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73周年,恰巧今年的9月18日正好是第4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想到这一天,我便觉心中郁闷,似有千言,可真提起笔来,却又觉得笔重千钧,无语凝噎。毕竟,这个题目太沉重,沉重得有些让人透不过气来。因为,这一天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耻辱、太多的鲜血、太多的悲哀…… 初识“九一八”,是幼儿时期从那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开始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虽然懵懂幼童尚不知这首歌的含义,但那凝重而激昂的旋律却让我感受到其中的  相似文献   

2.
    
孙冬梅 《国防》2008,(2):84-84
婴孩时家是温暖的襁褓,妈妈的臂弯金色童年里家是落日余晖下袅袅升起的炊烟和母亲声声的呼唤求学路上家是远航的起点疲劳时心灵停靠的港湾随着我慢慢长大家也和我一起成长穿上军装家就有了新的含义背包落下,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哦!五湖四海皆兄弟扛起钢枪铸成钢铁长城让一群群白鸽在祖国的蓝天上自由飞翔哦!我心荡漾步履铿锵只为那绿的情意鸟儿的自由鸣唱还有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哦!我浑身充满力量只因祖国母亲就在身旁是我不断向前的坚强后盾狐死必首丘家是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爱之巢生之穴出则一身荣耀走在天涯海角强大的祖国是挺起腰杆说话…  相似文献   

3.
我摄故我在     
我航校毕业分配在内蒙古赤峰的一支部队,在那里一飞就是八年。在那里成的家,孩子也是在那里出生的。我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熟悉夜晚地面那每一个灯光地标。在那片蓝天上留下了事业的航迹,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于富兰 《国防》2002,(5):18-18
1964年,我参加执行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运输任务。机场在实验基地不远的戈壁深处,刚到那里,我们一下飞机,身后就跟了一大群人,盯着我使劲地看,那里的战士都十几年没有见过女人了。只有那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从不觉得自己跟男同志有啥区别。 有一天我发烧38.7℃,脸都烧红了。可偏偏这时候来了任务。参加执行任务的同志都  相似文献   

5.
互动     
寒凌 《环球军事》2012,(1):71-71
日亦可观 因为离国家图书馆很近,所以我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去那里翻书,那里有很多新的杂志。当好奇心蠢蠢欲动的时候,我就开始四处溜达,在书架问流连。一次偶然的驻足,让我注意到了《环球军事》,不是它有多么亮眼,实在是它过于破旧。料想可能是去年的吧,但是走近翻看,才发现是最新的一期。封面早就起毛,纸张变得非常柔软,中间有缺损,心想谁那幺不小心,不爱惜书呢。  相似文献   

6.
“本人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那什么,就现在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那疙瘩!我就说我是东北的,我指定不能告诉你我是长春人。”“我老乡贼多。噶蛤(gaha)玩意儿,别瞎说!这个‘贼’是通假字,程度副词,相当于‘很’或‘非常’的意思。东三省的都是俺们老乡,老鼻子人了!”  相似文献   

7.
刘振宁 《政工学刊》2004,(10):60-61
“看,老刘家的那个大军官又从部队回来了!你瞧人家。多给爹妈争气!”每次回家探亲。乡亲们一见到我,总要发出这种半是夸奖半是羡慕的赞叹。其实,我能成长为一名少校军官,完全是出于一种“无奈”,特殊的家庭环境使我只能在军营中磨练和造就自己。  相似文献   

8.
释放的力量     
仿佛听到那震天价的吼声,冲破了无声的画面,在耳边形成冲击波——“好哇!太棒了!”被声音的巨响淹没。我在静中读一幅照片,而我被一种热烈的气氛冲击着。很少有什么能冲击我们审视的眼睛,很少有什么能撩拨沉稳平静心灵的惊奇,只是那个时刻空  相似文献   

9.
走进高原     
高原在我儿时的梦里,是茫茫碧野中筑起的海市蜃楼,那里有花有草,有山有水,还有无数的珍禽异兽,是童话中的世界。1999年秋,因工作变动,我来到了真真切切的雪域高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掀开它那神密的面纱,饱览了雪域高原充满神奇色彩的一切。  相似文献   

