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个人的素质好,或者不好,通常的说法,看他是不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可是为什么即便是今日的大学生,甚至大学的教育者也普遍存在"素质问题"?以我的偏见,考察一个人的素质,除了种种课程及教育措施,还要看他的家庭出身、师承关系、交游范围、社会阅历;这些条件,与学校有关,也与学校无关。就我记忆所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童年少年时代,贩夫走卒、农夫农妇和今天的市井和农民比,所谓素质,要好得多。正如刘小枫先生准确指出的那样,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是宗法教育,宗法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
毕鸿是我军校时的班长,自从春晚小品"不差钱"火了之后,他就被我们"毕姥爷"、"毕姥爷"地叫了起来,可是我们这个"老毕"他可有点"二"。毕鸿是我军校时的班长,自从春晚小品"不差钱"火了之后,他就被我们"毕姥爷"、"毕姥爷"地叫了起来,可是我们这个"老毕"他可有点"二"。说他"二"要先从新训说起。新训之初走齐步,每一个大一新生都将吃奶的劲用在摆臂上。一天,忽然有人"啊"地大叫一声,训练  相似文献   

3.
都是一种爱     
一个得了绝症的老头,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对已年迈的妻子发脾气。望着精心侍候他、白天黑夜连轴转、眼睛都熬坏的老太婆,医护人员于心不忍,部劝她想开点,他已是快入土的人了,别生他的气。没想到老太太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悄悄走到病房外,对医护人员说:"他是故意对我发脾气,好让我生气讨厌他。他是怕走后我老是思念他呀!"  相似文献   

4.
都是一种爱     
《华北民兵》2008,(9):62-62
一个得了绝症的老头,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对已年迈的妻子发脾气。望着精心侍候他、白天黑夜连轴转、眼睛都熬坏的老太婆,医护人员于心不忍,部劝她想开点,他已是快入土的人了,别生他的气。没想到老太太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悄悄走到病房外,对医护人员说:"他是故意对我发脾气,好让我生气讨厌他。他是怕走后我老是思念他呀!"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佩佐夫在读完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America’sGreatDepression)一书,将美国20世纪20年代与今天的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一个崛起的经济巨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他预测:“将会在2008—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定在2009年”,当然,“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相似文献   

6.
2001年年初的时候,郭德祥已经是农二师三十二团团长,成了一方威风凛凛的"地主"。但是,他在我的心里始终是一个谦和诚实、没有半点"官味儿"的老朋友。朋友感情是需要时间考验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农二师首届青干班,我们两个都是班里的学员,那时,他不善言语,给人一种诚恳扎实、聪慧精明的印象。正是这个特点,使他很快从一个连队的连长,当上了团场生产科科长、副团长、团长,成了青干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后来,我又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年轻稚嫩的痕迹,成了一位成熟老练的团场领导了。他一听说我要采访他,并准备在报纸上"弄上一篇"的时候,他连连摆手说:"千万千万不要这样,那可是折腾我哩,不行,不行!"郭德祥就是这么一个人,对自己准备干的工作或者已经干出的成绩,从不声张,他说:"成绩不用说,就在那里摆着,缺点不用瞒,都在职工心里装着。"去年春天的时候,我又碰到了他,我细细一看,  相似文献   

7.
他从军60年,从教50年,他这样形容他的工作:"我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这项事业一头连着责任,一头连着使命。""人要有灵魂,军队要有军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只能算是缺乏思想的躯体,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军魂,就会成为丧失方向的武装。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鞠开 《军事史林》2004,(6):17-19
粟裕"让司令"的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军内、党内、民间传为佳话,成为美谈,越传越广,越传越深入人心.开始在华中,后来在华东,再后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无论是文章宣传还是诗词歌颂,都赞他谦虚谨慎.我认为,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具备了这方面优秀品质的.然而,在"让司令"的问题上,还有他深层次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班长名叫常为兵,今年27岁,服预备役已经8年了。正如他的名字,常为兵,所以至今他还没有退役的打算。班长没有当过正规兵,所以刚服预备役那会儿特兴奋。入队那天,他把连长拉到一边,问道:"连长,我是不是一名军人?"连长被他问得乐了起来,故作严肃状地说:"你看,军装都穿在身上了,还能不是一名军人!"搞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常为兵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相似文献   

10.
一位作家曾经送我一句话:"或许有人会忘记那场战争,但一定不会忘记由那场战争带来的一句口号。"他所指的这句口号,就是"理解万岁"。作为"理解万岁"的提出者。我见证了这句口号二十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深深感到,"理解万岁"之所以在过去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这从一个独特侧面反映了开放的中国人抱有的一种积极而成熟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新兵王杰刚入军营时简直乐开丁花。为啥?原来自己的班长竟然是自己的亲表弟刘超。可正当王杰"偷乐"以为表弟会"特殊照顾"自己的时候,表弟当头的一盆"冷水"浇了他个"透心凉",也让他当初的如意算盘化成了泡影。"王杰,你的齐步走动作太僵硬!"新训第一天班里进行讲评时,刘超给王杰没留任何情面。"有什么神气的,不就是比我早点入伍吗,当班长有什么了不起!"当晚,王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原来,王杰和刘超不仅是表兄弟,而且俩人从小学到高中  相似文献   

