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片根据美国作家汤姆·克莱西(Tom Clancy)的同名作品改编,汤姆·克莱西是美国的畅销小说作家,擅长写作以美苏冷战时期为背景的政治、军事科技、谍报故事,他的名字显然已经成为军事小说的代表。他的作品在市场被推荐且热卖,书迷们喜爱他作品中纠结的阴谋、对于军事科技认知之准确以及谍报活动的生动描写,使他成为20世纪80年代畅销小说作家的第一名。其中《猎杀红色十月号》、《爱国者游戏》、《红潮风暴》、《燃眉追击》和《惊天核网》先后由好莱坞搬上银幕。此外,他也积极涉足网络游戏开发,以《彩虹六号》、《幽灵行动》和《分裂细胞》等小说制作的同名游戏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前,1959-1961年的大饥荒书写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右派知识分子的"饥饿"体验更是受到作家的关注。本文仅就张贤亮的《绿化树》和智量的《饥饿的山村》两部描写"右派"在饥荒年代农村生活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本对饥荒生活的呈现方式和对女性的态度,进而探讨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以及在80、90年代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3.
帝国的生意     
《环球军事》2014,(7):71-71
《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解密资料,对一战至今17位美国总统执政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揭开美国20世纪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作者之·奥利弗·斯通是美国著名导演,曾拍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华尔街》等影片,在战争片中注重利用暴力进行社会的反思。另外一位作者彼得·库茨尼克是一位著名历史学家。2006年,两位作者历时5年完成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引起极大轰动,而该书正是纪录片的书籍版,上市后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是作家査舜近年来创作的又一部力作。作品通过对主人公丁玉清几十年生活、命运的描述,展示了宁夏东部地区数十年的曲折历史过程、矛盾冲突、民族生活风情,艺术地再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生命、道德、爱情的独到的体味与思索,是一部颇见作者阅历历练、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流露出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5.
<正> 一 《驴皮记》虽非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却无疑属于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巴尔扎克生前将它置于《人间喜剧》“哲学研究”部分的首篇。《驴皮记》发表之前,巴尔扎克曾以长篇小说《朱安党人》成名。应当说,《朱安党人》有其不可忽略的里程碑意义。但《朱安党人》所反映的,毕竟是1799年朱安党人的叛变,它是一部关于“昨日”的小说。而《驴皮记》却是对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社会生活最及时的反映,是巴尔扎克反映“今日”的法国社会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正是从《驴皮记》开始,巴尔扎克以包罗万象的“今日”法国社会画卷来向他的时代抗争,无情地揭露这个社会的真相,批评这个社会的腐败。巴尔扎克以前,爱情几乎占据了法兰西小说的全部领地。但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所反映的金钱则是头等大事,社会运转的枢纽是金钱,人们追求的也是金钱,金钱腐化了社会,金钱毁灭了人生。《驴皮记》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仑丹就是一个被金钱所毁灭了的人物典型。 瓦仑丹的毁灭有一个过程。起初他一无所有,是“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科学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6.
百万美元一本书 我国两位青年经济学者的书稿——《纳米世纪——奇迹、革命与未来世界》的中文版权,以152.6万美元的高价被美国人买走,创造了20世纪中国单本出版物版权转让费的最高记录。购买者评论“这本书必将成为继《第三次浪潮》、《未来之路》和《数字化生存》之后又一引导时代前行的作品。” 纳米技术,也称纳技术、微技术、毫微技术……是指研究100皮米~100纳米尺度内的电子、原子、分子的规律与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纳米技术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已进入了微观世界,与原子、分子打起交道,并开始控制它们——纳米  相似文献   

7.
核伦理学     
关于核武器与道义问题的研究,世界上已经出现过两次“大浪头”:第一次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其代表作有基辛格的《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和《美国对外政策》;第二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其重要标志是哈佛大学核研究小组的建立,该小组的两部颇具影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初,世界连续爆发的两场局部战争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东扩,促使俄重新修订《俄联邦军事学说》。2003年10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首次公布了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框架构想。根据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框架构想,俄空军将在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武器装备方面加快建设的步伐,以期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赢得  相似文献   

