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观夏威夷     
我们访美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太平洋中的美国第50个州——夏威夷。夏威夷之所以闻名,不只是因为它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里有见证二战时美军屈辱史的珍珠港和现在美军最强大的美国太平洋总部。这次我们行程的主要目的是访问后者。 珍珠港:闻名遐迩 当我们到达夏威夷的首府檀香山、尚未进行正式访问之前,好客的美国人就邀请我们参观闻名遐尔的珍珠港。在美国太平洋总部一位负责人和几名军官的陪同下,我们乘  相似文献   

2.
珍珠港,位于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用麦克阿瑟将军的话说,珍珠港“是我们最强大的据点”。然而,“灾难”恰恰就发生在这里。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突袭珍珠港,驻守在这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事件迄今已过50余载,但人们对它的发生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军事历史》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大田县人武部领导在抓机关建设中敢于较真,找准“病源”,实实在在地把它根除。 ——一天下午2时30分,政委潘庆禄检查考勤签到情况,发现有1名干部、3名职工迟到。 ——一天上午9时30分,部长陈志伟走进某个科室,有1名干部正在电脑上与“象棋大师”杀得起劲。 ——一天傍晚,一名干部违反规定骑  相似文献   

4.
《国防科技》2002,(4):4-5
在成功给“哈勃”太空望远镜动过“换心”手术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3月7日又为它换上一只新“眼睛”——一架名为“先进测绘照相机”的观测仪。 安装“先进测绘照相机”是此次对“哈勃”的检查中科学含量最高的工作。这种仪器也是新换的一批设备中最值钱的,价值约7600万美元。有了这只新“眼睛”后,“哈勃”就可以看得更深。  相似文献   

5.
前言潜艇鱼雷攻击中的“隐蔽”和“快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一种有效作战方法。只要我们尽早的发现目标,迅速隐蔽的测量、计算出目标运动要素和鱼雷发射诸元,在较远的距离时出其不意地先向敌人发射鱼雷,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伪装(camouflage)技术是为隐蔽自己和欺骗、迷惑敌人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措施。自从有了战争,隐蔽和欺骗就与军事行动密不可分。但现代侦察方式已不仅局限于目视。对于红外及雷达侦察系统,就需要把传统的伪装方法扩展为一种新的伪装概念——“(目标)特征管理”(signaturemanagement)。伪装可以迷惑敌人,是军事行动中值得研究的一门艺术。伪装技术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与自己量较     
阿里在自己还不是拳王的时候,经常击打一个重量和形状都和自己差不多的沙袋。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么一个沙袋呢?”阿里回答说:“为了与自己较量,我只有一次次地从技能、力量和心理上不断地战胜自己,才有可能战胜别人。”是啊。有时想想,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真的不是贫穷、灾难和疾病,而恰恰是我们自己。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扪心自问,是不是某些消极思想占了上风?是不是某种诱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战胜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种勇气,一种魄力,更需要一种心境。面对艰难困苦时,我们要敢于征服自己。当灾难如泥石流一样袭来时…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护航驱逐舰“英格兰”号在11天内击沉了6艘日本潜艇,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护航驱逐舰和名副其实的“潜艇杀手”。是“英格兰”号改变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它的名字及其辉煌的战绩将永载史册。 “英格兰”号(England,DE-635)是伯克级护航驱逐舰,是为了纪念在珍珠港战役中牺牲在“俄克拉何马”(Oklahoma)号战列舰上的一名海军预备役人员英斯·约翰·英  相似文献   

9.
谈夜间战斗     
夜间战斗,是我军最擅长的一种作战形式。我们打了几十年仗,绝大多数战役战斗都是在夜间发起和当夜歼灭敌人结束战斗的。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技术装备比我军强得多,白天他们靠武器先进耀武扬威,但夜晚就成为我们的天下了,我们主要是靠夜间战斗来消灭敌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已有变化,白天有一半天下是敌人的,有一半天下是我们的,夜晚则全部是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也往往利用夜间攻击敌人。这样,我军主动打击敌人的时间就多于敌人打我们的时间。我军夜间战斗经验也比任何国家的军队  相似文献   

10.
中子弹是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可怕的武器之一;它并不损坏财物,只是杀害高等生物。与此相反,电子或“电脑”战——即偷偷侵入敌人的计算机,对无线电传输进行电子干扰,诸如此类。它能破坏敌人——甚至整个国家——的运转能力,但不会伤害人的生命。 想要知道电脑战的情形可能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想象一个由专  相似文献   

