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夜视技术的主要技术途径,微光夜视、红外夜视和热成像技术在反恐作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掌握先进的夜视技术对于控制反恐形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夜视技术对武警部队处突、反恐战法的重大影响,并分析了夜视器材的现状及新的发展。一、概述夜视器材主要利用微光和红外这两个条件,通过把微光增强到足以引起人眼视觉的亮度,或把红外线转换成人眼能够察觉的可见光,帮助人们实现夜间观察。夜视器材是武警部队夜间训练、执行处突、反恐任务时进行侦察、照相、瞄准、监视、跟踪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执行夜间反恐任务时,夜视器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2.
现代各种夜视器材在战场上的使用,改变了人们以往在军事领域中对黑夜的认识。人为的作用,使人们感到未来战场上的黑夜并不黑,同样可以识别真伪,将对方观察得清清楚楚。目前华沙条约各国已广泛使用了新的夜视技术,他们用主动式红外传感器和象增强器(星光望远技术)作为武器的瞄准具,可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地捕捉到并瞄准目标。  相似文献   

3.
夜视技术,就是在夜幕条件下将物体的不可见辐射加以转变或将微弱的夜天光增强,成为人眼可以感受到的可见光的应用技术。它是现代电光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上主要用于夜间的侦察、照相、观察瞄准、成像制导、预警、火控、导航、驾驶车辆、野战修理、工程抢险和战地救护等。 “黑夜不黑”的奥秘 任何技术的发明都是为了扩展人体的功能。很早以来,科学家们就在探索着夜暗中的“光明”,相继研制出了主动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这一被称为科技之“眼”的现代夜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夜间观察的能力,具有了化夜为昼的神奇功能。主动红外夜视仪由红外探照灯和红外探测器两大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2004,(9):82-82
主动红外夜视仪是用近红外光束照射目标熏并将目标反射的红外图像转换成为可见光图像熏以进行夜间观察的仪器。军事上主要用于夜间瞄准、驾驶车辆、侦察照相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熏德国人在车辆上安装了主动红外夜视仪熏使车辆能在黑暗中不用开灯而高速行驶熏成功地避开了同盟国军队的监视和空袭熏从而在夜间秘密地把V—2导弹送到了前线。美军在攻占太平洋岛屿的夜战中熏在步枪上安装了主动红外夜视仪熏用于瞄准射击。当时的日军对此一无所知熏因而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此后熏经过改进熏美军又在侵朝战争中将这种夜视仪用作M—l步枪…  相似文献   

