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军事》2013,(13):64-65
2013年4月中旬,美国军事委员会判处了一名阿拉斯加宪兵威廉·科尔顿·米莱16年有期徒刑,并开除其军籍,罪名是向假扮成俄罗斯间谍的联邦调查局卧底特工出售军事机密。实际上,米莱还没来得及向真正的间谍出卖情报,就中了联邦调查局特工设下的重重圈套,最终成了“钓鱼执法”的“战利品”。  相似文献   

2.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18):62-63
2011年5月,美国海军士兵布莱恩·马丁因向一名联邦调查局卧底特工出卖了一批高度机密的文件、照片和图像等情报,被法庭判处长达34年的有期徒刑。事发时,马丁是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的一名情报专家,所任工作与美军在阿富汗行动密切相关。马丁一直以为他的间谍行动接头人是一名“中国情报官员”,实际上却是联邦调查局的卧底特工。不知不觉间,他就已经落入了反情报部门挖好的陷阱,最终成了联邦调查局“钓鱼执法”的又一个“战利品”。  相似文献   

3.
苍蝇间谍     
某大使馆有一项重要情报突然被窃。中央情报局高级特工戴特拉断定情报是通过窃听方式窃走的。但几经调查,未发现窃听器安装何处。有一天,戴特拉打开专门侦察窃听器的电子测量仪,仔细听听,毫无动静。这时几只苍蝇从半开的窗口飞了进来,其中  相似文献   

4.
1986年12月14日,先后在莫斯科和维也纳的美国大使馆担任警卫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克莱顿·罗尼特勒中士向中央情报局官员自首,声称他向代号为“萨沙叔叔”的一个苏联克格勃特工出卖了机密情报。闻听此言,联邦调查局马上着手展开调查,最终发现克莱顿并不足单枪匹马,大使馆很多警卫都陷入其中,参与了这起以克莱顿为首的间谍行动。  相似文献   

5.
徒劳的泄密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22):60-61
英国海军士官爱德华·德温尼出于对军中生活状态的不满,企图用出卖海军核潜艇情报的方式来报复其所在部队。想不到的是,他却撞进了军情五处设好的陷阱里。本来想向俄罗斯间谍出卖情报,对方却突然间变成了军情五处的卧底特工。最终,爱德华自作自受,被法庭判处8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6.
苏联一艘核潜艇沉没美国投资3.5亿美元打捞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苏联克格勃,这两个特工组织采取各种手段,互相刺探对方情报,各自在对方安置间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窃取情报,神出鬼没,人鬼难分,甚至还出现过双重间谍,即在这两个特工组织中都被信任的间谍,向两边都提供情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后来被揭露出来,双方特工组织都认为上了双料间谍的大当.  相似文献   

7.
10月8日,美国白宫开始向联邦调查局移交与中央情报局特工瓦莱丽·普莱姆身份泄密案有关的文件,以协助正在进行的相关调查。美国政府官员向媒体披露瓦莱丽的特工身份一事已经成为目前美国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但关于她的间谍生活内情却鲜有提及。10月8日的《华盛顿邮报》对此进行了独家披露——  相似文献   

8.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1,(24):54-55
11月下旬,美国情报高层纷纷透露,近几个月来,10多名中央情报局驻中东地区的情报人员被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情报机构先后抓获,并可能已被处决,导致中情局在中东地区的情报网络遭受重创。一石激起千层浪,外界对中情局中东情报行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就此揭开了此次中情局间谍网络被破获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是美国情报组织战略服务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组织被撤销。然而,杜鲁门总统不久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情报“文山”之中,于是又成立了国家情报局及其行动机构——中央情报组,以协调和核对这些情报报告。1947年,中央情报局取代中央情报组,正式成为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的一个独立机构,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但在华盛顿地区也有许多办公室和约两万名雇员。中情局“衙门”多:弄明白不容易 中央情报局是美国从事情报分析、秘密人员情报搜集和隐蔽行动的重要机构。中央情报局局长也是中央情报主任。他负责管理整个美国情报界的活动。该局有4个主要组成部分——管理处、行动处、科技处、情报处,每一部分由一名副局长领导。另外还有6个直接归局长和副局长领导的办公室。 根据美国1947年出台的《安全条例》,美国中央情报局没有国内任务,也没有逮捕权,其主要职能是: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供协调政府各部门和机构有关国家安全方面情报活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劳动报》4月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20世纪30年代苏联传奇间谍佐尔格与英国特工斗法上海滩的故事。1932年1月10日的早晨,上海市警察局反间谍处处长英国人托马斯·吉文斯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份对德国公民奥斯瓦尔特·邓尼茨的侦察结果报告。英国特工怀疑,来自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卡尔·列舍借用德国公民奥斯瓦尔特·邓尼茨的名义进入了上海。报告中说,反间谍处的特工们已经掌握了充分情报,得知邓尼茨要和一个叫理哈特·佐尔格的医生见面。足够的证据表明,佐尔格医生就是一名苏联间谍。托马斯·吉文斯已经和共产国际派来的特工们在上海…  相似文献   