12.
20岁那年,我返乡加入民兵组织 我叫王炳青,是黑龙江省虎林市阿北乡阿北村人。小时候,爷爷就常给我讲他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事,他说自己是抗日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幸运儿。当时我很小,但是听了那些故事,心里想,要是我也出生在那个年代,我肯定要上战场。  相似文献   

13.
老娘土     
正3月,老人走到农田前,想捧起一抔泥土。儿时,他从河边拔了一棵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第二天,树苗却枯死了。娘哄他:"给小树苗带些土,好让树活下来。土像娘一样,能让俺的娃儿慢慢长大"。他最信娘的话。一会儿,他在娘的怀里睡着了。梦中,他参军去了远方。让他实现梦想的地方叫兵团。火红的年代里,他背着钢枪,与战士们刀耕火种,开荒造田。在地窝子边上,有个上海姑娘爱上了他。几年后,他们带着娃儿回家看娘。"娘,我参军走时,你给我带了些  相似文献   

14.
一家三代兵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讲他打仗的故事。爷爷是抗战时期入伍的,"打倒日寇,保家卫国"便是他们那一代军人的信念。由于他入伍前上过旧式学堂,也算得上是有点文化的人,因此被分到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炮兵连。爷爷成为一名炮手。从掷弹简到迫击炮,从105毫米榴弹炮到"喀秋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个周正成真是校长?非也!其实他真正的身份是二炮某部战士,因为负责该部的自学考试工作,手底下管着数干名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所以才获此外号。"校长,你要火了!看看,名字都登上《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了"。"扯,我看看……""校长"的眼神在报纸上寻觅,孰料,他还真在新闻倒数第二段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周正成。这个周正成真是校长?非也!其实他真正的身份是二炮某部战士,因为负责该部的自学考试工作,手底下管着数千名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所以才获此外号。当然,官兵私底下喊他"校长",纯粹是对他的尊重和敬佩,绝无调侃之意。他们都说:"‘校长'干活勤且细、快而好,真是不得不佩服。"按照自学考试工作的流程,"校长"每年都要组织两次报名、考试和毕业生申请工作,数千名考生资料,每份资料又涵盖了几十条项目信息,"校长"每次都要进行逐一核对,保证"零差错"。以至于当主考院校收到他上报的自学考试材料时,都  相似文献   

16.
综合视角     
《现代舰船》2011,(3):8-9
声音Voice"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刘华清上将。"刘华清努力振兴海上巡逻力量,并把建设一支大洋海军提上日程,他将因此被载入史册。"英国《卫报》。"几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刘华清将军作为带头先锋,致力于将中国海军从一支  相似文献   

17.
正"张检察官,我是张高平呀,我被无罪释放啦……"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张高平、张辉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高平、张辉无罪。失去了10年自由的张高平第一时间拨通了张飚的电话。当得知张高平被无罪释放后,电话这端的张飚听了之后说"好",他顿了一下又说"好好好……"电话另一端的张高平,大哭。这一刻,张飚五年的坚守终于画上了句号,一件尘封多年的冤假错案终获纠正;而张飚本人也收获了各种荣誉。人们在表达对他的钦佩的同时,也不禁提出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如此坚守信念,如此执着,如此负责任、有担当。  相似文献   

18.
相信所有的人为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的伟大胜利感到宽慰和鼓舞。历经灾难磨砺的过程,一幅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画面震撼心魄。总有一种力量在催人奋进,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是他们——共和国的英雄们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在万里长空回荡。"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地哭喊道……华西医院74岁的退休教授张洋林不知救治了多少伤员,救治了多少生命,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徒步率领先遣分队进入重灾区映秀镇实施救援的……  相似文献   

19.
贾勇 《华北民兵》2008,(10):60-60
相信所有的人为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的伟大胜利感到宽慰和鼓舞。历经灾难磨砺的过程,一幅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画面震撼心魄。总有一种力量在催人奋进,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是他们——共和国的英雄们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在万里长空回荡。"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救一个!"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地哭喊道……华西医院74岁的退休教授张洋林不知救治了多少伤员,救治了多少生命,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徒步率领先遣分队进入重灾区映秀镇实施救援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七师一三一团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将一个累计亏损额高达470余万元的连队,扭转为一个产值连年翻番的连队。他曾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将一个全团综合考核排名倒数的连队,转变为职工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的先进连队。他就是陈树忠,一三一团七连党支部书记、连长。"职工能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正是怀着这份信念,先后在三个连队任职的陈树忠,几十年来一心一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