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料中记载:我国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起到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最后一科,全国总共出了三百四十一名状元(包括武状元)。其中:宋朝一百零六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八十九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世界上最早接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影响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的文献。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据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古事记》(公元712年编成)和《日本书纪》(720年编成)载,285年,百济学者王仁到日本,“献《论语》十卷”。应神天皇令太子菟道稚郎子以王仁为师.学习中国的儒家典籍。《论语》不仅记载有中国大思想家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言论:也记载有孔子论兵的内容,如关于“王道”政治、“安内攘外”、重视武备、慎兵事,以及关于军事训练的论述等。王仁既然  相似文献   

3.
《国防》1995,(5)
何谓“民兵”?《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a.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人民武装组织。也指其成员。b.古时称列入兵籍,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的农民。” 可见,我国早在古代就有民乓了,并且只限于农民。还具有军籍。关于“民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宋朝。当时的《王海.民制》载曰:“庆历五年,  相似文献   

4.
军事百科     
我国最早的武举我国的武举取士开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的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科举制度中开始增设武举。当时规定武举考试由兵部主管,凡平日习练武艺的人都可应  相似文献   

5.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在中国历史上,“民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魏书》卷五十一记载,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淮阳王皮豹子曾向朝廷上表报告抵御氐羌的详情经过。他说:“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这里的民兵即指健壮的农民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被征召参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下令在边境地区建立民众武装,配合军队守卫边疆,称团结兵。后至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团结兵扩展到关内各地。时团结兵一般“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  相似文献   

6.
枪的大世界     
枪是一个大家族。它大体可分为步枪、手枪、冲锋枪、机枪、微型枪、信号枪、间谍枪、运动枪等。 早在公元995年,我国宋朝的唐福,使用火药造出火箭、火筒、火枪。1280年中国军用火枪传到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14世纪初出现火绳枪。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20来岁的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发明了一种连发枪。他闯进北军陆军总部,尽管  相似文献   

7.
二、迅速兴起的 游牧民族军事手工业 北方游牧民族虽然在历史上也制造过一些军器,但是真正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建立政权,设置军事手工业机构,采用作坊式制造军器之事是不为多见的。 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872-926)于公元 916年建立契丹国后,即在其统治下的本部“北院”设立军器坊,在其统治下的汉人地区“南院”设立少府监、将作监,职掌军器制造。耶律德光(辽太宗,902-947)于公元947年建辽后,即在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等“辽五京”建立军器制造作坊,制造铁甲片、铁矛、球形骨朵、铁镞、…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火器技术历史悠久 ,而火器技术趋于成熟和大发展则在明代。明代产生了我国火器技术的专著、巨著 ,数目累计达十多种。本文对明代火器文献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它们在研究我国明代火药配制工艺、火器制造与使用的指导思想、火器种类、制造技术、火器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以就正于方家。一、我国明代的火器文献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公元 1 0世纪之初 ,中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据《宋史·兵志》记载 :公元 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 )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公元 975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 ) ,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  相似文献   