11.
逃离德黑兰     
1978年底,伊朗爆发革命,巴列维国王亡命美国,被激怒的伊朗人冲进美国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扣为人质。为营救人质,美国不异动用精锐的“三角洲”特种部队,但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人质直到14个月之后才被释放。这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伊朗人质事件。但本文讲述的是这个危机中鲜为人知的一幕。当时还有6名美国外交官在德黑兰藏匿。中央情报局派出特工人员潜入德黑兰,带领着美国人乘坐国际航班成功逃离。这个离奇的故事可不是虚构的好莱坞大片。整个行动直到1997年中央情报局为庆贺建局50周年时才由当事者详细披露。有趣的是,行动的确与好莱坞有关。  相似文献   

12.
孙立华 《环球军事》2010,(11):56-57
冷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秘密间谍案一件接着一件的曝光。1999年,间谍案被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出来,美国联邦调查局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副局长尼尔·加拉格尔向新闻界披露了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二秘斯坦尼斯·古谢夫遭联邦调查局特工拘捕的惊人内幕。  相似文献   

13.
这是发生在冷战初期的一次经典秘密行动。时至今天,当事者的回忆也只能呈现事件的隐约轮廓。 1953年10月的一天,潜伏在某巴尔干国家的美中央情报局特工人员住处的门前突然来了几个不速之客。令美国人极感震惊的是,这些神秘人物开诚布公地提出,他们愿意将一架货真价实的苏制现役战斗机——雅克-23“弗罗拉”“短暂”地借给美国。华府方面对这件突出其来的礼物甚为重视。中央情报局与美国空军受命组织偷运军机回国并进行研究。行动代号“阿尔法”。 “阿尔法”行动是冷战时期最秘密的情报行动之一。尽管冷战已成为昨日历史,但  相似文献   

14.
美国和苏联的情报机构斗智斗勇的内幕,人们已经听得够多的了,但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名前情报官员日前披露的事实,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中情局竟然派特工在莫斯科的心脏——克里姆林宫地下埋设了窃听器,专门用来监听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通话,由此掌握了大量绝密情报。 惊人的设想 托尼·蒙迪斯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重点培养的特工,他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间谍技术。  相似文献   

15.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14):58-59
作为一名从事间谍工作长达14年的资深特工,本来应该严守职业操守,不该说的不说,防止“祸从口出”。但是,前美国中情局特工约翰·基利亚科却明知故犯,不仅向记者公开泄露中情局的秘密;甚至还泄露了一名卧底特工的秘密身份。  相似文献   

16.
1973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2集谍战电视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上映后顿时在整个苏联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奇观。那些天,一个19岁的青年同大家一样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整个片子,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为祖国而战的特工的志向。2年后,这名青年从大学毕业,果然成为了一名克格勃特工。而28年后,这位名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青年已经成为俄罗斯总统。在一次采访中,普京承认自己选择特工之路是受到了这部电视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2月,时值俄罗斯反间谍组织成立90周年之际,俄联邦安全总局等机构在莫斯科俄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举力、了名为“反军事间谍行动90周年”展览活动,其中首次披露了充当美国间谍的前苏军少将波利雅可夫在1988年被判处死刑时的受审情形,在西方情报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波利雅可夫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还鲜为人知,然而,他却是冷战时期西方“最成功的间谍”。美中央情报局第十六任局长沃尔西就曾自豪地说:“冷战时期所有的美国秘密特工中,波利雅可夫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8.
自“9·11”恐怖袭击发生以来,反恐成了美国的头等大事。面对本·拉登这个没有国籍、没有疆土甚至没有军队的敌人,美国无法使用常规的军事手段去消灭他。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公众呼唤反恐英雄,需要拥有非凡胆量和智慧的反恐战士,就像詹姆斯·邦德——那个代号007的英国特工那样,深入敌人的腹地,与本·拉登及其信徒们展开一场真正的较量。反恐战争使沉寂了多年的中央情报局的“007”们又一次站在了镁光灯下。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总是以美国外交官的形象,出没于外国政要云集的各种鸡尾酒会之中。他们西装革履、  相似文献   

19.
近日,美国迈克斯新闻网站首次披露了一个惊人内幕:中央情报局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大间谍罗伯特·汉森向苏联透露了美国“保护总统计划”这一绝密情报。美国中情局专为汉森案设立了破坏控制评估小组,目的是评估汉森出卖的情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的损失。小组组长由中情局资深情报分析专家保罗·莱德蒙担任。据一位接近莱德蒙的人士透露,这份情报的价值决不是数十亿美元,而是数千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为昂贵的一份情报。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项计划呢?如果受到大规模的核打击,美国总统及其继任者如何生存?如何确保最高指挥不致瘫痪?这是被列为美…  相似文献   

20.
新芳 《环球军事》2004,(17):22-23
8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突然公布了中央情报局新局长的入选提名。特尼特打定主意辞职后呼声甚高的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戈斯被布什“钦点”为新任局长。别看戈斯8任众议院议员,但就连戈斯的选区和他的同事都对他知之甚少,而他的档案和自传更是只字不提自己曾任中情局特工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