9.
《黑雪——出兵朝鲜纪实》(叶雨蒙著,作家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下称《黑雪》)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是一部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纪实”不实。一位以写历史题材为主的小说作家曾经说过:“一部作品,既然被冠之以‘历史’的名衔,它也就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传播历史的媒介作用。不管作者愿意不愿意,一般读者往往是通过作品去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及其人物的。因此,人们也就有理由要求作品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与历史的实际大体相符。”①笔者完全赞成这个观点。《黑雪》既然冠之以“纪实”,其所记述与描写的历史事件就应该是真实的,不应是虚构的,所提供的信息应符合历史实际。然而,该书所描写的事件虽然有一部分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但有许多与历史事实不符,并且还有虚构的成分。《黑雪》开篇第一章的题目是《开国后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近日,澳大利亚《每日航天》网站刊载美国赖斯大学的乔治·阿比和尼尔·莱恩两位知名学者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美国的空间政策:挑战与机遇》。作者乔治·阿比,1995-2001年任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主任,负责领导美国载人空间探索工作;物理学家尼尔·莱恩,1998-2001年任总统科学顾问。两位学者是受美国科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第一个核战争计划即《统一联合作战计划》出台的情况,分析了美国制订核战争计划的动因与程序及出台背景,并对其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在继《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之后,新近又推出了一部力作《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译名为《大失控与大混乱》,颇引人瞩目.书中既深入探讨了国际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历史渊源,又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从新的视角进行了预测,尤其是对当前21世纪初始时  相似文献   

13.
“把控制信息作为控制作战空间的核心”,是美军在其面向21世纪的新作战理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为了适应21世纪初(即2010年前后)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美军参联会于1996年3月颁发了《2010年联合构想》。这是一部指导美军联合部队建设和未来联合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美军面向21世纪的新的作战理论。在《构想》中,  相似文献   

14.
金秋时节,军旅作家吴利明的红色作品《挺进师》出版了。作为第一部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斗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这本书全景式地反映了浙江丽水革命老区3年游击战争,以大视野、大手笔向读者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是集史料性、文学性并重的军事纪实文学。在《挺进师》的背后,不得不说的却是吴利明那一段红色创作的旅程。  相似文献   

15.
诗人洋雨是1949年从甘肃定西随着解放大军进疆的,在伊犁巩乃斯草原上参加了军垦农场初期的屯垦开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写诗,发表作品。50年代当了《绿洲》杂志最早的编辑,60年代初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塞外两支歌》,这本由两首叙事长诗组成的诗集,在当时的新疆诗坛,是为数不多的,极为引人注目。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洋雨出任复刊的《绿洲》杂志主编。1984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诗集《丝路情丝》,这本以新疆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为抒情载体的诗集,是洋雨的诗歌走向成  相似文献   

16.
对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安娜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的人物繁漪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 ,她们各自爱情悲剧的成因 ,探讨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健  宋伟 《国防》2012,(4):70-71
一年多前,一部由美国福克斯公司发行的3D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影片的男主角杰克萨利代替哥哥到潘多拉星球,通过高科技使外形变得和潘多拉星球上的原著居民纳美人一样,从而打入其内部实施侵略计划.而融入纳美人生活的杰克深深地爱上了潘多拉星,同时也认清了美国公司为获得利益不惜毁灭潘多拉的真实意图,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动员全体纳美人与美国人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8.
对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183;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安娜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的人物繁漪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她们各自悲爱情悲剧的成因,探讨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40多年漫长的冷战岁月里,美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并于2003年2月公布《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这标志着美国开始着手对冷战后的美国国防工业实施“基于作战效能”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与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在各自的国度和不同时代都曾经轰动一时,广为人知,就两部作品表现的“爱”与“美”而言,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异曲同工之妙,令我们至今拍案叫绝,同时也极大地困惑着我们。本文想为此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