9.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  相似文献   

10.
未来的火炮     
火炮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抛石机”的问世,到“霹雳炮”、“震天雷”的使用,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公元1332年我国成功地制造了105毫米铜火铳,这是火炮史上的一大飞跃。17世纪,欧洲将先进技术用于火炮制造,因此一些国家有了现代火炮。1907年法国制成半自动炮闩155毫米加农炮,从此敲开了武器自动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编读相约     
《当代海军》2006,(3):72
问:请问中国古代的车船是谁发明的?答:中国古代车船的发明者是李皋,字子兰。唐宗室。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嗣曹王。肃宗上元初(公元760年),摄温州事,自主放粮赈济灾民。后任衡州、潮州、洪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江西道、荆南节度使。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授左卫大将军,率军平叛。贞元八年,暴卒。据《旧唐书·李皋传》载:“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是为车船(车轮船、轮桨船)建造之开端。这一创造,使战船由划桨间歇推进发展为轮楫连续推进,是舰船技术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2002年8月,意大利陆军接收了最后一 辆“公羊”主战坦克。这样,由依维柯-奥 托·梅莱拉(CIO)集团制造的C-I“公羊” 就成为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制的多 种主战坦克中最早完成全部生产任务的一种。 虽说生产完毕,但其产量却只有200辆。不 过与总产量同为200辆、单价高达800万美 元的日本90式主战坦克相比,其每辆的制造 成本仅为7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3.
<正>“小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鸠摩罗什在翻译《般若经》时,将《般若经》的简译本名为《小品般若》.此处的“小品”只是取其“简短”之意,以与“大品”对应,与文体无关.“小品文”名称的提出,是为了与英文中的“essay”对译(在此之前,散文界曾以“絮语散文”与“essay”对译”.因其不够妥贴,大约在1932年由李素伯改以“小品文”对译).中国小品文的写作实践,则可追溯  相似文献   

14.
公元1274年(元世祖至元11年),元丞相伯颜与平章政事阿术等人率领二十万兵马攻打宋朝,到复州后,积极进行渡江准备。有一天,阿术派行书右丞阿里海牙询问伯颜过江的日期,伯颜不回答。第二天,阿里海牙又奉命来问,伯颜还是不回答。阿术即亲自问伯颜不告诉渡江日期的理由。伯颜说:“什么时间渡江,是至关重要的大事,目前只能我们两人知道,怎么能向第三人说呢?”这才把渡江的打算悄悄地给阿术讲了。由于伯颜保密工作做得好,结果出敌不意地取得了渡江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帆船停航在岸边时可以系靠码头,若是在港湾或浅海中停留则需要抛锚。“抛锚”一词对大家并不陌生,但帆船船锚究竟是什么样子、抛锚作业是如何进行的,熟悉的人就不多了。根据欧美文献的记载,公元1000年的罗马时代欧洲人开始使用生铁铸造的金属锚,并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锚。而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南朝的梁、陈时代(公元558-589年)就出现了金属锚,比欧洲的记载早400余年。  相似文献   

16.
李怀信撰文指出:宋朝军队回易(生产经营)盛行,一因当时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相当发达;二因宋朝冗兵过多、战事不断,致使财政拮据,军费窘迫。军队从事回易之得是可补贴军费,解燃眉之急。如“岳  相似文献   

17.
公元1841年2月26日,在投降派裁军毁防,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时年六十岁、“身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临虎门靖远炮台,“亲燃炮火”,率部与英国侵略者浴血死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与游击麦廷章等四百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成了我国最早为抗击外围侵略者而献出生命的高级将领。关天培阵亡的消息,使已被“革职待罪”的林则徐悲痛欲绝。他愤然写下一副挽联:  相似文献   

18.
古今“炮王”吴健现代火炮,是在中国古代管形火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存最早的管形火器,是我国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铜火铳。顺着火器发展的这条脉络,火炮现已走过了6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曾被称为...  相似文献   

19.
历史起源 后备力量的产生和发展与战争现象密不可分。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奴隶制国家就已出现了“寓兵于民”备战思想的萌芽。英国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组建的“国民军”“义勇骑兵”“志愿兵”“商船队”等,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外军后备力量组织。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公元610年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建。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信徒们在继承权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派主张继承人应由穆斯林公社根据资历、威望选举产生。因而认为穆罕默德的门徒、由穆斯林公社推选的哈里法(政教合一的领袖,共四人)是合法继承人。拥护这个主张的穆斯林即是后来的“逊尼派”。该派把穆罕默德早期追随者的言论和事迹编成一本书——《圣训经》,称为《逊奈》。“逊尼派”的名称即由此而来。目前,全世界伊斯兰教穆斯林百分之九十属于这一派。他们广泛分布在西亚、北非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