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家三代兵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讲他打仗的故事。爷爷是抗战时期入伍的,"打倒日寇,保家卫国"便是他们那一代军人的信念。由于他入伍前上过旧式学堂,也算得上是有点文化的人,因此被分到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炮兵连。爷爷成为一名炮手。从掷弹简到迫击炮,从105毫米榴弹炮到"喀秋  相似文献   

2.
最难忘的事     
正今年42岁的刘冉召,是五师八十一团十连职工。他中等身材,说话干脆,办事干练。一身迷彩服给他增添了更多的"兵"味。1995年,刘冉召从山东来到八十一团十连,并成了团场的职工。十多年来,每年的职工冬季军训活动,他都没有落下。"这一辈子,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兵,小时候,梦想着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刘冉召说,"无奈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夙愿,没想到来兵团后,圆了我儿时的当‘兵’梦。"每年的冬季职工军训,刘冉召都积极报名参加,在队列训练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到新疆,从人民日报社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穿越3000多公里的时空,他被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沙漠、充满生机的绿洲和淳朴勤劳的兵团人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王国志说,3年的援疆生活,是他人生旅途中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美好时光,是他工作生涯中一段有着独特意义和丰富内涵的激情岁月。  相似文献   

4.
他是怎样一位医者?扛起贫困,成就从军梦想,又在军旅岁月修炼精湛医术,待到功成,他又褪去一身荣光,选择了降职入伍。从儿时到少壮,从卫生员再到院长,他的历程满是矛盾,甚至让人看来不懂。而他只说他习惯了部队的工作生活节奏,习惯了那一身军装的板正,也习惯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望向一盏为兵行医、为患排难的明灯。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家乡的林海雪原赋予了他美的感受和艺术的灵气。他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那是心底的憧憬。17岁,他当兵来到某炮兵旅,被旅里选中做新闻摄影报道员。老师对他说:“挑你来学习,看的就是会画画和写的一手好字。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那年夏季的午...  相似文献   

6.
放飞纺织梦     
广东弘丰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友文在纺织行业已经闯荡了20多个年头。"小时候,父母在纺织厂工作,家里没人照顾我,他们就经常把我带到厂里。可以说,我是在纺织厂里长大的!"孙友文说,对于纺织行业,他有着特殊的情感。孙友文的妻子出生在喀什,长大后一家人便迁往广东发展。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喀什。一次,妻子对他说:"这么多年了,抽  相似文献   

7.
2001年我从桂林到法国学习法语,然后到比利时学习军事一走之前,北京的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他说,有一年他去斯洛伐克旅游,斯国虽然很穷,但老百姓对独立10年来的变化很是骄傲。而在他们眼里,中国还是很贫穷落后的。一次,一位斯洛伐克人拉着一位中国游客,指着布拉迪斯拉法市一幢20层高的建筑骄傲地问:你们中国有这么高的楼吗?  相似文献   

8.
1961年秋天,张仲瀚到五家渠,农六师正在开干部大会,请他讲话,他扫视了一下会场,向远处望去。……谈了一会儿生产,话锋一转,他风趣地说:“我建议,以后你们哪个干部犯了错误,不要给处分,只让他从五家渠到乌鲁木齐坐一趟车就行了……”那时候,以粮为纲,一心抓粮食生产。农六师盐碱大,年年种树年年死。道路泛碱,高低不平,从五家渠到乌鲁木齐要走两三个小时。张仲瀚就是这么风趣幽默地批评农六师路不平、没有树。批评得你心悦诚服。在农六师,说到五家渠的园林建设,团场的绿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老同志就会说起张仲瀚的这次批评。(节选自《镇边将军张仲瀚》)  相似文献   

