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年新气象。改半月刊后的《兵团建设》,在大家的期盼中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新的刊物容量增加了一倍,也就是说,我们为广大读者服务的阵地扩展了一倍。作为党刊,不断加强理论宣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的一年,在理论宣传方面,《兵团建设》对理论类栏目进行了重大调整:"高层论坛"主要刊登资深专家、学者和厅(局)级领导所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准的理论文章;"团场论坛"是为基层农牧团场的团长、政委专设的栏目,主要刊登团长、政委针对本团场工作实际,总结出的具有探讨性和经验性的理论文章;"建设论坛"主要刊登除"高层论坛"和"团场论坛"之外其他内容的理论文章。希望各级领导、各系统岗位的工作实践者及广大读者不吝赐稿,和我们一起打造《兵团建设》这三个"论坛"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2.
正我是一名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原因,与《兵团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兵团建设》杂志每期都有精彩的好文章,让我读后有许多感触。杂志通过很多鲜活动人的事例,展现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坚韧、洒脱、超凡的"兵"的意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感叹兵团的光辉历程和成就。很多政策解读、分析类的文章都  相似文献   

3.
40多年的兵团生活和成长经历,10多年的基层宣传工作,使得我与《当代兵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看来,《当代兵团》一直在追求如何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群众的生活,因此,即使是理论文章也尽量与实际相结合,让读者既能"听到"专家  相似文献   

4.
正我从事政工工作十几年来,一直与《兵团建设》相依相伴。曾经有人告诉我:"想当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就必须把《兵团建设》当做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尊敬的老师。"《兵团建设》心系团场实际,贴近职工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新闻会客厅"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读性,"支部生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支部工作,"好人善事"、"他  相似文献   

5.
正每次拿到新的《兵团建设》,我总会喜不自禁地翻开来仔细阅读,有关兵团的林林总总让人一目了然。《兵团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指导实践,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栏目设置,到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深度报道;从独具匠心的版式编排,到注重细节的装帧设计,无不折射出她的追求、创新与进步。她以独到的见解和兵团特有的军垦文化,紧紧围绕兵团的主旋律,贴近实际、贴近基层,唱响兵团"文化戍边"这台大戏,具有典型的兵团特色和乡土气息。希望《兵团建设》越办越好,能多刊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多刊登一些反映基层的生动活泼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10月11日,《兵团建设》召开提高办刊质量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章研讨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祝谦,获奖作品的作者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运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处长杨亮,以及兵团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史志办、兵团党校、兵团日报社、兵团电视台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兵团工运》、《农垦科技》等兵团期刊的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同志对如何提高《兵团建设》的办刊质量纷纷畅所欲言,既肯定了《兵团建设》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更多的则是提出了对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的希望和建议,使杂志社全体同志在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升华自我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2):5
为《当代兵团》欣喜三〇团读者陈青山参加工作以来,每期《兵团建设》我都会细细品读。我总会被杂志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吸引,并为兵团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骄傲。新年伊始,得知《兵团建设》更名为《当代兵团》,我对《兵团建设》这个老朋友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同时,我又为拥有《当代兵团》这个新朋友而欣喜。因为她是《兵团建设》的延续、升华。期盼着《当代兵团》续写精彩,说出更多职工群众心坎儿里的话!  相似文献   

8.
正每次阅读《兵团建设》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策划"中那些反映兵团人现实生活的质朴文章,细细品读,总能让我忘却工作的繁忙。"兵团先锋"是我每期都会阅读的栏目,一个个先进模范人物、先进党支部,以各自的典型经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党性、什么是无私、什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屯垦戍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祖国西部的戈壁荒滩上,开垦出一片片绿洲。兵团人半个世纪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活动,提升了兵团屯垦戍边的综合实力,其中凸现的具有鲜明屯垦特色的兵团文化,成为兵团事业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年初,本刊推出王运华同志撰写的《实践"三个代表"推进文化戍边》,系统阐述了兵团"文化戍边"的内容、特点、意义、作用以及加快推进"文化戍边"工程建设等问题。文章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本刊日前举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兵团先进文化建设》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兵团文化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畅所欲言,其真知灼见,触及兵团文化许多深层面的问题,而由文化建设所引发的话题,似乎已超越文化层面,关系兵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关系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继承,关系兵团的明天……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和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兵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为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本刊特开设两个专栏:《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和《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集中刊发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文章及兵团广大党员干部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事例,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1.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2,(24):5
讲述兵团故事传承兵团精神八十六团读者李兵强今年《兵团建设》推出的诸多深度报道令人印象深刻。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怀感恩之心励奋发之志——四十七团老战士和车俊政委的"二地书"》一文。文章体现了兵团领导对老战士的关心关怀,对四十七团发展的支持。一年多来,四十七团的变化令人鼓舞,老战士们的生活改善令人感动。中央  相似文献   