5.
积极开发军民两用高技术新产品推进军民结合事业大跨度发展吴芝亭编者按:兵工光电企业在全国光电行业中,一直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但是不少企业却陷入了困境。原因何在?如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是摆在兵工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通过对红外夜视仪...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现代战场条件下坦克生存面临的重要威胁,强调了加强坦克主动式防护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我军坦克主动式防护系统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军事纵横     
红外光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光波,它介于可见光见微服之间,波长为0.76微米到1毫米,是一种极普遍存在的光波。在自然界中,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可产生红外光,但物体的温度不同,所幅射的红外光的波长也不一样。按波长不同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它们是光电对抗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外侦察。分为主动式红外侦察和被动式红外侦察。前看是根据人工红外幅射源(如探照灯、红外激光器等)照射并跟踪目标;后者则是利用自然幅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微光夜视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发现在强光下微光夜视仪存在易损坏象增强器光电阴极面的缺陷。据此,我们研制了一种微光夜视仪安全保护器。本文着重介绍了安全保护器的设计思想以及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和推广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军用夜视仪中采用了两种技术,其一是图象增强技术,其二是红外成象即热成象技术。 采用第一种技术的图象增强管已经历了三代产品。第一代图象增强管实际上是三级光放大器,微光外景图象投射到光阴极上之后,光子图象就变成了电子图象。经过带有高加速电压的电子-光学系统放大之后得到清晰的图象。 目前已投入批生产的第二代图象增强管将上述三级光放大器变成一级,因此尺寸和重量均大为减少。革命性的改变是采用了微光导板(MCP),它实际上是一束很细而平行的管子,将光于产生的图象加以放大并引导的荧光屏上去。和第一代产品相比,加速高压降低了,灵敏度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
传统干扰管理技术存在同址干扰和非同址干扰辨识难、应对场景变化感知能力差的问题,无法消除干扰,影响通信系统的作战使用。将干扰管理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电磁干扰问题,从主动式干扰管理的角度,分析干扰源特征、干扰耦合特性和干扰作用机理,研究干扰产生原因、干扰特征、耦合关系和被干扰机理。制定主动式干扰管理系统的原理框图,并设计干扰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设计基于干扰对消的主动式干扰管理方法,理论上着重解决主动式干扰管理方法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各种高技术兵器特别是先进的夜视器材的运用,使现代夜战与传统夜战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按照这些特点及其规律,对我军炮兵夜战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在高技术条件下我军炮兵如何立足现有装备,提高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需求把握不准、难以全面的问题,引入对象建模技术,建立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的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从保障系统组元间相互关系、组元间动态时序关系及功能实现3个角度描述了保障系统需求情况。基于需求建模结果,给出了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各功能子系统的信息流程,为后续装备主动式保障系统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定向红外脉冲强光辐射是定向红外对抗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用来破坏敌方精确制导武器或C4I系统中的红外传感器。本文主要研究了药物爆燃产生近红外辐射的特性,通过计算化学反应热分析了药物爆燃产生的总能量,并且详细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红外脉冲强光辐射产生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向红外脉冲强光辐射技术是定向红外对抗中的关键技术,主要用来破坏敌方精确制导武器或C4I系统的红外传感器。本文进行了三种产生技术的研究,即爆炸激励惰性气体,多丝电爆激励惰性气体和多点同步爆燃药物。在同步爆燃产生技术的研究中,当有效载荷弹药为0.2kg时,在距离源50m处得到三个波段(1~3、3~5、8~12μm)的辐射强度为(2.00~3.55)×l05W/Sr,脉冲半高宽为约20ms的强红外辐射脉冲。  相似文献   

15.
夜间作战,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重要作战方式,目前已受到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根据高技术条件下夜间作战后勘保障特点和我军夜战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各级部队应加强夜间作战后勤保障理论研究,提高夜间保障训练质量;大力研制夜视器材和夜间保障装备,正确部署后勤力量,提高夜战后勤保障效益;采取综合灵活的防卫措施,提高后勤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主动式红外定位系统是用于引信全尺寸试验场中一套必不可少的重要装置,它是滑行系统上一切记录数据的参照系,它的功能就是建立起滑轨试验时记录的信号与地面坐标系的联系。文章论述了它在测引信启动位置及测速两个方面的应用,并讲述了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在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方文豪 《国防》2005,(4):11-11
未来我国高技术条件下的民兵反空袭作战,应当是一种人力密集、武器多类、打法多样、攻击致命的非对称作战形式,具有灵活机动、独立作战、攻击效果好的特点。应采取的主要战法有:张弓织网——利用数量众多的高射炮、高射机枪、单兵便携式导弹等武器,布设密集的空中火力网。击毁来袭敌机或巡航导弹。空中设障——采取一些夜视器材难以观测到的材料,制成收放自如的高密度的空中飘浮物。  相似文献   

18.
定向红外对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向红外对抗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率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红外对抗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已在定向红外对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继开发出用于直升机、运输机的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后,目前又在进一步研究用于战术飞机及地面战斗车辆。 定向红外对抗技术是从红外干扰机发展而来的。红外干扰机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主动红外对抗设备,目前已广泛装备在飞机上,用于对抗地-空和空-空红外导弹。它主要由红外干扰源和控制装置两部分组成,当发现导弹来袭时,红外干扰源主动发射经过调制的干扰信号,模拟飞机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的热辐射,形成假目标对导弹进行干扰,  相似文献   

19.
夜视技术是指在夜间等低亮度环境下,用于扩展人的视力范围、实现隐蔽观察的专用技术。自上世纪30年代在德国问世以来,夜视技术在军事领域获得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由早期的地面坦克、火炮、单兵武器的观察瞄准,扩展到作战飞机夜间驾驶、目标搜索、航空武器的瞄准和精确制导等方面。航空夜视设备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按照工作波段的不同,可分为微光夜视(利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热成像夜视(利用红外波段)两类。  相似文献   

20.
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采取的红外隐身措施主要是冷却、屏蔽、遮挡和红外隐身涂料等手段,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概述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飞机红外隐身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了飞机红外隐身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