9.
1961年秋天,张仲瀚到五家渠,农六师正在开干部大会,请他讲话,他扫视了一下会场,向远处望去。……谈了一会儿生产,话锋一转,他风趣地说:“我建议,以后你们哪个干部犯了错误,不要给处分,只让他从五家渠到乌鲁木齐坐一趟车就行了……”那时候,以粮为纲,一心抓粮食生产。农六师盐碱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技工业》2013,(10):52-52
他从闽溪之畔的红砖大厝中走来,带着红砖白石的明朗,飞檐翅脊的灵性;他从中华传统茶文化的濡染中走来,带着传统茶香的深远,古典茶情的优雅;他从理学名邦的熏陶觉悟中走来,字里行间禅意流露,举手投足平和持重。他,就是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杨丰。杨丰出生在福建省浦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是地道的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每到夜幕降临,数星星、看月亮,听老人们讲讲神话故事,成为了他最主要的乐趣。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那一轮明月照亮了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生根,发芽,种下了牵绊一生的不解之缘。翅脊的典茶手投小时话故事,小小的内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拿奖牌,连蹲茅厕的时间也在学习,周彦杰的这股子"痴"劲儿不得不令人佩服。从新兵到上士,他在山沟里一干就是11年。一般年轻人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沟沟呆几年就呆够了,而他却越干越有劲儿,越干越有滋味。如今,他已由原来不谙世事的新兵蛋子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他就是沈阳军区某综合仓库保管队保管一班班长周彦杰。"我们班长身上有一股‘痴'劲儿。"这是班里成员对他评价最多的一句话。当然,大家说的"痴"并不是说他脑袋有问题,而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江苏连云港警备区司令员杨振玉大校接到了免职的命令,从现有岗位上退了下来。虽然他还担任着市人大常委一职,需等4年之后,人大换届,他才正式退休,但杨振玉几乎没有过渡,便以职业军人的干脆利索,迅速完成了阵地转换,从一名前警备区司令员,到业余时间为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讲授军事理论。杨振玉说:作为一名军人,闲不着的,注定了要出击、出击、再出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群星谱中,有这么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就是陈赓大将。从大革命时期的“黄埔三杰”,到中央特科的行动队长;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戎马战将,到志愿军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到共和国的大将,陈赓将军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给人们留下许多英雄故事。这里说的是1950年陈赓率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1月,组织决定把我从某旅政委调到日喀则军分区任副政委。到日喀则报道的第四天,我就带着工作组到了最边远的边防某团。在这个团二连,一个叫张清甫的四川籍志愿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他在连队已经干了13年,即将退伍。刚入伍时,他头发又黑又密.没过两年头发就掉得差不多了。我问他,你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现在要退伍了,有什么想法?他说:“没什么想法,组织叫走就走,让留就留。”我又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我的愿望是将来长满黑黑的头发。”我想:自己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就这么难受,战士们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很多人还落下了无法治愈的高原病,但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却显得那样乐观、那样平静。我是一名领导干部,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好工  相似文献   

15.
王志忠,现年50岁。1961年9月,从内地入伍到了云南省龙陵县人武部,在武装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2个春秋,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对各科室工作的熟悉程度,令人敬佩。有人说他是武装工作的“活字典”,一点也不夸张。  相似文献   

16.
伯父     
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个军人世家,仅在两代人中就有十人当过兵,这也是我对军人最实在、最朴素的记忆基础。印象中,伯父张毅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他1948年参加革命,由士兵一直提升到副团长。伯父年轻时家里很穷,所以没上过学,文化水平不高。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不久,伯父就服从上级命令转业到地方工作,在一个国营煤矿当副矿长,一直到他离休、病逝。从我记事时起,父亲就经常给我讲伯父的事迹。无论是当兵、担任领导职务还是做人,伯父都堪称我们的楷模。据老人们讲,伯父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打鬼子”的游戏,而且每次都是伙伴们公认…  相似文献   

17.
在天津某预备役高炮团,提起营房股长田瑞雨,官兵都说他是个营房小能人:电器检修、管道维修、门窗修补等活儿他样样精通。2003年,田瑞雨从山西太原部队交流来到预备役团,组织上分配他到后勤  相似文献   

18.
在天津某预备役高炮团,提起营房股长田瑞雨,官兵都说他是个营房小能人:电器检修、管道维修、门窗修补等活儿他样样精通。2003年,田瑞雨从山西太原部队交流来到预备役团,组织上分配他到后勤  相似文献   

19.
说起"王大勺",连队官兵就会笑称其为"胆小心细武艺高",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王大勺"是连队对炊事班长王少波的昵称,从当兵第二三年就掌管了炊事班的大勺,这一管就是5年,厨师等级从初级晋升到了中级,但大家都说他比高级厨师都高级。官兵盘中餐的口味一天一个花样,大家见到王少波就说:"‘大勺’辛苦了!"每当此时,他都会笑呵呵地说:"为人民服务!""大勺"有个毛病就是爱骂人,看不惯浪费,看到有人浪费,劈头盖脸就骂:"再浪费,泔水桶里捞出来再让你吃了!"全连战士都怕。为了让官兵吃的好、吃的营养,"大勺"刻苦钻研技能,定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睢宁县人武部部长王瑞芹,进县委常委班子已经7个年头了,前前后后同4位县委书记、7位副书记和十几位常委共过事。对这位“三朝元老”,从书记到常委无一不称赞他。县人武部也连续3年被江苏省军区评为“人武部工作达标先进单位。”让他介绍参加常委如何做工作的学问,他坦诚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