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张治中和张自忠,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容易将其混淆,甚至误以为是一个人.实际上,他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不同寻常的两个人物,一位是和平将军,一位是抗日名将.研究其历史就会发现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不仅姓氏相同,名字相近,而且都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张自忠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为国捐躯后追赠陆军二级上将),都带兵打过仗,都担任过军校校长,都有出任国民政府省主席等从政经历,都坚决主张联共抗日,都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们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为数不多没与共产党打过仗的人,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2.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1914年投笔从戎.抗日期间,率部抗战,屡建殊勋.张自忠1935年4月9日授任陆军中将,时任陆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9年5月2日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1936年以后,中国军队将官军衔等级设置为少将、中将(含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其中,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属于准二级上将,实际仍然是陆军中将,只是具有优先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资格,佩戴上将的军衔标志,起初享受陆军中将的最高额薪俸,后来享受陆军二级上将的薪俸.  相似文献   

3.
张自忠将军是八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唯一的国民党上将级军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五十个同盟国中殉职最高的将领。“招魂听者过忠州,山石截业江水流”。张自忠将军以忠、勇之特质,熔铸了中华民族军人之魂,他的英雄伟业,将永远为世人所怀念与景仰。  相似文献   

4.
首战平型关     
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原为宋哲元第29军的师长,因其屡建战功,被委任为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氏虽然治军有方,但因他长期吸毒成癖,致使全军上行下效,严重影响全军战斗力。1939年李宗仁去张部视察时,曾劝其戒毒。张也当着李宗仁及团以上军官的面销毁烟具,焚烧烟土,但后来还是难敌“阿芙蓉”(鸦片)的诱惑……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宜城市汉江东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十里长山,这里是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的地方。在长山的山顶上,矗立着“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在山下的“张上将同难官兵之公墓”里安葬着近千名爱国官兵的遗骸。  相似文献   

6.
谷延飞  胡楠 《国防》2014,(10):33-33
山东省临清市人武部针对定兵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在应征青年中积极开展"自觉接受祖国挑选,坚决服从组织分配"随机教育;通过邀请消防、武警战士辅导授课和优秀退伍军人传经送宝及参观抗日将领张自忠纪念馆等形式,树立"好男儿不重方向重志向"的鲜明导向,为定兵工作顺利实施和应征青年入伍后安心服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50年前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 1938年春,侵华日军在津浦线上南北并进,企图一举占领徐州,贯通华中华北两战场。国民党军的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坐镇徐州,审时度势,调兵遣将,逐一打破敌人预谋,诱迫矶谷师团孤军冒进台儿庄,陷入重围,遭毁灭性打击。台儿庄大捷中外震惊。李宗仁成为举世瞩目的抗日名将,功在不朽。本文追述的是这次战役中张自忠的第59军,所立下的战功。张自忠的第59军,共3万人,其基干力量是长城抗战,平津御敌的第38师和第180师。1938年初调赴徐州,归李宗仁指挥,为第五战区机动部队,以策应津浦路南北线作战。恰在此时,南线日军连陷明光、定远、蚌埠,拟渡淮河直捣徐州。我淮河防线第51军于  相似文献   

8.
暗香浮动梅花山范德中重庆北碚双柏树有座梅花山。梅花山想来应该有梅花,但是我去的时候没开。不过,使我内心向往的不是梅花,而是一位长眠于斯的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我到梅花山时,已是暮色四合,如果赶上梅开季节,当有诸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入研究探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3年的抗日斗争,对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组织状况、抗日斗争活动及其作用和影响以及所遭受的损失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10.
8月11日,山东省临清市举行纪念张自忠将军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张自忠将军之女——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廉云等出席了会议,社会各界代表350余人参加。会上,张自忠将军嫡孙张庆安  相似文献   

11.
自1933年3月在喜峰口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起,张自忠所部历经天津、冀南、淮北、临沂、徐州、潢川、随枣、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等大小战斗多次,广大官兵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体现出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宜城的十里长山光荣殉国,是役为国捐躯的尚有张敬、洪进田、马孝堂等官兵500余人(《张上将自忠纪念集》卷十四,173页,上海1948年版).  相似文献   

12.
张自忠是位名闻中外的抗日名将。 1 939年 5月 ,他率部参加第一次随枣会战 ,在襄河东岸顽强战斗 ,大败日军 ,被称为“活关公”。之后他又率部参加“冬季攻势” ,再立新功。 1 94 0年 5月 ,第二次随枣会战 (即枣宜会战 )打响 ,他又奉令参加河东地区的战斗。鉴于战争之险恶 ,他多次向上级向战友向部属表示有敌无我 ,誓与敌人作殊死战之决心。 5月1 6日 ,他在宜城南瓜店与敌激战中 ,不幸壮烈殉国 ,实践了生前“不死不已”的誓言。他的为国捐躯 ,引起了全国人民包括国共两党领导人的同声痛悼 ,堪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永远值得人们的追忆和怀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东北的抗日前沿阵地上,活跃着一支英勇的国际纵队——韩国抗日武装。他们蒙受亡国灭种之耻辱,肩负抗日复国之重担,英勇战斗,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为世界特别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1931年以前,东北韩侨抗日武装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一系列抗日复国的军事活动;1931年以后,中韩实现联合抗日,予日本侵略者以更大打击。本文以1931年为界,对东北韩侨1931年前后的抗日军事活动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4.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投笔从戎,先后在车震、冯玉祥、宋哲元部任职。1933年,他任前敌总指挥,在喜峰口参加长城抗战,大败日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奉宋哲元之命暂留北平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北平市市长名义,忍辱负重,与日周旋,掩护宋部撤退。后经辗转到南京晋见蒋介石,获准回部代理第59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大败日军第5师团于临沂,以战功升为第27军团军团长兼第59军军长。武汉失守后,第27军团改为第33集团军,张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的前身是由胶东地区几支抗日武装发展起来的。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同志在文登县天福山领导抗日武装起义,以1935年“一一·四”暴动保留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翌年春,又有“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等一批抗日武装成立。1938年9月,第3军与第3支队奉命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改隶山东纵队建制),司令员高锦纯,政委宋澄,副司令员吴克华。支队辖六个团7000余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国民26年)7月7日,我正住在庐山,在这以前看日本人的情形,我就知道要有大规模的侵略动作,尤其是要在北方发动,当时的形势是,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赵  相似文献   

17.
1939年10月至1941年春,胶东军民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举行了东海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粉碎了胶东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第二次反共高潮,解放了昆嵛山,巩固扩大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春,伪军张宗援部,在顽军刘桂堂部的配合下,向蓬、黄、掖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妄图一举消灭成长中的抗日武装,毁灭刚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在胶东东部,自1938年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西上之后,国民党顽固派地方势力趁抗日力量暂时薄弱之机,借抗日之名,行鱼肉百姓、残害抗日军民之实,不时制造反共磨擦。1939年4月24日,文登保安团王兴仁部包围西南台村,将中共文登县委军事部长  相似文献   

18.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早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河,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域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扼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军虽暂时未对华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仍加紧侵略战争准备。为应对战争危机,广东中共组织恢复重建后,决定以统战为基础,筹建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随后,广州、东莞、惠阳、博县、增城、宝安、中山、番禺、顺德、南海、新会、开平、开恩等地及潮汕地区,均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抗日自卫队、先锋队等群众抗日武装,为而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北大学     
《国防科技工业》2011,(11):40-40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国防科工局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等,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