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感于萧何的遗憾李胜伟张国君西汉初期,萧何月下追韩信,尽力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帮他成就了功名。可是萧何把韩信推上高位后便撒手不管,以致韩信居功骄傲,刘邦要他会师荥阳与楚军作战,他却驻军赵地不肯前往。韩信打下齐地后,更是自高自大起来,竟要刘邦封他为“假齐...  相似文献   

2.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初投刘邦不受重用而离开汉军,后"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感念之余将张良举荐之信取出。萧何问他:"既有张良之信,为何不早拿出?"韩信答曰:"早拿出来,恐被天下人耻笑。"读史鉴今,面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逢人拉关系、遇事  相似文献   

3.
《史记》载,韩信当老百姓时,曾遭市井恶少的当众羞辱,被逼着钻裤裆。胯下之辱,常人难忍,但韩信忍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被封为楚王,富贵而归故乡,当年羞辱他的恶少吓得屁滚尿流。但韩信并未秋后算账,“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非但不杀,还封了小官。此举显示了韩信的雅量。  相似文献   

4.
韩信是楚汉争雄中“与汉汉重,为楚楚安”的关键人物,后于汉高祖11年被吕后、萧何以“谋反”罪诛杀。到底是韩信存心谋反,还是汉室统治者蓄意翦除?韩琪撰文指出,韩信被杀实属冤案。刘邦对这位  相似文献   

5.
楚、汉相争之际,韩信破赵之战时创造的背水阵,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家一致认为,韩信不愧是一代用兵大师,以区区三万人,破二十万赵国精兵,演绎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人们在击节叹赏之余,纷纷探究韩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其中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是:韩信布背水阵,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士兵的勇敢作战精神,即韩信战后回答部属的疑问时所引用的孙子那句名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换言之,韩信破赵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治气”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古人云:“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6.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兵团建设》2007,(7):42-43
河南电视台记者付振中尽管再三克制,但在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中,仍使用了“罄竹难书,惨绝人寰”的标题。他说,“不去现场,你永远无法想像那样的触目惊  相似文献   

8.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背水为阵,以不满三万人的兵力大破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一举平定赵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韩信背水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破赵之后,燕、齐等国闻风而靡,由此,刘邦始得专力攻项羽,形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并最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但是,当年韩信背水列阵的古战场在今何地?这次战役为什么能够以  相似文献   

9.
姜文华 《国防》2006,(4):72-73
在中国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卓越的军事家。其中, 有的长于运筹帷幄,谋划大计;有的擅长披坚执锐,统兵作战。但能够兼有二者之长,能文能武的,却为数寥寥,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家。韩信集谋臣与统帅于一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楚国故地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受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研习兵法。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韩信投奔项羽麾下。  相似文献   

10.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 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而后世之言兵者,也往往将他与孙子、吴起、曹操等优秀军事家并提。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中,韩信等人率汉军数万,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出敌不意地从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渡过黄河,开辟北方战场。汉军在取得了灭魏、攻代的胜利后,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初,韩信又引兵东进,翻越太行山,乘胜击赵。赵王歇与主将陈余率军宁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兵力号称20万,比汉军多数倍,而且占有地势之  相似文献   

12.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相似文献   

14.
近读一典故《晏子之御》。说的是齐国国相晏子一天乘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远处偷看,看见她的丈夫为国相驾车,坐在大盖下面,鞭策着四匹马,非常得意。不久丈夫回家后,妻子要离他回娘家。他问这是为什么,妻子说:“晏子个子不足三尺,身居国相,在各诸侯中名声显赫。我今天看到他虽胸怀宽广,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谦虚的样子。而你八尺的汉子,只不过给人家驾车当奴仆却显得得意洋洋,自己感到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以后,车夫处处克制自己,也变得谦逊起来。晏子感到奇怪,车夫照实说了。晏子推他当了大夫。看完这个故事,不禁对车夫之妻…  相似文献   

15.
大巴山的初春,铺青叠翠,吐芽绽绿。出于撰写《南江武装史》一书,按捺不住对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亲眼一睹的心情,驱车前往三国时期的米仓古道——30年代的红军长征路。到米仓古道去看看,是我童年听“肖何月夜追韩信”  相似文献   

16.
马庚恒 《国防》2005,(9):74-74
战国时代,齐国将领孙膑“减灶”胜庞涓;东汉末年,太守虞诩则“增灶”胜敌军。齐军势强,为了诱使魏军追击,故有减灶之谋;而汉军势弱,为了震慑敌军,故有增灶之计。虞诩说:“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一减一增,说明虞诩能够针对具体战争的特点灵活运用前人的谋略,因而夺取了战斗的胜利。相反,三国时期蜀将马谡照搬韩信破赵用的“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亡地然后存”的谋略,违背孔明坚守街亭、依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绝地。马谡没有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任务。韩信是要夺取一个要地,利在速决;而马谡应坚守一个要地,利在持…  相似文献   

17.
给自己减压     
有意地制造欢乐气氛中医认为情志具有五行和阴阳属性,七情六欲之间可心相互制约,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如喜胜忧,当你情绪忧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曾把领导者的主要职责科学地归结为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这两件事都很重要,但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用人。因为,无论是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人。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超群的用人本领。汉高祖刘邦总结他得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其职责有多少条,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责是会用人。在当前的干部使用中,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环球军事》2013,(18):5-5
“外部军事干预有悖于《联合国宪章》宗旨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加剧中东局势动荡。中方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与冷静,坚持政治解决的正确轨道。”--8月28日,中国外长王毅表示,政治解决始终是叙利亚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