中海岸边那片多舛的土地。前不久以色列宣布紧急征召3万名预备役军人。这是自1982年第5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最大规模的一次征兵。世人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以色列这个国家和它的战争动员体制上。  相似文献   

3.
吕德胜 《中国民兵》2012,(12):58-59
巴以问题是中东最深、最根本的冲突之源,但巴以冲突似乎也成了人类文明史上一道至今无解的难题,双方始终难以摆脱“以暴易暴”的怪圈。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10月7日,第四次中东战争50周年之际,巴以新一轮大规模武装冲突爆发,冲突已经持续至2024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截至2024年1月,冲突已经造成加沙地带超2万人死亡、近6万人受伤。本轮巴以冲突是半个世纪以来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其对加沙乃至中东地区的局势都将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哪里是我们的家?”“哪里是我们的祖国?”“哪里有我们的生活?”“何时能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这是因战争、冲突、动乱或自然灾害而仓皇逃离的难民呼唤人类拯救的心声。难民是人类社会的耻辱,是人类的错误的产物。他们的困境和惨状是对我们作为人和民族的行为的控诉。公元前431年,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曾说:“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祖国。”这句至理名言,正是当前无数国际难民的真实写照。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穿过悠远的时空,通过重重迷雾的尘埃,人们回顾人类社会的沧桑巨变和人类创造的辉煌文明,理所当然地企盼着和平、安全、尊严和稳定正常的生  相似文献   

6.
林林 《宁夏科技》2002,(4):46-48
在巴以冲突中,以色列经常对巴勒斯坦发起袭击。一支担负着以色列海军特种作战任务的精锐部队亦在其列。它是以色列海军第十三突击队,俗称“蛙人”。组建于1948年,该部队在巴以冲突中扮演着杀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2月6日以色列总理选举中,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引起世界各国的不同反应。这是因为沙龙始终是巴以和谈与中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现在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是一位富有争议和传奇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在此之前,巴以已签署了相互承认的协议。国际舆论认为这是巴以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巴以冲突复杂的历史背景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在中东地区的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  相似文献   

9.
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一年有余了。这场冲突不仅使双方蒙受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损失,更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截至目前,巴方死亡人数超过600人,有两万多人受伤;以方也有180人死亡。 路在何方?希望何在?战地记者深入一线,用自己的笔感受炮火硝烟中的战争真实和苦难……  相似文献   

10.
10月3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名前国防军三军总参谋长沙乌勒·默法兹担任国防部长一职,并于11月4日获得议会批准,取代先前辞职的工党领袖本·埃利泽。于今年7月初离任的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沙乌勒·默法兹今年64岁,出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9岁随父母移居以色列。18岁加入以色列国防军,以一名伞兵的身份参加了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默法兹已经战功卓著,成为以色列精锐伞兵部队的一名指挥官。他还参加了1976年千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的行动。 在1982年以军进攻黎巴嫩时,默法兹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手下的步兵旅长。此后,默法兹一直在为把以军建设成中东地区最强大武装力量而努力。他于1999年担任以军总参谋长一职,任期4年,今年7月期满卸任,由摩西·亚阿龙将军接任。亚阿龙和默法兹一样,也是主张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政策的鹰派人物。 默法兹与沙龙在巴以冲突上的强硬立场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为了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等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阿方被迫实施反击。战争中,由于以军先发制人,实施空中突击,致使阿方损失较大,失去了战场主动权。8月至11月,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随后阿、以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1970年,双方实现停火。这场战争,以方亡约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辆、飞机40架;阿方亡4300余人,损失坦克约960辆、飞机440余架。第三次中东战争…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     
自反舰导弹问世以来,已参与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印巴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马岛战争、1981~1987年两伊战争、锡德拉湾事件、波斯湾事件和1991年海湾战争等8次海上作战或冲突事件。反舰导弹是一种效费比很高的武器。多次海战的实践表明,1~2枚单价为四五十万美元的导弹就能使单价为1~2亿美元的驱护舰丧失战斗力甚至沉没,效费比达200~500倍,显然是十分合算的。  相似文献   

13.
路秀儒 《国防》2014,(1):37-39
正多年来,以色列一直把预备役部队作为国家战略资产,大力加强其质量建设,并将其打造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常态使用的重要力量。同时,以色列还构建了平时以少数精干的常备军为骨干、战时以预备役部队为主体的平战结合的动员体制。在历次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中,以色列预备役部队都发挥出重要的克敌制胜作用和强大的威慑作用。当前,我军预备役部队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研究借鉴以军做法,对于推进我军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百年巴以冲突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就是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形成了现代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难民潮。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600万难民,而巴勒斯坦难民是其中最大的难民群落,总数接近350万。从第一代难民的出现到目前已经有52年的历史,接近三代人。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安理会3月13日通过1397号决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在一个地区、在安全和被承认的边界内共存的远见”。这是安理会自巴以2000年9月爆发冲突以来首次通过有关中东问题的决议,同时也是安理会首次以决议形式明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相似文献   

16.
李琦 《云南国防》2001,(4):35-35
在新形势下,城市企业民兵工作面临的“人员集中难、经费筹集难、活动开展难”等老三难问题,其原因何在?出路何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调查了昆明市盘龙区所属的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21家,召开民兵单位座谈会7次(66人次),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总体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民兵特别是企业民兵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4日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交战的阿以双方争夺战场制空权的斗争,以阿拉伯国家军队先胜后败、以色列军队先败后胜为显著特征。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制空权理念、制空作战目标、制空作战手段和方法以及联合制空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夺取战场制空权斗争必须是“直接制空”和“间接制空”的统一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与以色列军队均将战场制空权的争夺作为战役计划的重心,但具体作战企图和实施各具特色。阿空军最为重视的是对地面部队的空中掩护。为此…  相似文献   

18.
别动队(ranger)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17世纪,其历史比美国还长,几乎参与了美国独立以来的历次战争行动,在近代、现代战争,特别是二次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都“功勋卓著”。这些别动队大都是在冲突发生时临时建立,冲突结束后旋即撤消。1973年爆发的中东战争使美军认识到轻型机动部队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于是第一支在和平时期常备的别动队——第75  相似文献   

19.
在位于欧亚非三大洲陆上交通要冲处的地中海东岸,有一个“谜一般的国家”——以色列。这个论面积、论人口都是“很不起眼”的“中东小国”,却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以色列建国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但仅仅是震惊世界的大型中东战争就打了五次之多,中小型冲突更是不计其数,面对着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比自己大几倍、甚  相似文献   

20.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战争中阿军(埃及、叙利亚)成功的突然袭击,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样,以色列军向运河西岸实施大纵深突击,一举变被动为主动,在军事学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创造性经验。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一直是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第四次中东战争初,以军却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不是偶然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军作战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以军占领了数倍于自己国土的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和屏障,以色列最高决策层对战略问题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塔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