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石海 《军事历史》2006,(2):4-11
1934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开始突围西征.11月中旬,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蒋介石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才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不是南下,而是西进,进而判断红军"必沿五岭山脉,循肖匪故道,经兴、全西窜",于是急急忙忙调兵布防,企图"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2.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3.
红军突破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历史“印痕”,它因惨烈、悲壮和辉煌而格外令人刻骨铭心.血战湘江,和后来的西路军蒙难、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湘江战役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桂边境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空前激烈而又残酷的战斗.当时,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的态势,企望在湘江东岸聚歼红军.一场空前惨烈的血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这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  相似文献   

4.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5.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2,(21):64-66
1941年11月,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党政领导机关的3000多人,在不伤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一晚上连闯三道封锁线,胜利突破了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士细俊六亲自组织5万日军实施的“铁壁合围”。“留田突围”因而被誉为中国现代战史上的经典之战而名垂军史。  相似文献   

6.
军事史文摘     
陈济棠为何给中央红军长征让道? 1934年10月,陈济棠曾派出代表与红军代表秘密谈判,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10月下旬,中央红军开始突围长征,陈济棠在湘粤边境划定通路,使红军顺利、迅速地通过广东边境。这为红军突破蒋军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原因何在?首先,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和对抗是他与红军签订秘密协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枪声,标志着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开始。14日,毛泽东等致电在南京的叶剑英,要他转告蒋介石:“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时,他指示红军各路将领到云阳集中,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对此,聂荣臻回忆道:“到七月中旬,尽管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还没有结果,我们已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开始酝酿部队的改编工作,着手进行开赴前线的准备了。”  相似文献   

10.
韩伟 《军事史林》2016,(11):3-7
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又消极避战,结果,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时,险遭覆灭,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领率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军事史林》2013,(7):33-34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接连经历四次“围剿”的惨痛失败后,此番卷土重来,国民党军采取了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在苏区周围构筑纵横交错的碉堡封锁线,企图步步为营、处处设碉、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封锁、蚕食苏区,最后寻求同红军主力决战。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战略指导,红军先是冒险出击,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御敌于国门之外”;继而消极防御,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与强敌拼消耗。结果浴血奋战一年,仍未能打破“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2.
仲夏,“红军”、“篮军”实兵对抗在西北大漠拉开了帷幕……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战况:“蓝军”几架先进战机刚一冲出云层,数架“红军”战机立刻快速接敌,抢占有利位置。“蓝军”见势不妙,马上凭借本身机动性能的优势进行逃逸。“红军”则利用数量的优势和高超的飞行技艺、良好的战术素养,死死缠住“敌机”不放。一番战术较量和近距格斗后,“红军”突破中距,近距接“敌”,并成功地实现首弹命中……随着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一次远离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余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力量.长征途中,他们不间断地侦听与破译国民党军队行动的密码,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①1930年春,红军在鄂豫皖边区缴获了国民党空军的一架美制“何塞”式飞机,被命名为“列宁”号。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1931年12月中旬,该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围攻黄安城的战斗。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驻云南边防35546部队举行了一次科技兴训展示现场会。云南省军区领导,各军分区司令员,各边防团军事主官、各作战科(股)长参加了现场会。“蓝军”欲实现战略扩张野心,纠集了一个师的兵力向“红军”边境压来,在150架轰炸机和50辆坦克的掩护下,突破了“红军”的阵地,并向其纵深推进……。关键时刻,“红军”立即召开了网上作战会议,迅速将配合野战部队牵制作战决心上报领导棚姜.  相似文献   

16.
军事纵横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主力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和总部后方机关8万6千余人,分别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向距信丰约七八十公里的于都集结,尔后南渡贡水,分左中右3路突破敌粤军3个师1个独立旅在信丰一带把守的封锁线。左路前为1军团,后为9军团;右路前为3军团,后为8军团;中路是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5军团担任后  相似文献   

17.
10月中旬,苏北某丘陵地区,铁流滚滚,硝烟弥漫。 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凌空而起撕开天幕,引而待发的“红军”炮兵群顿时发出怒吼,首发命中、首群覆盖,“红军”步兵分队利用炮火间隙迅速接近敌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群队多路、越点直插,与“蓝军”展开生死搏斗,双方的无线电干扰、计算机病毒渗透、激光武器对抗等在“隐形”战场同样展开生死较量……这是江苏某陆军预备役师实兵实弹合成演练中的一个个镜头。该师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诸兵种合成作战战法研究在这次演练中得到充分检验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张雪峰 《军事历史》2005,(10):60-63
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滞留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分水陆两路撤离香港.转移到内地。这次转移跋山涉水,穿越敌伪多道封锁线,历时近200天,行程万余里, 遍及10余省市,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  相似文献   

19.
石鼓,一个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万余人的小镇。长江在这里优稚地拐了第一道弯,由南向东行,石鼓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长江第一湾”。当年红军长征时,贺龙率领的26兵团曾从石鼓渡江北上,给小镇更是增添了无尚光彩。如今,这块红军战斗过的热土上,有一支被誉为“小城保护神”的队伍。它就是石鼓镇石鼓办事处的镇民兵应急分队。  相似文献   

20.
遵义会议简介 1935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博古在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