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带领下转入战略进攻。在取得鲁西南大捷后,刘邓大军采取无后方的方式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此为起点,整个南线战场逐渐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重大转变,但刘邓大军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下简称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38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下简称敌军)进行的一次反击战役。这次战役,经过对西线之敌进攻、对东线之敌进攻和我军向北转移三个阶段,连续奋战50天,粉碎了敌人将战线推至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是我军装备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短短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我军的武器装备由原来的取之于敌为主转变为后方供应为主,装备工作完成了走向现代化战争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性转变。本文对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装备建设的内容和成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1948年春季,为了配合西北、中原我军的战略进攻,并为尔后解放山西全境创造条件,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发起临汾战役。  相似文献   

5.
衡宝战役中,我军在情报战线上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斗智斗勇,隐真示假,用假情报迷惑敌人,使我军从容地采取正面进攻、东西迂回、断敌退路的作战部署,一举全歼白崇禧集团主力47000余人,使白崇禧彻底丧失了与我军周旋的军事“本钱”,为我军尔后进军广西和经湘西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出色的情报战也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相似文献   

6.
我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于1949年10 月24日至28日对金门岛实施的进攻之战, 此役不幸失利。这是我军解放华东全境中所受的最大损失.也是我军战史中值得汲取教训的败战战例……  相似文献   

7.
四平保卫战是1946年4月至5月间,我军在东北战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城市防御作战。此役虽然最后失利了,但却为城市防卫作战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战役的形成 1946年1月,《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借口“接收”主权,在东北对我军发动猖狂进攻,形成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3月中旬,敌占沈阳后,立即兵分三路,向沈阳外围城市扩张。其南路新6军和东路第52军分别攻占了我军控制的辽阳、鞍山、营口、抚顺等地,并继续向本溪和辽东进攻。其北路新1军  相似文献   

8.
军事战略转变是指以战争形式或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方向和重点划分的两个战略时期之间的军队和作战的改变,是军事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变革。我军建军70年来,共经历了6次军事战略转变,这些战略转变,都是根据一定的客观形势和我军的实际进行的,因而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的,使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并了得历次战争的胜利。但也有个别时期,由于脱离我军的客观实际,或照搬别国经验,结果给军队建设带来一定消极影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作为我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至今还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1947年5月,为打破蒋介石集团对我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我华中野战军于5月13日至16日发起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一举歼灭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此役,我军共歼敌3.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0.
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从解放战争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在1947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重要时刻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以改变整个局势,是我军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的结论中,对“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指出,军事战略的“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毛泽东选集》第516页)回顾我军军事战略转变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对于正确认识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转变以及政治战略的转变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加强质量建设的精兵之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加强质量建设的精兵之路,主要是由邓小平倡导的。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论断,导致了新时期我军建设指导思想的第一次战略性转变。邓小平关于军队质量建设的思想,由于它具有重大价值和对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将引发并导致我军新时期建设指导思想的第二次战略性转变,即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把军队建设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军人素质的轨道上来。自刀年代中期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军队建设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军自一九二八年五月由工农革命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以后,从一九三○年七月至一九三六年底,在历时六年多的革命战争中,共进行了五十八次战役。其中,红一方面军二十三次,红二方面军十三次,红四方面军二十二次。以战役的性质区分:运动防御、反攻和伏击等防御战役三十二次,运动战、攻城和围城打援等进攻战役二十四次,强渡江河战役二次。  相似文献   

14.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作战观念发生的几个转变齐德学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军战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我军后来的建设和作战指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军事学术的发展。本文就这场战争使我军作战观念发生的转变作些...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技术航空兵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空军航空兵对地作战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十分注重发展空对地作战理论,也更加强调发挥空中力量的进攻特长,"进攻"已成为空中力量运用的主导思想.针对空中进攻作战,运用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不同的航空兵兵力使用方案,根据敌防空体系对我方突击机的威胁程度,以完成突击任务等为约束条件,提出了一种以我方损失最小、航程最短等为目标函数的航空兵最优出动方案及我军现有作战飞机的编队模型构想.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军对诺曼底战役盟军后勤保障的研究多从保障方式和手段着手,从作战指挥视野考察其后勤保障力量运用相对较少。从作战指挥角度探讨战役中盟军后勤保障得失,不仅将对联合岛屿进攻战役后勤保障力量运用提供借鉴,还可为我军联合作战后勤指挥体制机制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作战决心制定、指挥体系设立、后勤计划拟制和运输投送指挥四个方面对本次战役中的得失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得失原因,指出了可供我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仲华 《军事史林》2014,(6):29-34
孟良崮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场血战。这一战,从时间上说,发生于我军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和展开局部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从形式上说,结合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华东野战军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同强敌交锋;从效果来说,我军全歼号称国民党“御林军”、“模范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开创了在敌人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人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粉碎了敌人计划,扭转了华东战局,积极推进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中原突围战役的成功,集中体现为中原军区部队在面临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完成了在战略上牵制数倍与己之敌,在战役上克敌制胜、突出重围的任务,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一、在中原突围前和...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步兵旅是我军诸兵种合成的一种全新战术单位,兵种全,机械化程度高,机动能力强,指挥层次少,具有灵活的编组能力、较强的火力和良好的防护力。因其快速突击能力较强,便于扩大战果,在城市进攻战斗中,通常在攻城集团的编成内担任第一梯队的主攻任务,有时也可担任第二梯队。为此,加强机步旅城市进攻作战后勤保障特点和后勤组织指挥及基本保障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对指导未来城市进攻战斗后勤保障行动,为作战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城市进攻战斗后勤保障特点1.1保障任务较繁重城市进攻战斗激烈残酷,特别是高技术武器广…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艰苦岁月里,我军为适应敌后斗争的新形势,遵照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在全军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精简整编工作。这次精简整编,对于坚持抗日根据地、保证大反攻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曾经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我军后来的精简整编提供了宝贵经验。一、精简整编方针的提出从1941年开始,日寇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更加残酷而频繁的“扫荡”和进攻,使我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遭到严重损失;由于根据地的日益缩小,敌后抗战出现了极端严重的困难局面。为了战胜敌人,渡过难关,迎接新形势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