12.
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新疆社科期刊评选,于2002年11月底揭晓,兵团党委机关刊物《兵团建设》获一、二、三等奖共4个奖项。第二届新疆社科期刊评比共设"优秀文章编辑奖"、"编辑质量奖"、"装帧设计奖"、"优秀主编(社长)奖"4个奖项。《兵团建设》在此次评比中,3名编辑获"优秀文章编辑奖"。唐卫荣、高作品获一等奖,颜霜梅获二等奖,两期刊物获编校质量三等奖。据了解,《兵团建设》自1999年创刊以来,始终把刊物质量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在紧抓"政治家办刊",严把政治关的同时,不断完善以"稿件三审制"为主的编辑质量管理办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保证了编校质量的不断提高。2001年,该刊在全国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我随爱人从地方来到兵团工作。我从阅读宣传科科长给我的一本《兵团建设》开始,逐渐了解兵团。十年来,我对《兵团建设》的关注从未间断。《兵团建设》不仅使我对兵团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使我的理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因为是在团场广播站工作,我总爱  相似文献   

14.
正看了新年第一期《兵团建设》杂志,发现栏目有了许多新变化,给了我一个新年的惊喜。我觉得《兵团建设》现在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最喜欢的是《特别观察》这个栏目,回顾了2011年兵团的十件大事,并且分为"见证"和"亲历"两个板块,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这十件大事,感觉很新颖。"亲历"  相似文献   

15.
正《兵团建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封面。她的每一期封面都有鲜明的主题,或冲击震撼、或温馨感人,我从《兵团建设》很多精彩的封面中认识了兵团,读懂了兵团。今年5月上半月出版的"对口援疆专刊",封面上四名精神抖擞的兵团民兵的图片  相似文献   

16.
养分和能量     
正我从小在地方长大,对兵团的了解少之又少。五年前,刚到九师一六六团宣传部门工作时,我接触到《当代兵团》的前身《兵团建设》,她让我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逐步认识了兵团,帮助我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直到现在我每每捧读《当代兵团》都会陶醉其中。我从中汲取"养分",获取"能量"。真心祝愿《当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人,很早前就熟悉《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从事宣传工作后,翻阅《当代兵团》就更加频繁了。今年杂志新开了"最美兵团人"栏目,以展示兵团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们的先进事迹为主,张利莉、石书江、仇立春等模范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进我的视线之中,激励着我努力工作、继  相似文献   

18.
编与读     
《兵团建设》2013,(14):5
十二年的陪伴三十四团读者郑春桥2001年,我从团工会调到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第一次阅读《当代兵团》(原《兵团建设》),就被她那鲜明生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后来每新到一期杂志,我总是第一时间阅读。不知不觉中,阅读《当代兵团》成了我的一种爱好。12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当代兵团》一直陪伴着我。每一次读"最美兵团人"、"兵团先锋"、"屯垦史话"等新老栏目时,感动都会在我的心中涌动。这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苑     
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之一《兵团精神》出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全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兵团精神》,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50多年来第一本集中、系统、全面反映兵团精神的通俗读物,是学习、宣传、弘扬兵团精神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每次拿到《兵团建设》,我首先要翻看的就是"兵团档案"栏目。不久前,我读了好几遍《横穿大漠屯垦和田》,文章中的老部队,就是农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前身。60多年前,1800余名战士为了解放和田,为了祖国的嘱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行军纪录。他们凭着"南泥湾精神",将一道留在和田的命令执行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昔日的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文章中每个主人公的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