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中国国家网格)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1999~2000年,国家863计划支持建设的5个高性能计算中心构成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形成了国家网格环境的雏形。随后,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在国家五年计划的连续支持下得到了不断发展。目前,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聚合了国内众多优秀的高性能计算资源,面向用户提供便捷稳定的高性能计算服务,支撑了十余个应用领域计算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章界定了国家财政的战争承受力,分析了国家财政实力与财政承受力的关系,进行了战时国家财政支出的可替代性分析,提出了认识国家财政战争承受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家尊严与威望的综合体现。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列强欺凌,国家形象往往与"赢弱"、"可欺"、"无能"联系在一起。抗美援朝战争彰显了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斗争、不畏强权的国家形象;表明了新中国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利益勇于承担责任、维护正义的国家形象;展示了新中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的国家形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为世界重新认识新中国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的10cm热噪声基准装置和直流电压副基准装置,与中国国家计量院等单位的33项计量基准装置一起经国家质检总局重新批准启用。据悉,此次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启用了35项国家计量基准,暂停了12项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工作,组织进行技术改造,废除了6项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基准作为国家计量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我国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源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计量基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和计量体系的量值源头,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新《国家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设立,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进入了快车道。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法治建设需要国家安全法学人才提供支撑。只有明确国家安全法学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路径,科学设置国家安全法学课程体系,才能提升国家安全法治化水平,化解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陈滇民  李勇 《国防科技》1997,18(4):110-116
信息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不能单纯理解为只是抵御外部军事威胁为重点的国家安全,而应转为国家的全面的安全。军事安全与其它安全之间的传统界线趋于融合,科技和信息安全对整个国家安全的影响更为突出,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效武器,这是对国家安全在战争认识上的升华;同时网络空间的形成已使国家安全处在一个虚拟的空间战场之中。  相似文献   

7.
军队后勤建设离不开国家能源供给,军队能源储备、军事训练、国防工程、科研试验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与国家能源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探讨了国家能源供给对军队后勤建设的影响内容,分析了国家能源供给对军队后勤建设的影响,提出了确定国家能源供给对军队后勤建设影响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8.
论信息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雪石 《国防科技》2004,(11):19-22
本文对信息网络时代国家"信息疆域"和“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信息疆域"和“信息主权”是国家疆域和国家主权的扩展和延伸。分析了信息网络时代国家安全主要面临的威胁,提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不再只是维护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国家安全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信息疆域”和“信息主权”不受威胁,是信息网络时代国家安全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9.
个人与国家     
纪侠 《环球军事》2012,(14):71-71
国家出现以后,人类不只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国家的一分子。国家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更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反过来呢?个人对国家又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涉及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呢?在《“汽油弹女孩”的命运告白》中,作者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在特殊状况下,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扭曲。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对跨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回顾社会认同概念,辨析了国家认同在认同基础和认同客体上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最后指出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应该成为各学科共同迫切研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军队因国家利益而存在,军队的历史使命随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而调整,随国家利益的发展而延伸。胡锦涛关于军队"三个提供一个发挥"新的历史使命适应了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反映了新时期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国家生存利益是第一位的话,那么今天发展利益是第一位的,军队历史使命则由捍卫国家生存利益延伸到捍卫国家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时期西南土司军队为国家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统治阶级利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军队,维持当地的统治秩序,维护国家统治和抵御敌国的侵犯。军队的奉征反映了土司对国家的认同,同时又促进了土司及西南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从政府制定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战略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国家战略对军事经济潜力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晓波  武啸剑  曾广 《国防科技》2018,39(3):017-026
话语体系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词,也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子。论文首先介绍话语体系的概念及其特点,报告了话语体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脉络、主要学科与核心关键词以及主要相关文献,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话语体系与国家的关系,并从国家的主体思想、发展道路、身份特质、文化自信、文明追求、话语权等方面阐述了话语体系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论文指出,话语体系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之间博弈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5.
国有科研院所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必须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中间力量。同时科研工作也体现了国家战略利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院  相似文献   

16.
论国家经济安全及其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江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课题。文章围绕这一问题,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剖析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国内因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 ,是在全世界共同胜利的社会主义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提出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著名理论 ,并且通过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从这以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的。虽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包含着力图超越民族国家的意蕴 ,但事实证明 ,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当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和不均衡发展 ,提供的不是全球范围内而恰恰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社会主义的支撑 ,所以 ,当代社会展现的必然是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在民族…  相似文献   

18.
徐思宁 《环球军事》2006,(10):56-57
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为可靠的国家安全体制,每位总统都试图根据自己的管理风格,发展和完善国家安全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协调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同时,力避其前任在此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947年至50年代末,国家安全体制的初创时期1947年7月,杜鲁门签署了参、众两院通过的758号和2319号议案,这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安全法》的诞生。8月,美国会又通过了《国家安全法(修正案)》。这两部法案是美国现代国家安全机构产生的前提,由此奠定了其国家安全体制的法律基础。一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  相似文献   

19.
军队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决定着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政治工作的这一地位,并不随着社会经济机制的转变而失其客观性。 军队是执行国家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有军队才有主权统一的国家。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国家(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的基本关系,决定了它在国家机器中的特殊地位。军队是以暴力的形式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执行国家的政治任务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如此。我国宪法对我军在国家生活中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就有着明确规定。但是,军队在自己的活动中并不是自发地执行和体现国家的政治意志的。这是由于军队以战争为主要活动方式,战争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宪法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是国家安全的最高法律保障.本文从宪法视角对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进行研究,论证了国家安全是宪法规范的重要内容,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在宪法规范下建立和完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启示,提出以宪法为统领全面推进我国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其意义在于,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更好地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保证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度的有效建立和实施.这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国防和法治军队,实现国家安全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