11.
动态     
美以合作开发“拐弯枪”以色列反恐部队2003年12月在特拉维夫的一个射击靶场展示了一种新型枪支——“拐弯枪”。它可绕过墙角向目标射击,在不被敌人看见的情况下向开火,非常适合城区巷战。“拐弯枪”由两部分组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中,人们司空见惯了一种现象——自愈。它指的是人或动物,在发生了创伤或这样那样的疾病之时,许多人和动物不用就医,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能很快地治愈疾病,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愈”。那么,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怎样拓展这种“自愈”功能,使我们的同志在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时,自觉地纠错进步、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13.
战争轶闻     
同舟难共济 5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不仅使美海军主力舰受重创,而且使2000多名官兵丧生,这当中有一半以上是主力舰“阿利桑那”号上服役的人员,其中并有17对是亲兄弟。虽然死了十几对兄弟,但那也不过是每家仅死两个而已。在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又有一艘巡洋舰被日军击沉,竟然有一家5兄弟同在舰中丧命,他们姓苏利文。美国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曾将一艘驱逐舰命名为“苏利文昆仲”号。打那以后,美国海军就硬性规定,绝不容许同胞兄弟在同一军舰中服役。(方人)  相似文献   

14.
在连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做:“我听党的话,抢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好理解,“抢听我的话”咋个说法?不忙,到打靶场上走走,你就知其所以然了。毫无疑问,抢是战士克敌制胜的手中武器之一。在战场上,你不能消灭敌人,敌人就可能消灭你。因而又有“抢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之说。而“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枪”,正是战士的习武心语。于是,就有了一长串枪号的清晰铭记,就有了细致入微的分解结合、擦拭保养,就有了打靶归来的威武阳刚……就有了兵与枪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5.
12月,一个星期日的清晨,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大人们在作祷告。突然,日本人的战斗机呼啸着从人们的头顶掠过,划破了夏威夷的天空,向珍珠港的美军部队发起突然袭击。这一天,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此后,美国脱离了和平的孤立状态,进入战争。制片人杰里·布鲁克海默、导演迈克尔·贝、编剧兰德尔·华莱士以此为历史背景推出了一部充满爱国主义和战斗激情的浪漫爱情故事片。 “作为一名剧作家,如果这是一个涉及华盛顿政治秘密的故事,我是不会感兴趣的。”编剧兰德尔这样说,因为珍珠港最初的情节大部分来自他的父母,他们在一起谈论那次袭击和袭击带来的灾难。“真的,这太难以置信了。我认为世界的命运就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里。托尔斯泰说:如果有一个人扔掉手里的枪,向后跑,对着战友们大叫‘我们完蛋了,我们被出卖啦’,他将  相似文献   

16.
老谭——谭和斌,年交四十六,说老也不算老。1968年当的兵。在部队时,他是出了名的香木杆杖——文(闻)能文,武(舞)能武。当年发明的“直瞄火炮对运动目标射击提前量简便测算法”曾获全军技术革新一等奖;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一人一次消灭3名敌人,并且他这个连长因指挥有方,战果大,伤亡小,还成为二等功臣。 1985年,老谭转业来到河南新乡市火电厂。厂领导看他才气十足,问他“想搞啥”,老谭说:“在部队咱带兵,回到地方干脆还带兵,老本行不能丢,我就干武装工作吧!” 厂领导一听,哈哈大笑:不瞒你说,厂里眼下最难搞的就是民兵工作,既然你“自找苦吃”,我不如将你一  相似文献   

17.
常说要经得起检查 ,所以 ,现在有一种现象 ,就是如果上级布置的某项工作要进行检查 ,各级领导就十分重视 ,检查者的来头越大、职务越高 ,重视的程度就越大 ,应付检查的各种“门面工程”的标准就越高、花样越繁多。检查工作是抓好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查 ,看工作是否得到了落实 ,从而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检查工作不是目的 ,只是促进工作落实的一个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并不说明这项工作不重要 ,不需要抓落实。可是有的单位在强调和抓好准备检查工作的时候 ,却有些“冷落”不被检查的其它工作 ,对上级要检查的工作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18.
偷袭珍珠港是一次体现日本海军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发生极大转变的战役。正是由于这一转变,航空母舰作为海军主战武器走上了历史舞台。自此,以航母和舰载机为核心的海战模式日益为美国等国所接受并且成为海战主流,影响深远。本文以偷袭珍珠港为切入点,分三个部分对此进行了论述:一、美日矛盾逐渐激化、战争一触即发和围绕珍珠港双方的“博弈”;二、以航母和舰载机对珍珠港进行攻击的历史成因;三、在“偷袭珍珠港”中所体现的作战思想和方式给美国的“启示”,及其在世界军事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面对隐患得过且过是最大的敌人,必须加强整改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安全专家凯琳曾提出过“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在这种无序状态和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安全问题和犯罪就会滋生泛滥。“破窗效应”启示我们,对于任何一个违反规定的行为和苗头隐患,哪怕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都必须以最强的决心、最大的力度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20.
“全班注意,左前方发现敌火力点一个,上级命令我班立刻把它消灭,一组、三组火力掩护牵制敌人,二组从敌人的右后侧迂回。”随着一声令下,只见这名女民兵班长带着3名男民兵干脆利索地收枪收腿,匍匐向“敌”悄悄地靠近。这是4月6日,笔者在驻赣某部二连训练场见到的场景。男民兵连队怎么会多了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民兵呢?连队干部帮笔者解开了这个谜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