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宣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全面展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弘扬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和形成的伟大精神,由姜廷玉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视角下的长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重点图书的《多视角下的长征》,在众多纪念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书中,体裁新颖,视角独到,它以独特的写法,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弘扬长征精神,追思革命先烈,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推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分为“红色旅途故事多”、“长征路上话今昔”、“追忆先烈砺斗志”等,敬请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3.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徐红枫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前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全军30多...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新著──《红军长征史》评介廖国良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已于1996年9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和“英雄的史诗”的题词。60年...  相似文献   

5.
正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该展览以长征历程为主线,以重要战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着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深刻诠释长征精神的深远指导意义和巨大时代价值。展览陈列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出各种图片275幅、文物252件,其中国家一级品33件;展示艺术品45件,其中经典油画、雕塑等28  相似文献   

6.
面向大众,展现长征魅力——《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座谈会概述杨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因受到读者的喜爱而成为全国畅销书目。为此,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  相似文献   

7.
题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请看下面这一串统计数据:长征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华里,攻占过62个县,从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在红一方面军368天的征战中,有235个白天和18个夜晚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行军时几乎都在打仗;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每天都有一次小的接触战斗,共作战380余次;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共八万六千余人,到达陕甘苏区后仅余七千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纪…  相似文献   

8.
刘金 《政工学刊》2006,(8):53-54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英雄们靠什么历经千辛万苦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最最重要就是拥有一往无前、不怕牺牲,严守纪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战斗精神。可以这样说,没有战斗精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战斗精神已经和长征精神一起融入我们的党魂、国魂、军魂,成为我党、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长征,就要继承和弘扬长征中的战斗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河北省无极县人民武装部会同县国防教育办公室、民政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积极开展"学习老红军光荣传统、争当新时期红军传人"活动.  相似文献   

10.
纪念长征做红军传人胡立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后经历了整整两年时间。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地区,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至今已60周年了。在长征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1.
三月中旬,大连市西岗区民兵掀起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知识竞赛活动的高潮。他们印制以弘扬红军万里长征精神为目的,围绕党、军队和国防建设等14个方面知识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正是因为长征的胜利,我党我军不但使自身免于生死存亡的危难,更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免于继续在屈辱中呻吟,在黑夜中彷徨。所以,我们今天才会怀着感恩的心情,虔诚地加以纪念,年复一年,代代相传。遥想70年前,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内部又有不同的主义路线的纷争,加之沿途山高水险,群众蒙昧,情况可谓万分危急。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以大无畏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冯虹 《军事史林》2007,(11):42-43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的展厅里,有一架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老式木壳挂钟,它永远定格在1935年1月15日晚上7时,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遵义会议开幕的时刻,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个伟大坐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发生历史转折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成长史,了解红军将士们为了理想、信念而前仆后继、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组织编写、四川人民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发行的《红军画传》恰好给渴望了解红军历史的人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全书以20万字、640余幅珍贵图片的篇幅,以时间为经,事件  相似文献   

15.
王树增 《国防》2016,(1):78-81
编者按: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经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人类一〇〇〇年》评价道:“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进入了社会主义。毛泽东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看到了农民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帝国主义统治。”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本栏目“伟大的长征”专题连载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系列文章,和读者一起重读长征,一起重新领受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以及在历经一切艰难险阻后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6.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经极其艰苦卓绝的两年寒暑,跨越万水千山,纵横10多个省,战胜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和战争奇迹。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为使读者更多地了解这支英雄的部队、光荣的部队。自本期起,我们特推出“解读中国工农红军”这个栏目,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父亲刘伯承先后参加过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同李德、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斗争中,曾两次被撤销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职务,但他大义当先,荣辱不惊,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作为红军总部的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他在强渡湘江中的殿后血战;在遵义会议前后的善战与智取;在巧渡金沙江中扮演主角的重复诈敌;在彝海结盟中与小叶丹的民族礼赞;在大渡河畔昭示“我们不会成为石达开”的必胜信心;在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斗争中的大义凛然……这一幕幕历史的活剧,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留下了千古的绝唱。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20祭年。追忆历史,缅怀父亲,我尽我的所知,把父亲在长征途中的尘封往事,告诉读者,留给历史的后来人。  相似文献   

18.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本世纪对中国乃至世界前途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它以特有的伟力,把频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车轮。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做红军传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而关于长征的宣传和研究,在长征胜利的前一年,即1935年10月,随着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和《英勇的西征》的发表,已经开始了.随后,几乎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同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关于长征的谈话和他亲自发起组织的长征征文活动,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旷世壮举,冲破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传奇.自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学习运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他关于长征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长征,使我们对长征的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推动当代人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最远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攻占60多座大小城镇,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