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左联”时期现实主义讽刺作家张天翼,在他的小说《华威先生》中塑造了一个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政客——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特别忙。整天马不停蹄地奔赴各种重要场所,不停地参加各种会议并作指示;不停地赶赴各种宴会并发表演讲;不停地到下属单位去视察、训话……有时甚至整天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2.
他,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蒋介石几次以高官厚禄收买他,均被拒绝。他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心底无私,坦荡纯贞。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推动全国团结抗战中起了卓越的作用,因此,在全国人民中威信很高。他的为人,就是在国民党上层人物中对他评价也很高,于佑任先生专为他写了条幅“土积而成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他病逝时,毛主席  相似文献   

3.
在笔者的案头 ,摆着一部凝重厚实的人物传记———《未授衔的元帅———叶挺》。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是未授史学职称的通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施士明先生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类力作。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早年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 ,在讨伐陈炯明 ,保卫孙中山的斗争中初露头角。大革命期间 ,他以北伐名将威震敌胆 ,所部也以“铁军”之称名扬遐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他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领导者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 ,他是国共两党公认的新四军军长 ,指挥所部挺进华中敌后 ,因成功地…  相似文献   

4.
一、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保卫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抗击.11月11日,上海失陷,南京危在旦夕.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在迁都重庆的过程中,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党政军要员、重要机构、各国驻华使节和各抗日救亡团体及文化界著名人士纷纷先期移驻武汉.同时,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办事处、中共中央长江局及中共代表团相继进驻武汉.此时的武汉已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和国民政府的战时临时首都.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个兵     
父亲是个兵。准确地说,曾经是个兵。更准确的说法:先是国民党的兵,后当共产党的兵。但胜利解放海南岛后,他却放弃了荣升的机会,当了“逃兵”——其时,母亲已有了大姐,家里的日子紧得很,他心里放不下她们母女俩啊! 母亲去世早。我以前没有认  相似文献   

6.
刘向上 《环球军事》2009,(23):20-22
发生在1948年的“长春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已红遍全国,但起义的联络过程却—直鲜为人知。笔者有幸采访了‘长春起义”的“信使”李峥先先生,他在解放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山东菏泽,向记者详细披露了“长春起义”的内幕。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到处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义勇军、救国军、大刀会等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的抗日武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军大规模讨伐下,相继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几支抗日武装仍顽强地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中共东北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兵力3万余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军事家,除了时代条件和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他还多次说过,他之所以上山打仗,一打就打了20多年,是国民党蒋介石"逼上梁山"的.国民党蒋介石不仅把毛泽东"逼上了梁山",而且也教会了毛泽东怎样打仗,使他成为伟大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9.
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首脑,国民党高级将领、副总统,与其"生死系之"的结拜兄弟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可谓尽人皆知.他的后半生,也几乎是在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0.
他是国民党空军少将之子;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是草原上拎着药箱巡诊的赤脚医生;他是唐山大地震里拯救伤员的先锋军;他是医生心中的权威;他是病人眼里的希望。行医61年,如今已78岁高龄的张新生仍坚守在手术台前,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首都警察总监 吴忠信,字礼卿,别号守坚,又号恕庵.他对自己的一生,有个较为准确的概括:"曾带过兵,而绝非军阀;曾参过政,而绝非政客."这在国民党元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人物.纵观其一生,常在无为与有为之间.  相似文献   

12.
1941年1月,国民党军在安徽省泾县茂林以东山区,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进行大举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笔者认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根源在于国民党蓄意制造、精心策划的反共阴谋,曹甸战役只不过是导火线;皖南新四军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情势,造成北移行动被迫后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项荚不愿北移;叶挺与项英的关系微妙,但这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造成的;战场指挥不当和地形气候原因,也是新四军行动失利的重要因素;皖南事变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抛开对国民党的幻想,成为新四军乃至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鸿渐 《军事文摘》2011,(10):56-59
这是一位德国空军中极富个性魅力的尖子飞行员——他在空中勇猛地近乎莽撞、大胆地近乎搏命,而回到地面后又风度翩翩,潇洒不羁.因为他的空战风格,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出任他的僚机,不过在他带过的僚机飞行员中,却包括那位在德国乃至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他便是本文的主角,外号“平斯基伯爵”的瓦尔特·克鲁平斯基.  相似文献   

14.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包括强渡江河、野战追歼和城市攻坚多种作战形式.毛泽东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的支持配合下,成功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战役任务,解放了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沪宁杭地区.在指导渡江战役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艺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科学统筹,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局谋划渡江战役;第二,善纳群言,充分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捍卫国家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四,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变,改变城市攻坚方式,拓展军队职能.  相似文献   

15.
时下,常听到一些人武系统的领导干部感叹:“太忙了!一天到晚闲不住,累得要命。”不可否认,确有不少领导干部工作起来常常是废寝忘食,有时不仅顾不上家庭,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抛在一边,勤奋工作。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感动、敬佩。然而,还有一些人也忙,却忙得像“华威先生”,那就不好了。  相似文献   

16.
曹英哲、王楚英先生所著《抗日名将叶佩高》一书,2002年6月由香港影画艺术出版社出版。叶佩高将军战功出众。1937年淞沪会战时,他任国民党军第33旅旅长,曾率部在主要作战方向的第一线浴血奋战73天。期间,第33旅曾4次攻克敌我争夺最激烈的要地罗店,扭转不利战局。该旅防守的阵地往往成为该作战方向“敌无寸进”和“独有未陷”的例外。1938年武汉会战中,该部在国民党军第30集团军一退再退的情况下,冒雨急驰4昼夜,提前一天到达指定地区,尔后连克金牛山、北极峰等地,并打退日军的反扑。次日,又击退日军多路进…  相似文献   

17.
在海军航空兵成立50周年前夕,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笔者有幸采访了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原副参谋长、海航作战功臣、全国优秀离休干部姜凯,与他谈起他首次参加国土防空作战并击落国民党飞机时的情景。姜老谈及往事,异常兴奋。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战争史,是一部国民党军迅速崩溃,人民解放军彻底胜利的纪录.在历时4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过不下150余次比较大的战役,而几乎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其原因,就政治上而言有2个:一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对沦陷区城市接收过程中,各级官员腐败透顶,大失民心;二是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呼声,逆历史潮流而动,悍然发动内战,导致众叛亲离.就军事上而言,战略指导失误,情报不灵,指挥不统一,兵力、火力分散使用,都是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昆仑纪事     
张光辉 《兵团建设》2013,(13):53-54
心路前年采访三师四十一团老战士王兴才时,他已经90岁了。老人话不多,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只用了一句话来概述:"走,跟着毛泽东走。"这是一句歌词,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就是唱着这首歌挺进新疆的。王兴才以前是个国民党兵,被整编到解放军的队伍后,他才学会了这首歌,他才第一次听说当兵是为人民、为祖国的,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这与他在国民党部队中对"兵"的理解大相径庭。王兴才第一次有了信念,  相似文献   

20.
读者文摘     
轶闻趣事粮食人民委员饿晕了十月革命初期,苏联国内反革命叛乱不断,又有14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入侵,以致战争频仍,饥荒蔓延,粮食成了大问题。从前线赶回莫斯科的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长)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议上了,医生一检查,他没病,而是饿昏了,包括列宁在内的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瞿鲁巴调动着数以万计的粮食,而他自己却在长时期地挨饿。在他身上所反映的,正是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和一心为人民而完全忘我的品质。(新民)"总裁"与"种菜"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等职,以致蒋的一些信徒和不少官员有个"习惯"——在众多场合,一提及"总裁",就要起立示敬。1941年夏初的一天,第六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