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2.
红军突破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历史“印痕”,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湘江战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当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企望在湘江东岸聚歼红军.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这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4.
军事史文摘     
陈济棠为何给中央红军长征让道? 1934年10月,陈济棠曾派出代表与红军代表秘密谈判,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10月下旬,中央红军开始突围长征,陈济棠在湘粤边境划定通路,使红军顺利、迅速地通过广东边境。这为红军突破蒋军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原因何在?首先,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对抗是他与红军签订秘密协  相似文献   

5.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 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 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6.
石海 《军事历史》2006,(2):4-1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7.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也促使党的临时中央作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它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了险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极为险恶的军事形势1933年秋,发动“剿共”战争连遭失败的蒋介石成立南昌行营,从各地调集了100万人的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亲自坐镇指挥,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5次大“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有33…  相似文献   

8.
从1930年1 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的大胜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共牺牲了9位师长.本文讲述的是来自他们中五位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直罗镇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红15军团结协作,于1935年11月在陕西省鄺县(今富县)直罗镇地区对国民党军的一次歼灭战.此役消灭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围剿",扭转了形势,对整个战略全局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高度评价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11.
王树增 《国防》2016,(3):64-68
1934年11月28日一大早,一份空中侦察报告被送到国民党“追剿军”第二路军指挥部。薛岳一看不禁万分惊愕:红军一部分部队已经渡过湘江,并且占据湘江西岸的滩头阵地。一支红军在湘江上架起了一座浮桥,浮桥上已陆续走过零散的队伍。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番号和位置已经明确,这些前几天还来去不定的红军,已经用南北两线构筑的阻击阵地形成了一个长廊式的通道。尤其是在南面,湘江上重要渡口界首的掩护阵地显然已被红军巩固;而在北面,全州附近的阻击线也清晰可见。在这条长廊式通道的东端,中央红军的“大队伍”--国民党军飞行员几乎是惊叫着这么说--确定无疑是共产党武装的核心机关,正在向湘江靠近。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粉碎了几十万人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原因很多,而建立于中央苏区时期的红军技术侦察工作为粉碎敌“围剿”和保证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电台,从敌人手中“拿”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3次大规模“围剿”。随着中央苏区3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蒋介石不顾中共中央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阴谋策划对中央苏区的第4次“围剿”。在以往的作战中,情报的获取主要是靠派侦察员  相似文献   

14.
长征简说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10万大军开始长征。扼守湘江的桂军和湘军怕红军深入湖南、广西,都把部队撤回去了。周恩来闻讯大喜,急命第三十四师迅疾前进,占领湘江渡口界首,然后急忙去找博古和李德,报告了这个重要情况并建议说:“现在应该乘湘桂两敌摸不清我军行动方向的大好时机,让中央纵队扔掉一切笨重的机器和家俱,轻装前进,迅速突过湘江。”李德正在喝咖啡,跳起来吼道:“不行。你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我们还没有见着敌人的面孔,就先把辎重扔掉,这简直是逃跑。”博古也劝道:“恩来,你也不要发火。这些东西是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扔掉它们战士们会怎么想。先抬着吧,以后再说。好了,不要再争了,你先去渡口指挥过江吧。”  相似文献   

15.
《军事历史》2006,(7):3
1934年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党政军机关及其直属部队离开瑞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红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开始南渡雩都河。 10月25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粤军防线(第一道封锁线),渡过信丰河,向西挺进。  相似文献   

16.
遵义会议,是红军在西南地区书写的第一伟大传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湖南、广西进入贵州,分别在黎平、猴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红军战略方向问题。当时,是继续前往湘西开辟根据地,还是转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另外开辟新的根据地,成为红军生死攸关的两个问题。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主  相似文献   

17.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军尤如洪水猛兽,迅速吞噬着大片大片的中国国土…… 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军一味屈膝退让,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 然而,高高在上的蒋介石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中共及其红军身上。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地粉碎了他精心策划的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远征行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又把注意力移到了陕北。 自1935年9月开始,时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就受中共中央之托,多次致信蒋介石,提出了国共合作、红军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等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但未能粉碎蒋介石对1红军发动的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不久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从此,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和作战指导原则。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军事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当时,蒋介石调集一百六十八个团约四十余万人的优势兵力,向中央红军实施进逼包围,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于乌江以西地区。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部队从八万六  相似文献   

20.
遵义会议的酝酿和准备 长征开始以后,部队不断受到损失,士气十分低沉.首先在领导层中,对当时的军事指挥错误就有议论,早已酝酿着不满.湘江战役,进一步暴露了军事指挥上的逃跑主义错误.李德等人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苦苦思索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在临时中央和李德来到根据地以前,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能够以三四万人的兵力,粉碎了敌人1、2、3次“围剿”,还扩大了根据地,发展了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