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8年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目前我军科学和工程技术院校中唯一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2003,(1):96-96
2003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将喜迎建校50周年。在此,我们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国防科技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9月创建于哈尔滨,时称“哈军工”。1966年4月,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变为地方体制。1970年6月,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6月,改建为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2005,(5):23-23
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她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创造出许多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凝聚成了"哈军工精神".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追忆概述了陈赓同志创办和领导哈军工时期的办学思想、精神风范和重大贡献,总结概括了哈军工精神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作为先进文化重要内容的崇高精神的社会作用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军转民》2007,(9):F0003-F0003
南京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以下简称哈军工纪念馆)是一座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干一体,全面展示哈军工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人才及科研成果的历史陈列馆。纪念馆筹建于2011年5月,2013年8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隶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纪念馆保留了老建筑的原貌且与实际陈列布展巧妙结合,共设序厅、历史陈列展厅、历史建筑还原展厅、人才成果展厅、科研成果展厅和纪念与传扬展厅。纪念馆以哈军工历史为基础,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果为线索,以弘扬哈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工业》2005,(6):18-18
哈尔滨工程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基础上,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行列。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2003,(1):6-7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综合性大学,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长沙炮兵学院前身为第三地面炮兵学院,创建于1978年。原长沙工程兵学院前身为第一工程兵学校,1950年创建于南京。原长沙政治学院前身为华中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创建于1949年。  相似文献   

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和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她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一九五三年创建于哈尔滨,陈赓大将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一九七○年学院主体由哈尔滨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一九七八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相似文献   

10.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6,13(4):I0001-I0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于1946年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建校六十年来,先后为全军培养输送了18万名后勤指挥干部和军事经济管理人才,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治校成果。现将反映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部分摄影图片选刊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赓大将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传奇将军,常胜将军。50年代初,陈赓离开了抗美援朝的硝烟战场,开始负责筹建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可以说,他又富有传奇性地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极短时间内成功创办,这在世界军事院校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作为“哈军工”的创办人,陈赓院长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广为流传,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下面的几个小故事就是根据“哈军工”的老同志和校友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2.
50年前,在北国冰城哈尔滨诞生了新中国最高军事工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是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国防教育科研的坚实基础;50年后.由这座著名院校分建而成的南京理工大学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钟灵毓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在北国冰城哈尔滨诞生了新中国最高军事工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是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国防教育科研的坚实基础;50年后,由这座著名院校分建而成的南京理工大学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续写着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抗大二分校和抗大总校分别在1939年2月和1939年10月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抗大在陈庄驻训4个多月;抗大二分校在陈庄一带驻训5年,培养了 2万多名军政干部,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日军政人才,为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是当今军事大国调整军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防生培养工作是满足部队对高素质军事人才需要的重要举措。作为国防科工委的重点院校,作为哈军工的传人,我们深切感受到,为国家培养预备军官是我校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为切实做好海军国防生的培养工作,经过近4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确定了海军国防生的培养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校海军国防生工作将踏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相似文献   

16.
李怀信(1945—)河北省永年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经济学教授,全军政治理论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政治教育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李怀信1965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70年毕业后参军做宣传工作。1978年调入运输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军事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李怀信教授主编、参编著作10部,主要有《毛泽东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拟于2013年第四季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召开。本届年会由后勤工程学院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冷战初期,为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向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顾问、专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应运而生。1953年至1960年7月,应中国政府请求与苏联政府派遣,先后有141名苏联专家对"哈军工"进行援建工作。后来,"哈军工"之所以声名远播,苏联专家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援建"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人数到底有多少?他们的专业分布与工作状况如何?众说纷纭。本文第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澄清了一些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19.
<正>"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发轫于松江之畔的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已悄然走过近70个春秋。萌芽起步"哈军工"时期,应海军要求成立了研究生班,以鱼雷、无线电、雷达等装备设备为背景开展研究生教育。至1966年,"哈军工"共招收9批研究生,为学校研究生教育埋下了瞄准军事需求、结合科研实践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种子。  相似文献   

20.
<正>《后勤工程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99年获准公开出版,2004年获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设有建筑与土木工程、油气储运与油品应用、军事后勤与装备技术、环境与材料工程、基础科学与机电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工程等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