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宏伟 《军事历史》2006,(10):20-28
康克清是红军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指挥过打仗的女战士,是中央苏区赫赫有名的“红军女司令”。作为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仅有的三十名女红军之一,康克清在长征初期担任红军总部直属队指导员,紧紧相随在红军总司令朱德身边,三过草地,数跨雪山,历尽艰险,走完了长征的全过程,也见证了长征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2.
70年前,有数以千计的红军女战士走上漫漫长征路。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战士王新兰。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  相似文献   

3.
今年以来,贵州省赤水市人武部结合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多项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赤水市是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作战的革命历史名地之一。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学习红军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革命精神,搞好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赤水市人武部于年初作出安排,结合开展多项纪念活动,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该部在组织干部重温红军“四渡赤水”光辉战例,组织民兵、学生协助有关部门拍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领导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把妇女解放看作是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妇女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她们还积极投身到武装斗争之中,除了参加赤卫队、赤卫军外,还有众多的妇女走进了红军的行列。她们不仅活跃在红军的许多部门中,而且还出现了女红军连、女红军营、女红军团。她们不怕苦,不怕累,英勇杀敌,流血牺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回眸     
1952年春,兵团机耕实习农场(石河子总场前身的一部分)的拖拉机增加到13个混合台,同时调进十多名年轻女战士,她们大都是从湖南、山东参军来的。为了培养这些女拖拉机手,部队整编时特别编了个妇女拖拉机组,装备了一台崭新的阿特兹拖拉机、女机车组由6人组成,组长唐万鹏,驾驶员刘功辉,农具员有王永兰、张翠香、黄健辉、陈庆元4人。另外,还把老驾驶员夏亭和张家炎配到女机车组任技术辅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里聚集着数以千计的红军女战士。这些红军女战士以勇往直前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征途中,她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同国民党军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称为地球上一条永恒的红飘带.这条红飘带上的女兵——长征中的女红军,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承受着比男红军更多的艰难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和部队一起行军作战,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雪山、草地里跋涉,与生命的极限进行顽强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通知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根据军区政治部关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活动的通知精神,经政治部首长同意,决定在全区民兵、预备役部队中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9.
四川广安军分区针对军分区人武部"家门口"干部多、家庭因素对干部思想冲击大、影响深的特点,在认真抓好部队教育的同时,坚持把家庭教育与部队教育相合,对促进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队家属下岗在家待业的越来越多,"无事生非"的规象日渐凸显:干部加班加点多回家晚了她们有意见,下基层多回家少了她们有想法,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与自己说话少了她们有疑心,有的甚至认为可能丈夫在外面"有人"了。于是开始对丈夫大加看管,查哨电话不断,出门加班不让,  相似文献   

10.
甘肃陇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是自古商贸较为发达的历史名镇.在红军长征史上,因红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并在这里开展了重要活动,又被誉为"红色哈达铺".哈达铺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重要决策的起始地:党中央在这里决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方向;红二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成徽两康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将这里作为实施《岷洮西固战役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长征走向胜利奠定了基础.哈达铺整编,增强了部队的灵活性和战斗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补给地,哈达铺人民为红军长征做出了卓越贡献.党的民族政策在哈达铺的制定和实施,团结了各族人民,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凡此种种,彰显了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各路红军的会师,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聚歼红军阴谋的破产,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有的说六次会师,有的说七次会师.笔者认为应该是八次会师:红2、6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10军在江西重溪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会师;陕甘支队与红15军团在陕北甘泉会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中的三支主力红军都到过哈达铺并开展重要活动,突显了哈达铺在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1935年9月,红一方面主力先行北上在哈达铺进行了整编和为期一周的休整.哈达铺给处于艰难困厄之中的红军带来了胜利的希望,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将士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信心;哈达铺使艰难曲折的长征加快了进程,减少了无谓牺牲,为党和红军保存革命骨干和有生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哈达铺整编强化了党对红军的领导,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长征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哈达铺整编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扩大了红军在陇南的影响,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再过哈达铺创造了有利条件.哈达铺是红军长征中的"希望之地""胜利之地".  相似文献   

14.
西北红军虽然没有直接参加长征,但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消灭大量国民党军,建立了比较巩固的陕甘根据地。创建西北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开展军事行动,为红军长征提供了策应支援;建立群众基础,为壮大红军提供了力量源泉;培养干部骨干,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大批人才,西北红军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秘密出发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是秘密出发, 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许多论著都称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退却,实行大规模战略转移是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但对“逃跑主义”的涵义缺乏明确的阐释和界说,有的似称红军战略退却行动本身,有的则说成是事先未作准备即仓卒转移,还有的认为在退却过程中军事方针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近几年红军长征史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对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决策准备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对中央红军战略退却  相似文献   

17.
秘密出发 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3000余名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有些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我们的长征是秘密出发,没有父老乡亲的十里相送.  相似文献   

18.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坐落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一条山坳里的军营迎来了一批中小学生和市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人们特地来到被命名为“国防教育示范园区”的65014部队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谈起这个园区的示范作用,部队长孙东华深有感触地说,该园区是陈华局长用真情打造的国防教育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弘扬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和形成的伟大精神,由姜廷玉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视角下的长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的《多视角下的长征》,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书中,体裁新颖,视角独到,它以独特的写法,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0.
18岁的她毅然参加了红军,是什么力量让她两过草地走完漫漫的长征路?革命成功了,为什么却心甘情愿当一名普通群众?晚年的她又在忙碌些什么呢? 8月8日,武警天安门支队国旗护卫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91岁高龄的红军女战士邬家珍。她是居住在延安、于今健在的、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两名老红军女战士之一。邬老再次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