10.
结婚那一天     
从婚姻登记处那扇小门里走出来,她低声地问我:"去哪儿?""去哪儿?"捧着大红烫金的结婚证书,望着同样从那个小门走出的双双男女,我有点茫然。应该回家。可我没有家。我们的爱情一开始就浸透着艰涩。她一直在职业学校里读书,宿舍就是家;我在一座军营里当兵,营院就是一切。  相似文献   

11.
家啊,还记得十五年前那个小姑娘唱过的这首歌吗?当熟悉的旋律渐渐响起,还是那个礼堂,还是在那个舞台,也还是那首《英雄赞歌》。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十五年了,当我再次站在这里,那种久违了的滋味从我喉咙的深处进发出来,从我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舒展出来。今年3月,当北京还刮着大风的时候,我接到学院的指示,到基层部队代职锻炼半  相似文献   

12.
参军离家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柜中摸出一双黑布鞋对我说:“孩子,带上妈纳的这双布鞋吧,到部队穿上心里踏实不想家呢!”我不以为然,心想:“这么大的部队我就不信没有个把老乡?”到了部队之后我特意听听有没有那熟悉的乡音。然而,战友们都操着五湖四海的语言。我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东北抗日战场敌方兵力问题,从九一八事变后至今,国内外各种资料均无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准确的数字。有的只有日本关东军的师团数,而无总人数;有的只有个别年份伪军数;多数资料均无伪警察人数。我认为若准确反映东北抗日战争的全貌,必须首先搞清楚东  相似文献   

14.
“女为悦己者容”,我也有这样一位“红颜”知己,是她使我越来越美丽,在我走过的生命历程中,无论前方有任何艰难险阻,她总是激励着我,陪伴着我,从她那里我读懂了一种精神。她就是《红岩》。《红岩》,让我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革命气节,“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江姐、成岗、许云峰他们是我儿  相似文献   

15.
<正>伪装的米饭说起西贡海军医院的伙食那可真叫好啊,不过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我那时最喜欢吃那里的白米饭。不知道越南的种稻技术是不是从日本传入的,那米饭的味道简直和国内一模一样。我不知道医院的白米饭是否使用当地的大米煮的,但是比我在“武昌丸”号上吃到的用马尼拉本地大米煮的饭强百倍。意想不到的是,在战后日本国内粮食匮乏的时候,曾经从菲律宾输入过马尼拉大米,被称为“外米”,我再次吃到了战争时期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我叫康登勤,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闯关东虽然也很艰苦,大多都是干苦力活,但毕竟能吃上饭。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17.
没到过西藏之前,对那里有好多想象式的向往,向往那里的雪山,向往那里的蓝天,甚至向往那里被人们传说的几分恐怖的高原反应,当然也向往那里的格桑花。那从小听到说西藏就一起听说过的花朵,那像盛开在神话里的花朵,在我的向往中也是西藏的象征符号,如同那雪山、那蓝天,如同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山。  相似文献   

18.
正当全国人民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而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东北后备军》杂志迎来了创刊50周年的日子。借此机会,我代表军区党委、首长和机关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创办杂志作出突出贡献的新老编辑和工作人员表示亲切问候!向始终支持杂志建设的有关部门和广大官兵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9.
东北抗战的14年中,各阶层民众、各民族在东北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军中同日本侵略者、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决定了东北各民族抗日斗争的鲜明特点,这就是抗日斗争从自发性转变为有组织性,还有抗日斗争的群众性与广泛性,斗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坚定性。探讨东北各民族抗日战争的特点有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83年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的.参军之前,就听说部队要恢复军衔制,心想这回可赶上好时候了! 我到部队时,穿的是"一身绿、三片红".现在看来,这种军服样式还不够美观,材料也过于低廉.但在那个特殊时代,这身绿军装曾让多少男儿女儿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