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6—1997近两年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军事活动的探讨有一些进展。现将有关的各种观点作一概述。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和战态度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往许多论著认为蒋介石在事变发生后和战态度不定。现在一些学者认为:7月10日蒋介石要求各地方各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蒋7月17日在庐山谈话,“表明了中国决心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3.
蒋、汪矛盾发韧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后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1932年两人复握手言和,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抗战爆发后,蒋、汪矛盾再度激化,由暗斗变为明争,终至彻底决裂。王树荫的《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将蒋汪决裂的缘由归纳为三条:(一)“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蒋介石主张前者,而汪精卫则坚持后者。(二)日本“扶汪弃蒋”的策略,给矛盾重重的蒋汪关系注入催化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受孙中山与国内局势的影响,形成了对“军阀”概念的基本认知。随着个人地位的不断上升,蒋出于打击对手、塑造合法性、抗击日本侵略等目的,不断地对“军阀”概念进行塑造并灵活运用。在推翻北洋政权,敉平国民党内地方实力派的过程中,蒋对“军阀”概念的利用取得了成功。而他利用“日本军阀”的概念进行抗日动员,也有一定成效。但由于蒋本身军阀思想的存在和对军队政治与制度建设的轻视,导致他难以真正祛除国民党军队的“军阀性”,并最终失去大陆政权。考察蒋介石对“军阀”概念的塑造与利用,或可深化对其权力与概念互动模式的理解,亦可加深对蒋介石思想与政治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报刊文摘     
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杀害了,而同被蒋恨之入骨的张学良却幸存下来,这是何原因呢?徐铸成在《旧阅杂忆续篇》一书中写道:张少帅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后,想不到来了个“军事会审”,被投入陆军监狱。在无可奈何中,想起口袋里藏有蒋介石在西安时写给他的接受六项条件的笔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退踞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坚持其“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反攻大陆”成为其念兹的行动口号和目标。维持一个反共的台湾政权,是美国敌视和遏制新中国政策之重点,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经援助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力图在各方面准备条件,图谋在对其有利时机发动对大陆的军事反攻;同时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性进攻和突袭性进攻。这就是在“反共复国”政策下的“待机反攻”和“有限反攻”,而受到美国的支持。到了60年代之初,中国大陆内部、中苏关系和远东国际关系、美国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等等都出现了新的情况,蒋介石以为反攻时机来临,遂谋划在1962年夏秋之际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为此在军事、政治、财经等各方面进行动员和准备,并强烈要求美国给予支持和援助。美国政府盱衡战略全局,“保护台湾不受中共攻击”,但也不支持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美蒋双方为此在近两年时间里进行了反复的谈判与交涉,反攻大陆的计划始终遭到美国的拒绝。中国政府适时公开揭露蒋军窜犯大陆的阴谋,动员军民,调集重兵,严阵以待;同时在外交战线实行“以美制台”策略。在内外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下,蒋介石策划的一场“军事反攻”终于在中途归于流产。  相似文献   

7.
战争轶闻     
测字卜胜负传说,1930年将(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爆发前夕,两人都曾用测字的方法占卜吉凶。蒋介石测的方法是,把“蒋”字和“冯”字排在一起,除去“蒋”字的草字头,又除去“冯”字左边的两点。剩下了“将马”二字,按两个字义推测为“将军要骑马”。冯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长征失败的内因主要有:“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了蒋介石政治上的孤立;在围追堵截红军长征经过的十几个省份,蒋介石执行了许多与民为敌的政策,直接激起了沿途各省民众的反抗;蒋介石排除异己,欲借红军之力消灭沿途各省地方军阀的“一箭双雕”的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内耗严重,贻误了战机;蒋介石非常轻视红军的作战能力,在战略战术方面又显得因循、呆板;此外,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缺乏战斗力也是围追堵截失败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以前,周恩来一直留着大胡子,人称“胡公”,“胡子”曾经作过行军番号使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上,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冷眼对着周恩来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当时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 10年内战期间,周恩来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但他从来不刮。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  相似文献   

10.
正当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兵力对中央工农红军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近两个月的紧要时刻,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由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宣布同南京国民政府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反蒋军事统一战线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正确贯彻军事统战的理论原则和策略方针,以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基础,以反对蒋介石集团内战独裁政策为号召,以政治争取和政治瓦解为主要形式大力争取并促使国民党军内部的反蒋“间接同盟军”转化为“直接同盟军”。反蒋军事统战的成功开展,丰富了我党军事统战的理论宝库,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17路军,受中国红军和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断然拒绝,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加紧“剿共”,下令镇压西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国共产党支持张、畅的爱国行动,派遣周恩来到西安,同时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0,(2):42-42
1948年春夏,蒋介石政权内外交困,摇摇欲坠。面对严峻的形势.国民党党内怨蒋批蒋的声浪日盛一日,为此,蒋介石召集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各省、市的负责人,在南京召开了一次高层党政检讨会。  相似文献   

14.
1965年8月6日发生的“八·六”海战是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后,对其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战。“八·六”海战的发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国光计划”。1965年底,台湾海军总司令部在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上,向蒋介石提交了“‘八·六’海战及乌丘海战检讨”,总结了台湾海军这两次海战惨败原因和教训。蒋介石在会上指出:“‘八·六’海战是国民革命军撤退到台湾来台海战役的第一次失败,乌丘海战是第二次失败,  相似文献   

15.
张晖 《军事史林》2013,(2):39-42
韩复榘,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统治山东七年,系山东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此人唯利是图,反复多端,以“善变”自保著称。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身为冯玉祥部下军长,理当在大战中护主尽忠、奋勇作战,然善于暗箱操作的蒋介石派人诱韩,许诺高官,奉送百万现金,顿使韩复榘背主求荣,投入蒋的怀抱,并如愿当上山东省政府主席。这个经冯玉祥一手提拔的小兵,直至被冯玉祥委予军长重任,竟然在大战之时见异思迁、唯利是图,心中泣血的老冯只能感伤用人不敏了。  相似文献   

16.
杨贵华 《国防》2000,(7):41-43
中东局势骤变;人民解放军万炮齐轰金门;美国“划峡而治”阴谋破产中美日内瓦会谈难以就台湾问题达成协议,蒋介石又紧闭和平大门,美蒋联合磨刀霍霍,致使台海局势日趋紧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要全面、正确反映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历史,揭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彼知已”,有必要对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军事战略(下文中简称“围剿”战略)加以研究。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的主要内容 1930年 10月至 1934年 10月,蒋介石为了巩固其反动独裁统治,对全国的红军和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陆续提出了一些“围剿”的方针和作战原则,逐步形成其所谓的“剿匪”理论。纵观蒋介石在五次“围剿”红军…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把共产党看作是“第一个敌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共两党成为势不西立、不共戴天的仇家积怨十载。“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然坚持“抗日必先剿共,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却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进行了广泛而卓越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蒋介石收敛其反共锋芒,在一  相似文献   

19.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他们在长江以北战略防线已经崩溃。敌败我胜的大局已定,中国革命胜科在望。美蒋反动派妄图以“和谈”与备战的双重策略,阻挠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胆略和智慧,从坚决打倒蒋介石,彻底  相似文献   

20.
王逸峰 《军事史林》2010,(11):19-26
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目前世界上设大校军衔的国家,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以外,还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洛哥王国。”但是,笔者在其他论著中也看到有的研究人员将有些国家的准将军衔写作“大校(准将)”或者“准将(大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专门请教了若干研究军制军衔的专家,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